回顾中国彩票发展:品味文化价值 考究背后故事

2015-09-22 09:21:00来源:中国体彩网作者:

  随着彩票玩法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花2元钱“做公益”的行动中来,而与彩票相关的词汇也随着彩票事业的不断发展而成为网络高点击率的词汇之一。回顾彩票发展历史,让我们一起品味其文化价值,考究其背后的故事。

  “拈阄射利”

  中国最早的彩票雏形

  中国发行彩票的历史由来已久,至清光绪年间已颇为盛行,各地政府发行彩票除了增加财政收入,还被用于赈灾、兴学、筹饷。那时的彩票也称奖券、慈善券。

  查阅历史资料,中国最早的彩票记录出现在元代的律令总集《通制条格》里,据记载:元世祖至元25年(公元1288年),江南地方有很多的僧徒在搞“拈阄射利”。所谓“拈阄射利”就是凭有记号纸片获取大奖。当时寺院为了解决建造殿堂塔院的资金问题,以数十件很有诱惑力的利物当作大奖,同时向社会广为发布用竹子或木头制作的票样(也就是签筹),最后通过公开的抽奖仪式来宣告大奖花落谁家。这也是早期彩票发展的雏形,后来元政府以事涉嫌赌博的名义终止了拈阄射利的活动。

  “闱姓”游戏

  从“消亡”到“随机演变”

  到了清朝年间,一种名叫“闱姓”的游戏开始流行。所谓的“闱姓”游戏,又叫玩“榜花”,由当地头面人物设局,将当年所有考生的姓名和学习情况统计出来,供参与者下注时参考。

  清政府曾明令禁止“闱姓”游戏,但由于其屡禁不止,又能通过税收等给政府带来可观收益,清政府后来又将其解禁,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甚至自己上台,做了庄家。直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科举被废除,“闱姓”游戏才随之消亡。

  “闱姓”游戏的消亡,并没有中断中国彩票的发展史。当时,善于随机应变的广东商人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围姓的方式,白鸽票, 又“小围姓”。白鸽票在清末就在中南、东南广为流传,并且冲出国门,传到美洲大陆。

  “吕宋票”

  从“废纸”变为“镇馆之宝”

  18世纪60年代“吕宋票”流入中国境内,“吕宋票”是由西班牙侵占菲律宾时,在菲律宾马尼拉发行,在吕宋岛上开奖,各地兑奖。光绪初年,洋商为扩大销售,在上海租界设立分支机构公开销售。1898年4月,西班牙战败后,将菲律宾割让给美国,吕宋票随即停止发行,成为中国人手中一张废纸。如今,这件实属罕见珍贵彩票票种,被南京五环彩票博物馆珍藏,与清朝“闱姓赌榜”、“万利彩票行”等彩票文物并列成为“镇馆之宝”。

  “有奖储蓄存单”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彩票形式

  新中国50年代初至文革前夕,为鼓励广大市民的储蓄热情,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彩票逐渐被各地银行发行的“有奖储蓄存单”替代。采用这种方式,既保持了彩票具有面值的本性和兑奖的吸引力,也保证了储金能到期还本,但却没有了彩票的风险性。此时“有奖储蓄存单”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彩票形式。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十年文革动乱,彩票销声匿迹了。直到1981年,中国农业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分别推出了面额为5元、10元的《定期有奖储蓄存单》,为我国彩票事业的发展鸣响了前奏。

  “两大体系”

  现代中国彩票业的发展

  查阅彩票藏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行的彩票已呈现出极为丰富的题材,文化内涵颇为丰富,体彩有运动符号、体育场馆,甚至还有国足队员的合影;福彩有四大名著、十二生肖、京剧脸谱……每一张彩票都有故事,集起来便是一段历史。

  1987年7月,新中国第一枚福利彩票在天津市造币厂印制通过验收。该票面值1元,票面图案类似人民币,有紫、绿、黑、驼、深蓝和浅蓝6种颜色,于同年7月27日开始在石家庄、天津、上海等地发行。

  1994年,“国家体委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成立,负责统筹安排体育彩票的发行管理工作。经国家批准,发行了中国体育彩票。从此,我国形成了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发行两大体系。

  回顾中国彩票发展历史,这些在历经百年沧桑中能遗存下来的印记,不仅反映出时代变迁,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彩民生活和彩票行业的发展历程。(边媛 整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小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