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

节会红火传统民俗手工艺遇冷 民间艺人需平台和包装

2013年02月27日 07:12作者:李媛来源:大众日报

在青岛,到了年根人气最旺的当属李村大集,年后则是萝卜会、浮山所山会、海云庵糖球会各领风骚。其实不只是赵师傅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冲击和传统手工业的落寞,越来越多的民俗手工艺正在逐渐消失。

  ◆核心提示

  在青岛,到了年根人气最旺的当属李村大集,年后则是萝卜会、浮山所山会、海云庵糖球会各领风骚。来到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的节会现场,我们只看到五湖四海的美食、各式各样的玩具、精彩纷呈的演出,却没有看到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各种民间手工艺。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岛城传统民俗手工艺遭遇“寒冬”,即使在人气旺盛的热闹节会上,也经常乏人问津。

  □ 本报记者 李媛

  节会红火手工艺摊冷清

  起源于元代的萝卜会是青岛最早的大型民间庙会,今年首次与海云庵糖球会合并,强强联合,吸引了更多市民前来参与。

  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名雕刻大师在节会开幕式现场比拼技艺,展示五彩斑斓的萝卜雕刻艺术佳品,令现场市民耳目一新。还有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龙灯迎春 ”元宵节灯谜会共200余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14天的时间里为岛城百姓送来快乐与喜庆。

  然而,与人头攒动的各种小吃摊相比,经营一处民俗手工艺品摊位的老周夫妇,摊上的泥老虎卖得并不好。“现在的小孩很多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玩具,孩子不喜欢家长也就不买了。”老周告诉记者,做泥老虎是父辈传下来的手艺,这些年随着玩具更新换代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偶尔节日期间出来摆摊,但平时还得打工,否则根本无法养活全家。

  记者了解到,由于捏面人、做糖画多以活泼可爱的动物和卡通人物为主,还颇受小朋友喜欢,在几家民俗手工艺摊中算是生意最好的。即使这样,8元一个的糖人一天顶多也就卖二三十个,再除去摊位费、卫生费等成本,算下来收入也并不乐观。

  生存困难,手艺没人愿学

  来自德州的赵宪新师傅做吹糖人已有30个年头了。“这几年每年过完年我都来青岛参加这几个节会,还有济南的三月三、九月九我也都会去。”赵师傅说,他吹糖人的手艺是早年在北京打工时跟一个老艺人学的。赵师傅无奈地告诉记者,因为吹糖人的生意并不好做,一年中有半年多他都会回德州老家种地,年底和年后趁着节会人多时再出来摆摆摊。

  提起手艺传承,赵师傅表示,如今的年轻人很少有愿意跟着他学的,一方面觉得这手艺都过时了没兴趣学,再有就是民间艺人多是走南闯北没有固定经营场所,本就收入不多又要四处奔波,年轻人多数会觉得辛苦。

  其实不只是赵师傅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冲击和传统手工业的落寞,越来越多的民俗手工艺正在逐渐消失。比如陕西古法造纸、兰州水烟、萧山万缕丝等,有些传统技艺甚至还不曾为现代人们所熟知就已经逐渐退出百姓的生活方式,精湛的传统手艺后继乏人。

  民间艺人也需平台和包装

  年轻人不愿意学,加工销售渠道单一,种类样式单调缺乏竞争力,面对诸多的问题,民俗手工艺难道真的到了需要“退休”的时候?

  “民间艺人以前那是为了生存摆地摊,现在他们手中的不仅仅是玩意儿,而是艺术品,是民俗文化的形象化身,是对过去的原景重现,也是对传统的发扬光大,所以民俗文化需要保护、民俗手工艺需要传承。”青岛民俗学会会长田清来如此定义。

  在民俗学会与CBD万达广场合作打造的室内实景民俗大院里,记者看到:大气壮观的传统山东民居大门、鸟语花香的亭台楼阁以及温馨的传统灶台,一一再现了老山东过大年的浓浓年味儿。现场,民间艺人们身着统一服装一一展示糖画、布艺、面人、水晶内画等手工艺品,不仅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围观,更有来自韩国的21位小朋友,体验了传统中国年的吉祥和喜庆,并跟随民间艺人邵慧云学习剪纸。

  从事烙画30多年的民间艺人李谓春告诉记者,在现代商贸中心向人们展示技艺不仅受到尊敬,而且环境整洁、舒适,收入也不错。“比起庙会上单纯的卖艺求生,现在我们更觉得是在展示一种艺术,很多父母带着孩子过来报名参加培训班,有了知名度,慢慢传承的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民间艺人需要这样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告诉人们我们传递的是一种文化。同时,以前单打独斗走街串巷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民间艺人也需要进行包装,打出特色创出品牌。”田清来表示。

  确实,家庭作坊或个体“一对一”仍是传统民俗手工艺品加工销售的主要方式,丰富销售方式和渠道,搭建多形式的销售平台,已经成为众多手工艺从业者的呼唤。而且,民俗手工艺品类不多、流动资金不够导致其在商品化和旅游市场上竞争力不够,除了需要市场化的运作来保护和传承,同时也需要社会企业、公益力量的参与,为民俗文化、民俗手工艺搭建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

热点图片

>进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