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中国山东 > 齐鲁文化

周村:商业文化造就奇观

2006-07-24 14:48:28 大众日报
  常诚 张帆 
 
   一个城市的勃兴发达,要么居于政治、军事要冲位置,要么濒临大江大河,得四海五洲通衢的便利。然而,周村处于鲁鲁中一隅,历史上非府非州,却单以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而成为“三齐重镇”,这在齐鲁古邦是一道奇异的历史景观……


    站在周村城头环望,正南五座山峰次第平列,中间低而两侧高,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这就是凤山。周村的历史从凤山开始,在这里生活的远古先民就以凤鸟为图腾,《尚书》中的“於陵侯国”也是依托凤山而立。带有“凤鸟”灵性的周村势必要展翅飞翔。102年前,胶济铁路开通,汽笛声声中济南、周村、潍县三座城市同时被清政府辟为商埠,那时的周村“工商两业鼎盛,驾乎省垣(济南)之上”。

    并非神话的神话

    说周村就不能不说那里的纺织业。渔、桑、耕、织是齐鲁先民的主要生活方式,周村前身是於陵古城,从那时算起,周村的丝绸业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一队队满载齐纨鲁缟的车队,一只只风帆正举的货船,从此出发,踏上海上和陆路两条丝绸之路。


    正是有着“丝绸之乡”的美誉,人们才把两段美丽的神话传说给予了这方灵秀之地。相传,远古时代於陵上空飞来了一只凤凰,她用嘴衔来一个蚕茧,引导人类学会了纺织丝绸,缝衣遮体。


    周村有一座历经历史风霜的董永墓,“文革”前还有一座规模很大的织女祠。晋代干宝《搜神记》记载:“汉董永,千乘人。”千乘指今淄博高青。董永自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因为家道贫寒,父死不能安葬,就跑到数十里外的於陵插草自卖,换钱财安葬父亲。有位姓傅的富绅感念此事,送给董永银两,让他回家葬父,且不要任何回报。但董永坚持在傅家做了3年苦工,后来娶了一位勤劳善织的姑娘,生活非常幸福。董永的故事还被列入了《孝子传》。三国时曹植《灵芝篇》记述,董永卖身为奴后,与天上的织女结为夫妻,织女十天内织锦百匹,使他得以偿债赎身,织毕凌空而去。但织女的织锦技艺却留在了当地。


    神话传说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也为“丝绸之乡”作了很好的写照。周村纺织业明清时达到鼎盛,曾有民谣说:“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锦缎。”当时周村的街道上有永和丝店、同和丝店、恒和丝店、同泰丝店、同升丝店、泰来丝店、瑞蚨祥布店、裕茂公绸布店、庆和永绸布店等,每家店铺都响当当,门前车水马龙,店内南来北往的客户盈门。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皇帝慕名而来,到周村私访调查。1775年,乾隆皇帝来到周村观赏花灯,惊叹当地纺织业、商业的繁盛,提笔御赐“天下第一村”。


    清道光元年(1821年),瑞蚨祥在周村大街挂牌,1835年它的第一家分号——瑞蚨祥绸布店在济南开张,1876年当时年仅25岁的瑞蚨祥掌门人孟洛川把目光投向了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大栅栏,投资8万两白银,成立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并征服了京城的达官显贵,慈禧太后的寿袍、袁世凯的“皇服”都出自瑞蚨祥。


    直至解放前夕,从周村老街走出的瑞蚨祥布店仍是北京名气最大的绸布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总理指定瑞蚨祥制作了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

    满是历史符号的老街

    人们说周村老街,一般是指那里的大街、丝市街和银子市街。大街形成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明清,全长1300多米,前期是山陕商人的开拓阶段,中间经过了南方商人加入的扩展期,后期则是以章丘孟氏商人为代表的山东民族工商业的振兴阶段。山陕商人还为周村留下了一个金玉满堂的银子市街,那里是他们当年兴业发财的旱码头。丝市街原来是古老的桑蚕市场,每当收获季节,新泰、沂水、莱芜、泰安等地的蚕茧大量运到这里,等待附近丝业作坊的收购,明代时形成了固定的街市,丝店林立,顾客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俄罗斯、日本、印度的客商。


    “济南、潍县,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这是明清时代流传在民间的一句俗话。最兴盛时,周村的银子市街的票号有128家之多,资本总额达600万两白银。在风云变幻的近代,周村老街曾经是中国工商业巨子的摇篮,以“东方商人”孟洛川为代表的孟氏商业集团的商业巨头们,以民族工业开拓者张启垣(电视剧《大染坊》中陈寿亭的原型)为代表的印染业先辈们,以制作“天下第一锣”驰名中外的铜响业工匠们,以及把诸多商品“国际化”经营的形形色色的创业者们,他们在风云诡谲的年代里,在风起云涌的商海征战中,以老街为基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界神话。


    如今,漫步周村老街,步履间仍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青砖、高墙、瘦巷、古庙……大街作为当年商都的中心地段,辉煌时名号大店相拥而立的金字招牌还依稀可见。当年经营绸缎有“八大祥”,经营丝麻有“八大鸿”,经营银钱有“六大瑞”,经营药材有“五大德”。可以想见,当年的商界巨擘们在这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叱咤风云的一幕幕。

    永不泯灭的是文化

    周村大街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大火,每一次大火之后都是商业的再度繁荣,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来自何处?有人把周村老街比作资本的河流,那么涌动在这条河流之中的必定还有文化——无论什么样的天灾人祸都会被文化永不枯竭的勃勃生机所化解。


    周村大街北口从清初至今一直立着一块石碑——“今日无税”。清初,在朝任刑部尚书的周村籍高官李化玺辞职回乡,顺治皇帝询问他有何要求,李化玺想到家乡商城赋税太重,官吏又经常敲诈勒索,就请求皇帝下令免除一些赋税。皇帝说赋税不可免,但给他一道手谕,免除一日税款。回来后李化玺灵机一动,将皇帝手谕刻到碑上,此后人们无论哪一天到周村,都可以看到“今日无税”。据说,后来李化玺干脆把一些税款自己承担下来,当地官员就再也没有理由到周村横征暴敛了。封建统治者历来重农轻商,周村这块无税乐土的出现可称异端,当时的商人们大喜过望,蜂拥而至,周村商业街很快成为寸土寸金的宝地。


    齐文化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初的商业文化。当年周村老街上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他们带来了货物,也带来了各色文化。最早经营广货的是两广商人,经营化妆品的是福建商人,经营竹业的是江西商人,经营颜料的是山西商人,经营石油产品的是美国、英国、荷兰商人。百业兴旺中是兼收并蓄的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晋商文化将这一商业文明成果发挥到了极致。晋商们从黄土地的包围中突围而来,在依山傍海的齐鲁大地找到了商机无限的周村。乔家、渠家、王家、员家、侯家、雷家,还有大德通、大德川、大德恒、大德玉、三晋元、志诚信、蔚泰厚等商号纷纷抢滩周村,购地开号,将周村的商业气氛烘托而出。客商们为周村的商业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不同传统文化的融合,山陕商人给这里增添了关帝崇拜的神圣气氛,福建商人们则建造了内陆的海神天后宫。可以想见,诸多文化融合的契合点是商业文化。


    看过电视剧《大染坊》的人都不会忘记周村,不会忘记陈寿亭说的“要把大华开遍全中国”,这种豪气的底蕴正是源于发达的商业文化。周村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大商人,明代的范永观、清初的邱尚德,直到后来最有影响的山东商人孟洛川,他们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树起了辉煌的里程碑,也把宝贵的文化传之久远。

编辑: 侯海花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