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山东>山东新闻
站内搜索:
齐鲁晚报记者张刚:从“胡同记者”到人大代表
2006-11-06 18:40:00 作者: 来源:D--大众网


在济南市槐荫区振兴街德兴社区,齐鲁晚报首次挂起记者大名片。(徐延春摄)

 

 

大众日报记者  李海燕

 

编者按:11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通讯《张刚:在胡同里绽放青春》,介绍了大众报业集团齐鲁晚报记者张刚深入社区,扎根群众,以实际行动实践“三贴近”的先进事迹。

张刚是齐鲁晚报的一名社区新闻记者,2000年7月参加工作。6年来,他以饱满的热情,深入社区、扎根社区、服务社区,走千街巷进万家门,写出一篇篇反映百姓酸甜苦辣的新闻稿件。他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忘我投入的职业作风、身心俱到的采访作风和关爱民生的负责作风,坚定不移践行着“三贴近”的真谛,赢得了百姓尊重,从一名“胡同记者”成长为人大代表。我们的读者呼唤更多的“张刚”,我们的事业呼唤更多的“张刚”,愿更多的张刚涌现出来!

 

    面前的张刚,留着寸头,操一口略带西北腔的普通话,腼腆地笑着,普通得就像我们经常遇到的邻家小伙子。可是一旦了解了他,你就会知道他一点也不普通,从2000年大学毕业以来,他立足齐鲁晚报这个广阔的平台,立足于社区记者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民众的沃土中,以笔墨体察民情民意,用镜头反映群众心声,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充满了时代气息,从一名“胡同记者”成长为济南市人大代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三贴近”、“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各项要求,践行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引发的“张刚现象”,让学者深思;他代表的“张刚精神”,激励同行不断前行。

 

与济南市槐荫区振兴街社区植物人牛汉武一家结为帮扶对子。(徐延春摄)

 

 

百姓呼唤“胡同记者”

 

    2000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系的张刚过关斩将,通过层层考试,成为齐鲁晚报的一名记者。怀着对记者这一职业的无比向往,怀着圆梦的喜悦,张刚走上了工作岗位。

    出人意料的是,报社并没像以往那样,给张刚“分口”,而是让张刚去跑社区。张刚心里一沉:想象中的记者,就是可以全国各地到处跑,见大世面,风光无限。跑社区成天和居委会的老大妈打交道,既没面子,恐怕也难有什么大出息。

    心里犯着嘀咕,张刚想起得知自己当上了令人羡慕的记者时,父亲给的三句忠告:“在单位上要多干活,这些活干一天也比咱爬后山挑一次担子轻得多;凡事要谦虚,吃公家饭别张狂,千万别学成二流子;过去干得再多也不等于今后干得多,就像咱种庄稼,今年丰收了,还得想着明年丰收。”父亲的忠告让张刚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尽管并不十分情愿,张刚还是决心试一试,先跑起来再说。

    张刚联系的槐荫区位于济南市的西部,从报社到区政府骑自行车需40多分钟,如果去偏一点的居委会,花的时间还要更多,可张刚每天总要跑个一两趟。跑的过程中,张刚逐渐感觉到,基层群众对他这个记者非常欢迎。

    记得第一次去五里沟办事处建立联系的时候,社会事务办公室的赵史稚老师说:“我们这里很长时间没来过记者了,希望你们多来挖掘挖掘,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有趣的故事每天都很多,社区里不是没有新闻,而是没有记者。”第一次去振兴街社区,老主任韩大妈亲切地拉着张刚的手,带着他挨家挨户地走访:“以后可要常来啊。”

    所有这些,对张刚触动很大,百姓需要胡同记者,小社区也是大舞台,也可以培养出大记者。有了认识上的转变,张刚心里踏实了,也不觉得丢面子了,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新闻的采访挖掘中。

    在深入社区采访的过程中,张刚与社区百姓的感情越来越深。张刚在采访中认识了振兴街社区居民赵俊英。1996年赵俊英的丈夫牛汉武因车祸瘫痪在床,成了植物人。赵俊英面对灾难没有退缩,辞去了工作,一边侍候丈夫,一边卖包子维持生计。她用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收旧报纸,让丈夫剪报纸上的照片,通过手的运动来锻炼丈夫的神经系统。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丈夫一天天恢复了思维能力,身体也一天天好转。每次路过她家门口,张刚都要去看望一下她丈夫,陪他聊天,并定期将用过的旧报纸送去,张刚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已和这个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2001年4月份,齐鲁晚报、生活日报两报党总支结合两报实际情况,实施青年编辑记者“五个一”活动,即“联系一个部门、深入一条街道、走访一户困难家庭、结交一位报贩、写好一份调查报告”。这个活动的开展,给张刚吃了定心丸,自己的行动,和报社倡导的作风是一致的。他开始自觉自愿地把新闻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生活中,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百姓生活中,与他们同甘共苦,反映他们的心声。

    后来,张刚曾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平台,就像鲜花与大地的关系。他本人正确的价值观的确立,以及后来的成长,与齐鲁晚报这块沃土及其倡导的良好风尚是分不开的。

 



在酷暑天采访瓜农。(徐延春 摄)

 

小社区 大舞台

 

    一辆自行车、一幅地图、一瓶矿泉水,是张刚为自己的社区之行配备的基本装备。每天一大早张刚就骑着自行车从报社往槐荫区赶。到宣传部了解一下情况后就往小区里跑,看见居委会就往里钻。很快,槐荫区的12个街道办事处、100多个居委会张刚都了如指掌。常常是张刚前去采访,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们就像对待自家人似地说:“来啦,自己倒水喝。”

    跑社区的过程是艰辛的,有时,张刚一天早晨跑两三个居委会,到中午赶不回报社,就随便找个小摊吃点饭,然后又串街走巷,熟悉环境寻找线索,星期六、星期天不休息也是常事儿。有一次,张刚骑车到青龙山下的济南市特教中专去采访,回来的路上天下起了大雨,本想找个地方避避雨,可看看表,报社发稿的截止时间就快到了,张刚不顾一切往回赶,浑身上下被雨淋个透湿,鞋子里面也灌满了水。此情此景,正好被乘车路过的“兵妈妈”齐亚珍看到了,晚上,她给张刚打电话:“以后可一定要注意身体,兵妈妈看着都心疼。”

    在跑基层的过程中,张刚发现许多新闻可以用图片来表现,自己没有相机怎么办?就先从专刊部借来一台,将镜头对准了社区百姓。后来张刚又从自己工资里挤出钱来,买了一台数码相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图有文,社区里的事报道出来更加受百姓欢迎。受张刚影响,现在社区新闻部记者每人都自费买了数码相机。

    张刚在社区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一篇篇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很快见诸报端。揭开街头“义诊”黑幕的系列报道,维护了百姓的权益;《凌晨,与环卫工人一起扫垃圾》系列报道,让环卫局长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以身作则定期深入环卫第一线。

    张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拉近了记者和百姓的距离。现在,张刚一到小区里,认识他的百姓就拦住他反映情况,有时到中午就将张刚拉到家里去休息,亲得就像自己家里人。2001年5月,当张刚以“记者名片进社区”的形式,把自己的大名片挂在德兴街社区时,许多其他社区的百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都埋怨他:“为什么不挂在我们社区呢?要不我们自己做一个也挂起来!”现在槐荫区有好几个居委会,都自制了张刚的大名片挂在社区里。

    有了社区名片,张刚的工作如虎添翼,2001年5月份一个月张刚就发表了70多篇新闻稿件,其中一等稿就有12篇,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齐鲁晚报《今日济南》版也专门开辟出“张刚在您身边”专栏,这是齐鲁晚报创办以来第一个专门为记者开出的新闻类专栏!从此“走千街巷进万家门,忠实记录百姓酸甜苦辣”这一口号也随着张刚的脚步进入了千家万户。“有事找张刚”这一说法也深入社区百姓心中。有时坐公交车时,一些读者一眼认出了张刚,赶紧反映情况:“张刚,我们小区没路灯,快呼吁呼吁……”

    最鲜活的新闻,总是来自基层;最值得铭记的信赖,来自民众。两年多的“胡同记者”生涯,为张刚赢得百姓的赞誉与信赖,并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和业界的注意。2002年2月,山东省委宣传部为此召开“张刚现象”理论研讨会,“张刚现象”成为山东新闻界的一面旗帜。

 

 

 



1999年在齐鲁晚报实习的时候,在济南近郊体验收麦子。(徐延春 摄)


“六字诀”带出一群“张刚”

 

    当浮躁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并表现在一部分记者身上时,张刚对自己的要求是,沉下去。沉下去,就一定有新闻,沉下去,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可。为此,张刚总结出了胡同记者的“六字诀”:认准一个“苦”字,落脚一个“民”字,做到一个“实”字,坚持一个“廉”字,突出一个“新”字,咬定一个“学”字。

    说来平平常常的六个字,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以“苦”字为例,天突然下大雨了,突然刮大风了,别人都是赶紧向家跑,而张刚却是赶紧背上包,背上相机向外跑,这不过是张刚吃的苦里,最常见的一种。再说“廉”字,现在有一些记者,听到人家请去采访,非车接不去,实在推不过自己去了,人家给了几十元的交通费还嫌少发牢骚。更有些记者,利用职业之便,为自己谋求私利,一旦达不到目的,甚至会采取威胁等不正当手段。对此,张刚的看法是,难道你的身价就值几十元的打车费?现在你拿了几十元钱,走后不怕人家戳你的脊梁?张刚跑社区,没有人接,也没有人给他报任何费用,他还常常把自己的钱,捐给困难群众。在采访中,他给让母亲关在黑屋子三年的小燕子捐款,在市立一院给打工受伤的民工捐款……更多的时候,张刚用自己手中的笔,为许许多多困难群众引来了救命钱。

    “张刚现象”叫响了齐鲁新闻界,“张刚精神”影响着身边许许多多的人。2004年,齐鲁晚报今日济南板块开设“张刚工作室”栏目,一个“张刚”带起了一群“张刚”,张刚的“六字诀”也随之在更多人身上发扬光大。

    “张刚工作室”秉承了张刚心系民众的一贯作风,进一步贴近百姓,以老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为重点,采取新闻调查、新闻追踪等方式,将新闻做深、做细,“六字诀”中的“民”字,始终占据他们心中的第一位。现在不少记者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记者这一职业也不过是一个饭碗,挣点钱养家糊口罢了,和其他打工仔一样,没必要那么认真。“张刚们”不这样认为,媒体工作者是社会的良心,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担当,就不配当一名记者,尤其不配当一名党报记者。为此,张刚工作室制订了“上替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工作宗旨。在“张刚工作室”做过的报道中,无不体现出这样的情怀。像《整治黑三轮堵还是疏》、《进厅三年黯然退场》等稿件,张刚就是以对开黑三轮的残疾人、做小买卖的商贩的出路为主线展开,报道后不少残疾人、商贩不但没有抱怨,反而打来电话,感谢报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关注。深度决定高度。张刚工作室的记者们从看似婆婆妈妈的社区新闻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挖掘出了一些重大选题。张刚策划的《冬夜,他们更需要关怀》、《泔水猪追踪报道》等选题,都是从极为细小的事件入手,反映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主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人说,下基层跑社区,成天是婆婆妈妈,记者如果一辈子搞这个东西就完了,成不了才!但张刚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受到,成才关键是要靠理论联系实际,关键靠素质提高、个人努力。社区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如果肯用心,照样能发现问题,写出有深度的报道!他采写的鲜活稿件屡屡获奖,像《小巷总理为何流失》报道;《泔水猪追踪》报道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亲笔批示。

    张刚工作室的这些新闻之所以能够既得到民众的认可,又能得到高层的肯定,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遵循的“实”字,他们的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挖出来的。和那些热衷于炒作、热衷于炮制虚假、低俗新闻、热衷于闭门造车的所谓记者相比,张刚们的新闻因为根扎得深,也就更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

 



在济南市第十三届三次人代会上,张刚代表(右)与其他代表商议欲提交的方案。(周青先摄)

人民代表就是要代表人民

 

    张刚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为普通百姓服务中,人民群众用最深厚的信赖来回报他。2003年,张刚以坚定的立场、精湛的业务、高尚的人格、扎实的作风,光荣地当选为济南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当选人民代表,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张刚说,对于一个媒体记者来说,人大代表,还是一笔丰富的社会资源,更好地为广大百姓服务的社会资源。

    当选代表以后,张刚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等方面有了诸多便利条件,采访也顺利多了。在每年的人代会期间,张刚都会最先接触到大量的市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获得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可最先获知市里当年的重点工作,能更准确地把握报道方向。像有关小区配套、居委会减负、业主委员会、旧村改造、野楼盘等等报道,都是从“两会”或人大代表那里获得的信息,经工作室策划后进行的独家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由于是人大代表,张刚经常接到群众来访电话、信件。他总是热情接待来访人员和回复群众的来信,作耐心的解释工作。今年5月,济南市一村庄村民反映选举不公,张刚赶到该村进行调研,发现问题非常复杂,其中还牵涉到刑满释放人员问题。张刚为此与当地办事处进行全面沟通,商讨如何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在平息了村民的情绪,之后又进行了二次选举,稳妥、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2004年,济南市千佛山景区管理处作出“封园决定”,这样让附近市民没有更好的晨练去处,市民对此意见很大。有一些市民找到报社,要求向市人大等部门反映。为此张刚进行广泛调查,并与8位人大代表联名向济南市人大提出建议,要求千佛山景区管理处取消这一决定。建议引起了济南市人大及园林部门的重视,随后采纳这一建议取消了封园决定,市民无不拍手叫好。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是张刚作为人大代表的真实写照。张刚说,人民代表,就是要代表人民,就是要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这与新闻记者的职责是共通的、一致的。

    六年的时间,张刚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成长为一名人大代表,并获得了省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一系列荣誉。但张刚还是那个张刚,稿子毙了,他说,这笔学费交得值;采访出了车祸,他说,没什么,就缝了几针。愿张刚永远还是那个张刚,行走在社会最基层的张刚,把根深深扎进民众沃土的张刚。

 

编辑: 周传金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