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山东新闻

“前店后厂”遇瓶颈:义乌鲁商感受“转型”阵痛

2010-11-12 07:31:00    作者:吴宝书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缺少工人、汇率变化、房租地价摊位费等成本飞涨……虽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转型和发展压力,对在义乌的鲁商来说,他们依然离不开这里 既然离不开义乌,为成功应对“转型”阵痛,在义乌的鲁商还成立了商会,相互交流信息,优势互补,抱团打天下。

  缺少工人、汇率变化、房租地价摊位费等成本飞涨……虽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转型和发展压力,对在义乌的鲁商来说,他们依然离不开这里。

  素有“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之称的义乌,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客商,其中就有不少山东人。“3 万山东人在义乌经商创业,注册的公司近500家,对义乌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11月6日,在义乌市山东商会成立大会上,义乌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赵国荣介绍说。

  浙江人会做生意是出了名的,山东人能到浙江特别是义乌这个全球客商汇聚之地来经商创业,在心生敬佩之余,也让人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多了一份关注。

  遍地商机多是“白手起家”

  今年 38岁的何建成,梁山县人,在老家卖过煤球打过工。 1997 年,他只身来到义乌,“那个时候,真的是遍地商机。”谈起初到义乌的情景,何建成还是那么兴奋。没有本钱做生意,他就当起了掮客,给来此购货的外地客商找货源,给当地的产品找买主,靠挣佣金掘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两年后,他注册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在当地又接连开了两家工厂,目前一年的销售收入过亿元。

  和何建成一样,王立强初到义乌时,也是穷小子一个。他1999年大学毕业后,在济南一所中学当英语教师,半年后为了女友来到义乌市一所学校继续当英语教师。那时来义乌做生意的外国人很多,缺翻译,他就白天教书,晚上兼职当翻译。后来干脆从学校辞职,与人合伙成立公司,专心做起了国际贸易。几年下来,生意越做越大,一年 5000万美金的贸易额让他觉得,当初下海的决定是对的。

  来自乐陵县的小伙子王占阁,最初是在一家台湾商人开办的饰品工厂打工,做了两年,对生产工艺、管理流程都熟悉了。 2002 年,他辞职出来,和一个朋友凑了30万元,办了一个小厂。“那几年,产品根本供不应求,订单多得接不过来。”没几年,他的工厂就发展到了300人,一年的产值过4000万,产品全部出口到欧洲。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样“白手起家”的故事,在义乌是最常见的。的确,义乌人最初也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鸡毛换糖”,到设地摊,办集贸市场,再到建国际商贸城,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只要肯吃苦,头脑再灵活些,义乌就会让你发财的,不管你是山东人,还是中东人,因为这儿最不缺的就是商机。”何建成说。

  随着在义乌的山东人增多,“山东制造”在义乌市场上也占据了相当的份额。记者了解到,山东产品主要以渔具、轮胎等为主,还有饰品、小五金、工艺品、箱包、文体用品、陶瓷、玻璃制品等。

魏鹏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