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山东新闻
本站搜索:

新“24孝”让子女力不从心 到底怎样算孝顺

2012-08-25 08:09: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生活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无影山街道办工作人员王阳
  无影潭社区居民胡义德
  无影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胡彦平
  山大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
  翡翠郡社区居民孙常瑞
  无影山街道办工作人员吕慧
  天桥区老龄委调研员吕久平
  天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杰
  黄屯社区居民赵玉兰
  社区对话现场气氛很活跃,大家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台湾公务员丁祖伋抱母候诊的照片感动了不少人。
  主持人:社区记者 王僖
  对话时间:2012年8月24日周五上午9:00—11:00
  对话地点:天桥区无影山街道办事处二楼会议室
  对话嘉宾:
  王忠武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吕久平 天桥区老龄委办公室调研员
  吴 杰 天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孙广忠 无影山街道党工委书记
  胡彦平 无影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杜光、吕慧等无影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
  储召群、王阳等无影山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人员
  胡义德、孙常瑞、汪希福、赵玉兰、葛才雨、张军、孙明晓等无影山街道办事处辖区居民
    ■对话背景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新“24孝”一经公布也引发公众热议,不少年轻人在面对新“24孝”时纷纷表示,说来容易做来难。
  新版24孝发布后,市民如何看?当代社会情境下,怎样做才算孝顺?新标准对子女提出要求的同时,做父母的又要如何面对?生活日报山东名专栏《社区对话》第190期,特邀专家学者,走进天桥区无影山街道办事处,和大伙儿一起聊聊与尽孝有关的故事。
  专题策划:生活日报社区记者团队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王僖 徐佳 实习生 玄音
  专题摄影:记者 戴伟
  新版“24孝”公布了十余天,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新24孝你能做到多少条?”在网上也引发热议。24日的社区对话现场,每位参与对话的嘉宾都拿到一份新版“24孝”行动标准,大家也热闹地讨论起来。
    对话焦点一
    新版“24孝”容易做到吗大家说有些标准的确很难坚持
    做饭、打电话、支持父母业余爱好…… 这些行动标准,大家说不难做到
  对于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这个子女应如何尽孝的“新国标”,24日上午参与对话的嘉宾首先都一致表示了认可和赞同。“总的来说,这新‘24孝’提得都挺好,是在新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对子女如何孝敬父母提出的新标准。”无影潭社区居民胡义德老人说。
  今年70岁的汪希福看了这新“24孝”后也认为,这24条孝心行动标准涵盖了各种类型,很具体,也很新潮,像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经常为父母拍照等,都很符合当前的社会时代形势。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忠武说,在当代中国社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子女孝敬老人除了在生活上给予其照料,更需要关注其情感需求。因此这24孝行动标准中,有不少都和这种特性相关。
  针对新“24孝”行动标准中提出的:经常回家、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打个电话、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等条目,大家表示基本都能做得到。
  孝敬父母,做饭当然是最基本的。今年80多岁的胡义德老人说,他现在的生活都是儿女在照料,平时吃饭都是儿媳妇做,“做什么就吃什么,不挑食,”而媳妇也总是拣老人喜欢吃的来准备。自己的女儿也经常在家发好面,和好馅儿,带着东西到自己家来包包子。不过一些年轻的居民也表示,平时工作忙,做饭还真是父母干得多一些,“如果是每天都下厨,那还真坚持不住。”
  “工作再忙也可以抽空回家。”无影潭社区居民汪希福说,如果和父母在一个城市,晚上下班以后,或者有空的时候都可以回家看看,“没时间回家,打个电话也是可以的。”
  大家都认为,老年人应该有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胡义德老人就经常在社区小广场宣传如何珍惜生命、关爱健康,还自费复印了一些老年保健操、长寿歌等分发给老人。汪希福老人则参与到百姓义务城管队中,为维护城市文明形象出一分力。
    去旅游、看电影,不少老人心疼钱 聆听往事,一起锻炼,年轻人很难坚持
  “这新‘24孝’行动标准,看起来容易,不过我也有一些做不到的。”作为一名年轻人,社区工作者吕慧说,“最后一条吧,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就很难做到,一方面是放映老电影的电影院不多,另一方面老人觉得影院里人多,又嘈杂,不愿意去。”
  除了看电影之外,出门旅游也成了两代人之间不容易达成一致的一项,老人认为看电影、旅游花钱比较多,挺心疼的,有这些钱还不如存起来备用。
  儿女们对于聆听父母的往事,也很难做到百听不厌,“在同一件事儿说了好几遍之后,我有时候就会说,妈,这事儿你都说了好几遍了。”现场的年轻人说,陪父母锻炼身体,这点也很难做到,平时上班,休息的时候就想好好睡一觉。
  此外,对于新行动标准中提出的“为父母建立‘关爱卡’”“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活动”“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关爱卡’是什么?重要活动怎么定位?”这些笼统的规定让大家有点犯迷糊,而对于参观儿女工作的地方,很多老人说,“单位本来工作就很忙,哪里有时间接待员工的家里人?”

    对话焦点二
    做父母的该如何面对 想要儿女孝顺,自己得做好表率
  新版“24孝”的提出,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倡导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对话中,在如何尽孝这一话题上,老一辈和年轻人也有着各自的认知,而我们的政府和社区工作者又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身教重于言教,尽孝得从自身做起 孝老爱亲,老人得给孩子做表率
  胡义德老人聊起自己的家庭,自豪的感觉溢于言表。“我们家大大小小有17口人,儿女双全,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都有,家里人特别和睦,每周聚在一起都欢欢笑笑的,没一个撅着嘴有脾气的。”胡义德说。
  在胡义德老人看来,想要子女对自己尽孝,首先自己要给子女树立一个孝敬父母的榜样。而要起到这样的表率作用,胡义德认为,身教更重于言教。“有时候,你光批评、教育子女要尽孝,不如你用实际行动做给子女看,来教育感动他们。”胡义德说。
  对此,参与对话的嘉宾都很认同。汪希福说,很多时候子女的不孝,都是因为父母并没有给他树立好的榜样。
  对此,王忠武表示,社会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确具有代际传递性,如家庭暴力、自杀等行为都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在孝敬父母的行为上同样如此,它会像文化基因一样往下传递,会影响很多代人。”王忠武说。
    父母如何关爱子女也是个问题 就算不满意,也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对话中,到场嘉宾也表达了一个很新颖的观点,新“24孝”很好,但也应该有对应的父母应该如何关爱子女的标准。
  说到这个问题,70岁的汪希福深有同感。“我们老年人一定不能打击年轻人的积极性。”汪希福说,子女买什么就吃什么,“孩子给咱们买东西,咱们要说好,别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买东西说不好吃,买衣服说不好看,时间长了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孝敬你了。”
  黄屯社区居民赵玉兰指着自己身上带蕾丝花边的衣服笑着说,“对啊,我这个年纪,按理说不应该穿这种衣服了,可是孩子给买了,咱们就穿,孩子的心意在里面。”
  “现在的社会和以前的不同了,观念也要变,现在社会要发展代际间的互惠、互利、平等型的关系。”王忠武说。作为父母来说,在要求孩子孝顺的同时,也要对子女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社区工作者王阳说,“现在公婆在家帮助照顾孩子,就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
  “像我们老两口不愁吃穿,而子女处在‘爬坡’期,如果能帮帮他们,孩子也一定会记在心里的。”汪希福说。
    两代人观念不同,少不了磕磕碰碰 孝敬父母,子女一定要尽力而为
  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和父母之间不可能没有磕磕碰碰,“我们和父辈的很多观点肯定不太一样,但作为子女,一定要尽力而为。”吕慧说。社区工作者王阳也认为,虽然新行动标准中,自己不能全部都做好,但是对父母的孝顺一点都不少。
  “父母在外地,不管是休年假还是日常放假,只要有时间一定回家。”在外地工作的小许说,自己很赞成新“24孝”中教会父母上网这条,许多五六十岁的老人在电脑操作方面并不精通,但是为了经常与儿女联系,他们也喜欢学。
  为了方便和父母联系,小许给公婆、父母都买了平板电脑,“平板电脑操作更方便,他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联系上我们。”小许说,现在每天晚上婆婆都要和老公视频聊几句,自己也几乎每天都给妈妈留言,“其实通过电脑不仅能联系子女,还为父母打开了另一个联系外界的窗口。”

    社区中发掘树立典型,大力宣传推广 嘉宾建议政府可以把新24孝写入课本
  翡翠郡社区居委会储召群说,社区一向重视对孝老爱亲典型的发掘工作,“无微不至照顾106岁老母亲的张怀彬、精心照料岳母的葛才雨……这些都是我们小区的典型,他们的事迹特别让人感动。”储召群说。
  无影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孙广忠说,无影山街道办事处在宣扬孝老爱亲这项工作中一直有好的传统。“我们连续多年组织道德之星评选,推选身边优秀的共产党员,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其家庭方面是否和睦。”
  无影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胡彦平也说,辖区定期举行道德大讲堂活动,也是希望把典型的事迹宣传出去,更好地引领社区居民。
  居民孙常瑞还建议,可以把新“24孝”列入中小学课本,国家和政府也可以用多种形式,譬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时的温馨提醒等,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孝文化。
    对话焦点三
    “24孝”标准之外的思考 空巢老人失能老人谁来尽孝
  新“24孝”推出,是否意味着人们都要这样去做才能算孝顺?在这些看似容易、做起来却有些难度的标准之外,还有哪些需要我们去关注和重视?几位对话嘉宾也就此表达了他们的观点。
    新“24孝”行动标准是推荐性的 关爱老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旧24孝是24个孝亲故事,新24孝是24条孝老爱亲的行动标准,从旧到新,内容和形式都变了,但其实孝的内核没变,那就是要关爱老人,让他们健康快乐。”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表示,新“24孝”只是24条推荐性的行动标准,其实在孝上要“重内容,形式可以多样”。
  “新‘24孝’行动标准是倡导性的而非指令性的,老人的情况有很多,有人希望得到生活上的照顾,有人希望有精神上的照顾,有人需要体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只要老人高兴、有成就感,那子女就是孝顺的。”王忠武说,子女孝顺父母,尽到心就行。
  “从旧到新,孝文化在发扬光大。”王忠武表示,旧“24孝”反映的是老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古代老人的养老主要靠家庭,而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家庭养老依然必要,但是社会养老也进行了补充。
    孝老是私德,并不等同于公德 家庭养老重要,更要大力推进社会养老
  对话中,王忠武也特别提到一点,虽然新“24孝”的提出很有社会意义,但毕竟孝老是私德,和公德的关系并不是对称的。“有的人虽然孝顺他的父母,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爱社会,因此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事情。”王忠武说。
  此外,王忠武也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不能忽视社会养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现在都是一个子女,以前的观念都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而现在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王忠武说,不少老人的孩子在外地,甚至在外国生活工作,让他们都回来尽孝在当代社会并不现实,而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才能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
    支持父母再婚现实阻力大 空巢老人失能老人需要全社会关爱
  天桥区老龄委办公室调研员吕久平表示,在新“24孝”行动标准中,“支持单身父母再婚”这一条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遇到很多困难,“单身父母再婚,往往受到财产如何分割,老年人谁来照顾等问题的困扰,在再婚问题上,子女容易和长辈产生矛盾。”他表示,子女应该尽可能地了解父母的需求,支持老人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吕久平说,天桥区有空巢老人1万1千多户,空巢老人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此外还有对家庭无力解决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顾问题,“这些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来破解难题。”
陈凤祁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