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山东新闻

青岛职教:学习德国“好榜样”德国色彩愈加浓厚

2013年03月27日 07:07作者:张忠德来源:大众日报

随着近几年就业形势的愈发严峻,职业教育与就业的脱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将“校企合作双元制”模式贯彻始终的德国职业教育开始成为青岛市职业教育的“榜样”。无独有偶,今年2月7日刚刚成立的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也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参照德国企业实训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核心提示

  随着近几年就业形势的愈发严峻,职业教育与就业的脱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将“校企合作双元制”模式贯彻始终的德国职业教育开始成为青岛市职业教育的“榜样”。在青岛市教育局2012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培育青岛职教“德国特色”,而本土职业学校也逐渐展开与德国同行们的交流合作。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德国色彩愈加浓厚

  3月18日,青岛商务学校与德国北茵—威斯特法伦州鲁尔区埃森市罗伯特施密特职业学校正式签约,开始合作办学。

  今年7月中旬,青岛商务学校将派一批高一学生去德国访问交流。“到时候学生们会住在德国学校学生的家里,以便了解德国的日常生活、文化等,为以后进一步输送实习生打基础。”青岛商务学校校长孙信成告诉记者。今年10月,德国学校也会派学生来青岛进行交流。

  孙信成介绍,罗伯特施密特职业学校的“双元制”办学体制比较成熟,双方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实习、就业的范围扩大到欧洲乃至国际。此次的合作专业重点是物流专业,也包括一些进出口报关专业、仓储管理等方面。

  无独有偶,今年2月7日刚刚成立的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也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参照德国企业实训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我们将参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校企资源优化整合,推进企业生产实训化,学校实训生产化,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同步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负责人表示。

  注重职业资格认证

  那么,青岛职业教育是否仅仅只是打上“德国烙印”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学习德国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德方在课程开发、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而其中职业资格认证又尤为重要。

  近年来大量德资企业落户青岛,尤其坐落于黄岛区的中德生态园更是催生了大量德国企业项目进驻。“从现实的就业角度来看,与德国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可以培养输送更多适合德资企业需要的人才,避免企业落户而人才不足的现象。要实现将中国职教精英送入德资企业的目的,职业资格认证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位职教专家表示。

  “比如如何通过合作办学培养一个优秀的物流专业毕业生,需要我们和中方学校共同努力,而更重要的是让中国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取得国际范围内认可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罗伯特施密特职业学校校方代表维特·坎贝尔说。

  根据青岛商务学校与罗伯特施密特职业学校的合作办学规划,2014年两校将建立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制度;2015年引进德方课程,开设中德班,并初步试行互换留学生制度;2016年将与德国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进物流业国际资格认证项目,逐步实现两国学生的跨国招生、实习与就业。

  “未来,我们将实现物流、商务专业课程与国际职业资格考证进行接轨,促使该专业师生顺利考取国际物流职业资格证书。”孙信成说。

  重新诠释“校企合作”

  在青岛市首届中德职业师资培训项目上,德国职教专家格尔克教授介绍:“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就是精确的职业培训。德国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模式,将在企业里进行的职业技能实践与在学校里进行的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结合起来,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校企合作有规划地去设计课程,项目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方式,情境学习成为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 ”

  “校企合作”也是近几年青岛职业教育所力推的模式,然而,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相比,青岛职教目前所推行的“校企合作”依然存在以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为目的而非培养技能人才的痼疾。

  格尔克教授表示:“德国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典型性技能的培养,而中国职业教育注重学科系统化知识的培养。中国职业教育实行全天制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临近毕业时才能得到实践的机会。并且由于教学目标等限制,老师对课程安排、课堂教学的自主性较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以当前的众多企业冠名班为例,这种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尽管看似与企业有紧密联系,但在课程设置和技能培养上,依然是以学校的理论知识为主,企业往往只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且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不能体现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造成“校企合作”成为一个空壳。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