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更需“扶智” “输血”更要“造血”

2014-02-19 07:54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春节期间,组织党员干部帮贫扶困、“送温暖献爱心”是件好事儿。但是,笔者认为,“送温暖”不能局限在“一袋米,几斤油,几百元钱”的旧模式。“送温暖”不仅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更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脱贫致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观点】给贫困户“输血”,只能帮其解决暂时之需,而教他“造血”方法,则可以帮他学会生存技能,提升生活质量,受用一生。
  春节期间,组织党员干部帮贫扶困、“送温暖献爱心”是件好事儿。但是,笔者认为,“送温暖”不能局限在“一袋米,几斤油,几百元钱”的旧模式。“送温暖”不仅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更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脱贫致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资金帮扶的“输血”扶贫很实惠、受欢迎,具有雪中送炭的功效,但不是万全之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和困难家庭的贫穷面貌。
  治贫必先治愚、扶贫要先扶智,只有增强“自我智力造血”功能,才能彻底扭转局面。扶贫不仅需要物质扶贫,更需要智力扶贫,“输血”更要善于“造血”。实施农村帮扶,须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要善于为贫困乡村和困难家庭科学发展、长远发展谋思路。
  帮扶先要“扶人”。应通过多种形式,对人实施“扶文扶智”,进行文化智慧的渗透、启迪和滋养,让农民开阔视野,增强致富本领,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力。实施“扶文扶智”文化帮扶,营造“造血”机制支撑,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帮扶要帮助村班子建设。帮助当地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好农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帮困难群众选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帮助培养一批有为的年轻村干部,为群众留下“不走的主心骨”;帮扶要帮助建立、规范、完善一套管用的规章制度,为村民持续发展、乐业幸福提供保障。
  送温暖,应该思其所忧、急其所困、送其所需。各地各部门应为贫困对象送路子送招数送政策,实现“造血式”送温暖,让他们有盼头有奔头,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期盼。应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针对困难家庭不同情况,找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在政策、文化、技术、信息、培训等致富要素上有针对性地帮困扶贫。使困难群众获得生存技能,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为困难群众创造解困致富的条件和环境,增强他们走出困境的信心和能力,这才是最根本的、最好的“送温暖”。
          □青岛读者 潘铎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陈凤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