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改名的背后:从“全票否决”到“全票通过”

2014-03-04 08:44来源:山东商报
分享到:

高思圣回忆,民政部在2008年4月委托中国地名研究所进行了专家论证,但专家组认为更名依据不够充分,论证没有通过。”  县政府随后出具的《关于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的论证评估报告》 认为,“兰陵作为县名对比苍山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更名后,各政府机关门牌全都更换一新

 

 

    苍山县分别在2006年、2013年两次发起更名申请,在首次申报时,遭遇13位专家在民政部论证环节的集体反对而未能如愿,此后苍山县展开了长达6年的二次准备,在第二次民政部专家论证会上获得专家组全票通过。

  苍山人都不知道 苍山在哪
  
  41岁的李兴庆在苍山县城开了5年的出租车,过去有外地人坐车,他都是跟乘客扯扯县里大蒜、牛蒡等土特产的闲话,而从上个月开始,李兴庆突然发现这些谈资过时了,越来越多的乘客开始询问苍山县为何改名兰陵县,为这他还专门翻了几天的报纸“备课”,而作为“老苍山”,他甚至连苍山都没爬过。
  1月21日,兰陵县政府正式揭牌,揭牌仪式当天,为响应中央八项规定节俭办会,县政府专门找来一段放鞭炮的音频,用录放机在县政府前播放以示庆贺,与此同时,各政府机关单位门牌全部粉刷一新,“苍山”字样被改为“兰陵”,县建设局为掩盖刻在门前大理石上的“苍山”二字,甚至用上了纸糊。
  谈起更名原因,兰陵县副县长高思圣告诉商报记者,苍山地名虽然在国内县、市以上行政区域名称中没有重名,但却与多处自然地理名称“撞衫”,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云南洱海以西的苍山风景区。“一说苍山,人们首先想到云南苍山,另外福州市也有个仓山区,虽然音同字不同,但都容易引发混淆和误解。”
  而重名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苍山更名的关键在于“兰陵”在历史上的影响力。高思圣表示,苍山县因纪念“苍山暴动”而得名,但这只是一次小规模的武装暴动,很难形成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苍山主峰海拔仅181米,很多苍山人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其对人文地理特征的体现也不明显。而一旦更名为兰陵县,上述难题都可迎刃而解。“地名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兰陵县距今已经有2300年的历史,虽然屡经废置,但仍延续近千年,是全国著名的古邑,更是山东境内设置最早的县,‘兰’为圣王之乡,‘陵’为高地,有‘圣地’的寓意,具有鲜明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思圣特别强调,从苍山到兰陵的变化,用“恢复”二字更为贴切,兰陵归来后,其文化影响力将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搭台将让县域发展跃上高地。而兰陵县原党史研究室主任穆振昂则向记者表示,因为“蒜薹事件”,苍山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萌生了更名的念头。
  与高思圣的统筹考虑不同,对出租车司机李兴庆而言,苍山改名的意义显得更为质朴,“我们苍山是个小县城,本来就没多少人知道,兰陵可不一样,兰陵酒的广告电视上天天放,去年不是还有个电视剧叫《兰陵王》,说韩国人都喜欢看,这不都是给县里做宣传么。你说就算这里的大蒜卖的再好,出去了都贴别人的牌子,有多少人能知道苍山?”

  “全票否决”后的苍山反应
  
  2006年,苍山县首次申请更名,据兰陵县民政局局长王胜永回忆,当年8月31日,县政协向县政府报送了《关于苍山县更名复为兰陵县的建议案》,标志着更名工作正式启动。此后更名申请通过苍山县、临沂市、山东省三级政府审核,并最终报送至民政部。按照申报流程,只要在民政部组织的专家论证环节顺利闯关,更名就将“板上钉钉”,但不幸的是苍山县被卡在了关口。
  高思圣回忆,民政部在2008年4月委托中国地名研究所进行了专家论证,但专家组认为更名依据不够充分,论证没有通过。“说来不好听,当时是全票否决,我们手里抱着个金娃娃没推出去。”谈及这次申报失利,高思圣坦言主要原因是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当时有13位专家参加论证会,来自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对苍山历史并不十分了解,而我们报送的材料又不够详细,再加上当时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渠道能获得的苍山、兰陵的史料和新闻报道不够多,结果所有专家都投了反对票。”高思圣表示,当时专家反对的核心观点是苍山县政府驻地不在兰陵。
  对此穆振昂认为,在当时情况下专家的反对可以理解。“像苍山县周边的费城县、郯城县、临沭县,政府驻地都在以县命名的街道办事处,如果苍山县要改名,起码县政府要落在兰陵镇。但兰陵县区划、建制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伊始一直处于频繁的调整中,可谓错综复杂,而且存在一定争议,有其特殊性。只要我们把历史功课做到位,应该能让专家理解苍山与兰陵之间的紧密联系,当时一些专家甚至不清楚兰陵县和兰陵郡在历史上的关系,这很说明问题。”
  高思圣表示,这次失利让苍山县认识到继续深化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此后的5年中,苍山县先后与山东大学联合成立了山东大学兰陵文化研究中心,与临沂大学联合成立了兰陵文化研究院,出版了《兰陵文化》系列丛书,举办了荀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王鼎钧文学作品国际研讨会、全球萧氏宗亲会等活动。
  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同时,苍山县还从硬件上下了不小的功夫,包括兴建了兰陵路、兰陵文化中心、兰陵文化广场、兰陵湿地公园、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了萧氏文化园、荀子庙、荀子文化园等文化旅游建设项目。“荀子文化、美酒文化、氏族文化、运河文化、革命文化是兰陵的五大宝贝,现在来到兰陵县,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文化气息,人们在兰陵文化的影响下,人心思尚、向善。”

  更名成本不超千万
  
  2013年,踌躇满志的苍山县向更名发起了第二波冲刺。
  据兰陵县委宣传部提供的第二次申报材料显示,1月16日,县政协向县政府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苍山县更名恢复兰陵县的建议案》,开篇首先强调了苍山县人文与区域地理均以兰陵为背景特征,“苍山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兰陵地方的历史,苍山的版图,就是古兰陵郡、县的延续,苍山的历史文化,主要是兰陵区域历史文化的依存。将‘苍山县’恢复为‘兰陵县’,是兰陵作为县治单位的自然延续。”
  县政府随后出具的《关于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的论证评估报告》 认为,“兰陵作为县名对比苍山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一方面兰陵拥有2300年的历史渊源,而苍山县名仅存60多年;另一方面,兰陵承载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苍山仅仅是单一纪念红色革命,历史承重远不如兰陵丰厚和深邃。”
  在本次报告中,也评估了更名的经济成本。据报告披露,全县共有机关部门57个、事业单位518个、乡镇18个、合并后的村居592个,这些单位需要更换的印章、牌子、信笺等,有关费用约需50万元;全县有个体户营业执照15077个、企业营业执照195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1215个、流通许可证2466个,需要逐步更换,合计费用约360万元;职工医疗保险证、养老保险缴费证、慢性病补助证需要逐步更换,需费用64万元。
  总体估算后,报告称本次更名的直接成本费用可控制在1000万元之内,而间接成本主要包括印制地图、外地与苍山的邮政通讯地址变更,由各地承担,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县里能省就省,门牌全部用旧的粉刷,揭牌仪式连鞭炮都没放,户口本、身份证、税务登记证、车辆运营证等证件在有效期内可正常使用,不会给群众增加负担,宗旨是一切从简。”高思圣说。

  全票通过兰陵归来
  
  2013年下半年,山东省政府将更名申请报送至民政部,闯关时刻即将开启。据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顾问、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商伟凡回忆,2013年11月9日,中国地名协会在北京召开了最后一次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通过,一致赞成苍山更名为兰陵。“我记得论证会是在北京西直门宾馆开的,当时我去了但没能进现场。”穆振昂回忆。“由于论证会是关门会议,县里未能接触论证的具体环节,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5年准备,苍山县在兰陵文化上的话语权已今非昔比。”高思圣告诉记者,虽然这次评审会的多数专家与2006年时不同,但由于准备充分,苍山县对本次闯关成功抱有极大的信心。
  “‘苍山早就该叫兰陵了’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教授让我带来的。”兰陵县揭牌仪式上,商伟凡将华林甫的声音带到现场。华林甫是论证组专家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商伟凡认为,苍山能顺利更名的理由有三,一是建国初期撤消兰陵县时,能有幸把兰陵镇划给了苍山,若没有兰陵镇在这片土地上,今天的一切就无从谈起。二是兰陵县的第一任县令是荀子,这让与会专家肃然起敬。三是李白当年所做的《客中行》,向全国人民推介了兰陵,让它家喻户晓。“苍山更名最大的成功就是从‘最年轻的县’变成了‘最老的县’。”谈及更名意义时商伟凡表示,苍山县名从1947年到现在仅走了67年,在全国应该算最年轻的几个县之一,但更名后它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千年古县,而且在千年古县里名列前茅。“中国历史悠久的县有很多,但能追溯到汉代、秦代就不得了了,能追到战国、楚国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陈凤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