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济宁传统村落 品味圣地古老之美

2014-10-27 14:29:00来源:孔孟之乡网 作者:山进 刘传
分享到:

近日,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布了第一批103个省级传统村落,孔孟之乡济宁市9个村入选。刘集村保留下的遗址遗迹,不仅是水浒文化的延伸,也是梁山民风乡俗的传承,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空间。

王家庄村

王家庄村

  嘉祥县马村镇张家垓村:张氏族人雍正年间曾被孔府聘为啟学教师
  张家垓村位于嘉祥县马村镇西部,现有人口3833人,1499户,东邻胡楼村,南接刘庄,西与郝庄、方道沟村相邻,北接大张楼镇。
  据族谱记载:张氏祖与南宋宁宗嘉定帝癸酉年(1213年)由四川成都府迁居胡王寨(即现在张家垓村)。后因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大半村庄被洪水冲走,留下一个百余亩的大水潭。之后,胡氏迁走,王氏只剩下一户,只有张氏定居此村。于元朝仁宗壬子年(1312年)张氏先人从南方请风水名师,乞求主卜此村地势吉凶,先生法眼查看后说:该村落的位置四周高,中间洼,看如大海,南面紧靠赵王河,西面又如海似的大水潭,此为吉祥之地,主人财兴旺。因此胡王寨改为张家垓村。因与今黄垓乡张垓重名,1981年2月县政府行文,更名为张家垓。
  张家垓村内主要建筑群落为张氏家祠,张氏家祠建于乾隆40年(1776年),分前后两个大院,前院有山门、拜殿,后院有正大殿,东西厢房各三间,全为古式建筑,宏伟高大,古朴高雅。家祠后接连有元明时期建筑的观音寺、曾王庙两个大院,都为应山式建筑,造型古雅大方,雄伟庄重。三座院落前后连成一个总建筑面积约为3750平方米的古代建筑群,三面环水,杨柳成荫,为村民休闲纳凉的绝佳去处。张氏家祠于2002年被嘉祥人民政府批准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1月15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张海村历史名人为张檀兰(1674———1758),于雍正七年(1730年)被孔府聘为啟学教师,很受圣府宠爱。雍正十一年(1734年)为张檀兰六十荣寿赠送一块,寿屏四副(现保存完美)。乾隆二年三月初六(1738年)由圣府荐举张檀兰夫妇受皇封一次(圣旨全文载于族谱首卷),赠“大有师风”龙边大匾一块(现挂于家拜庙中),銮驾半副。因此,张氏家族得到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张氏后人缅怀先祖之际宣誓出后人生于盛世要团结自强、发扬先祖的优良美德等壮语豪言。
  泗水县泗张镇王家庄村:小桥流水人家,花街石巷民俗村
  王家庄民俗村位于泗张镇圣地桃源景区内,日兰高速泉林出口北4公里、S244省道东侧。全村共有133户、510人,总面积1714亩,属以旅游业为主的纯山区生态民俗村,2013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自2001年以来,这里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中国泗水桃花旅游节”,每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据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司友侠介绍,2011年,泗张镇聘请曲阜师范大学为该村编制完成了《王家庄民俗村详细规划》,并严格按照该规划实施了项目建设,致力于打造“小桥流水桃源人家,花街石巷民俗新村”风貌,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先后投资800余万元,建设观瀑台、石板广场、拴马石、石板路、采摘园、迷宫、垂钓区、手工煎饼坊、剪纸人家、手工刺绣坊等民俗景点10余处。“我们村民个个都是能手,有着非凡的传统剪纸、雕刻核木工艺品、手工刺绣等技艺。截至目前,村内共建设五星级好客人家农家乐1家,二星级餐馆1家,星级农家院五处,农业观光园、采摘园数10处、土特产及民间手工艺销售点5处,基本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娱、购的需求。”司友侠如是告诉记者,“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村已初步建成了具有本地乡村特色的民俗生态村,成功摸索出了一条‘度假+农家乐+乡村民俗观光+农事参与体验’的乡村旅游新模式,成为济宁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
  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该村近年来陆续被评为“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好客山东最美乡村”、“山东省生态村”,逐渐发展为济宁地区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
  邹城市城前镇越峰村:一脚踏三市,兵家必争之地
  一块块石头都是“篆刻”着村落的历史。城前镇越峰村,座落在东部山区的古老村落,村庄不大,历史悠久、位置重要,南邻枣庄市山亭区和滕州市,东接临沂市平邑县,在地理位置上是“一脚踏三市的地方”,区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梯田层层,乱石滚滚,生物资源丰富。越峰现有用石头垒砌的民居六十余家,保持古色古香的风貌,具有特别的历史价值。
  采访中记者听村内老人讲,越峰分前越峰、中越峰、后越峰,原名叫老貓洞,缘于村东有一石洞,为飞禽走兽藏身之所,因而得名;但是后人嫌弃村名比较土,因其山叫越峰山,于是在1969年改为越峰。
  越峰村村子不大,可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可是兵家必争之地,1947年,曾在此地发生了越峰遭袭战,当时鲁南军区20团遭受重大伤亡,此次遭袭战当事人尚存者现在要么当时年幼、要么年老语言已不能正常交流,但有许多人听父辈时常啦起,耳闻能熟,仍然感同身受。据岳峰村抗日战争时期老兵徐士玉(曾任鲁南军区特务团三营重机枪连班长,今年85岁,入伍时16岁)回忆,提起这场战斗仍然后怕,只记得重机枪的子弹就在头皮上飞,伤亡非常惨重。当地老百姓还是告诉记者,邹城老县委书记张正仪,曾经在此战斗过。在文化大革命时,在城前镇大崇村下放,后来解放出来,曾组织全县在前岳峰村村大队部召开过追悼会,并去过埋葬烈士的小南山口。
  小小的村落不仅有古老的房屋、战争历史,村内的树木也很有年头。前越峰村东北现存一棵老梨树,据介绍,原有一棵老梨树在村里栽种四百多年,倒了以后,又重新长出新枝,如今新树也有上百年历史。另外,前越峰有一棵老柿树有200多年历史。

  专家观点:

  济宁市原地名办主任张培安:传统村落是一抹记忆中的乡愁
  传统村落以其鲜明特色的乡村文化成为社会新时期的乡村文化符号,同时也是体现乡村文化的一个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时候的脑海中的一些记忆只能在梦中找寻,现实生活中很难寻觅。一口老井、一棵古树、一座石桥、一口老屋、一条乡村小道……是多么熟悉而陌生,一种思乡情怀让人油然而生。传统村落将成为远在他乡游子的心灵归宿。
  传统村落是对乡村文化最好的保护。当今社会,如何发掘和传承乡村文化,让传统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新绽放?需要政府认真思考和探索。如何对乡村祠堂、庙宇、碑刻以及农村生产生活用品加以保护?如何对乡村民间故事和歌谣加以搜集?如何对乡村传统工艺加以传承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对乡村文化很好的保护。通过保护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成为乡村之魂。

  济宁市旅游局周鲁宁:发展乡村游、民俗游是古村落的未来之路
  如何把传统村落乡村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是传统古村落下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的意识形态的,也有物质形态的,是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何把乡村文化传承和弘扬下去?旅游是一个很好传播的途径。根据近年来旅游市场行情分析,乡村游、民俗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在旅游市场占有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以,传统村落在打造乡村游、民俗游上是由大文章可做的。开发旅游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
  传统村落如果单独隔离开来保护,在资金上就是一块很大的缺口。如果没有资金投入作保障,不但现有传统村落难以保护,对于传承乡村历史文化也无从谈起。只有依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积极开拓旅游市场,重点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让游客在传统村落旅行中,穿越时间隧道,感受乡村历史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传统村落才能焕发生机,乡村文化才能更加灿烂。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高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