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政策先行先试财富管理成功破冰

2016-01-28 00:32:55来源:大众日报作者:肖芳 白晓

□李保光 报道  金融家俱乐部·青岛金家岭财富管理沙龙活动现场,知名独立经济学家金岩石畅谈“现代企业与股权投资产业化”。

□ 本报记者 肖芳 白晓

青岛金融倍增式跨越发展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青岛积极发挥财富管理试验区重要事项“一事一报”政策优势,加大财富管理创新试点政策争取和落实力度。两年来,青岛陆续向国家争取39项创新政策,其中正在争取国家进一步明确试点意见的有4项,首批获准的35项创新政策中,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的有29项,已进入实施阶段的有6项,跨境投融资、财富管理综合经营、扩大开放等政策率先突破,多项全国“第一单”在青岛落地,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跨境投融资破冰

拿下多个全国“第一单”

2015年7月,位于青岛高新区的中科盛创(青岛)电器有限公司,通过授信银行青岛银行,从韩亚银行获得了200万元人民币的低息贷款,成为国内首个完成跨境人民币贷款的企业。

“从接洽到最终放款,大概只用了两周的时间。”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媛媛说,“从目前操作情况来看,跨境人民币贷款的利率,要比国内利率低一些。国内贷款年利率现在为4.5%左右,而跨境贷款的年利率为3.8%到4%之间。”

融资成本更低、融资渠道扩大,是跨境人民币贷款对企业吸引力所在。青岛银行贸易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刘文佳表示,青岛银行在该类业务中间担任着相当于结算行的角色。作为此项业务在青岛的首家试点授信行,青岛银行目前的储备客户已有数十家。

跨境人民币贷款,是指境内企业可从境外银行机构直接借入人民币资金用于境内生产经营。2015年7月,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青岛成为全国首个允许境内企业从韩国银行机构借入人民币资金的试点地区,范围覆盖全市企业。试点半年以来,不仅为本地企业借用韩国低成本人民币资金打开了政策大门,也进一步为中韩金融深化合作积累了经验,中韩跨境人民币贷款的“青岛经验”日趋成熟。

截至目前,青岛共有24家企业获得韩国银行机构跨境人民币贷款,签约金额26.5亿元,实际汇入金额23.3亿元,在同批试点城市中位居首位,平均贷款利率3.9%。经初步测算,共为企业节约财务费用5300万元。这不仅有效拓展了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还促进了青岛市对韩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韩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行长贾葳表示:“开办这项业务极大促进了我行国内国际结算、贷款业务和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这跟我们的本土化战略是非常相符的。”

2015年10月,中韩两国领导会面,双方一致同意将目前在青岛市开展的企业自韩国银行机构借入人民币资金试点推广到山东全省,以降低中国企业融资成本,便利韩国银行机构有效管理其人民币资金。

两年来,除了允许企业从韩国贷入人民币资金,试验区在跨境投融资改革成绩单上还创造了诸多亮点:

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等跨境投融资创新政策率先突破,在全国首次将QDLP境外投资范围拓展到境外一级市场投资并购和有监管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目前,7只合格境内外有限合伙人基金已进入审批程序,基金总规模近200亿元,国内外多个知名金融机构也表达了设立意向。

试点开展跨国集团人民币集中运营管理,海信、青钢、海尔等6家企业完成人民币集中运营管理备案。目前,试验区跨境人民币资金净流入上限为185.9亿元,已实现资金流入14.4亿元,资金流出18.5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费用约7000万元。

在全国首次将QDLP投资范围扩大到境外二级市场、境外一级市场投资并购业务、有监管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业务及其他业务,进一步拓宽了资本进出通道。目前,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已与韩国柯斯达克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试验区拟向国家申请与韩国开展股权市场合作。

青岛市委党校教授倪庆东认为,跨境投融资改革的“青岛经验”在全省推开,是青岛财富管理改革试验区试点的一次成功尝试。接下来,如何控制好跨境投融资风险,如何扩大投融资规模,是对青岛作为试验区的能力的更大考验。他说:“跨境投融资也有风险,国外的银行贷给国内的企业,这个钱企业到底怎么花的,也考验了我们政策的配套措施到底健不健全。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把整个青岛金融辐射能力提升起来,推动我们跨境的管理,是青岛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财富管理特色机构落地

实现多个“零”的突破

金融业是一个集聚发展特征非常明显的业态。两年来,试验区利用国家给予的金融机构设立和经营业务试点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建立重点财富管理项目跟踪调度工作机制,加大与各类金融机构及财富管理机构总部的沟通对接,使得各类特色财富管理机构呈现加速聚集青岛的态势,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

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是试验区利用政策优势创新财富管理机构的一个缩影。2014年12月,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正式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开业。得益于国家和试验区政策的扶持背景,这是国家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政策后第一家经银监会批准开业的全国性消费金融公司,也是我国首家由产业发起设立的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

青岛银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是青岛深化金融改革,推进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要切实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升级作用,拉动内需,就必须实现‘普惠金融’,让社会各阶层都能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

对此,海尔消费金融公司高层回应,海尔消费金融公司的产融结合创新模式,无疑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最佳“秘钥”——通过线上线下整合成O2O闭环,海尔消费金融可以快速实现“千家万户用金融”,从而实现“金融进千家万户”。

保险类财富管理机构的不断增加,也极大地丰富了试验区的财富管理业态。2014年3月5日,中国保监会批复同意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青岛交运集团公司等8家公司共同发起筹建中路交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10亿元。自此,青岛有了首家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填补青岛市地方法人保险公司的空白,为全市金融业发展开启了新的里程碑。此后,试验区积极加强与保险机构总部的合作,就财富管理机构设立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中德安联财险青岛分公司获批筹建,中国人寿开展相关业务,国寿财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及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

试验区还利用政策先行优势,积极推动保险机构进行新型财富管理类产品的创新试点,在青岛拓展了养老养生、高端医疗等财富管理配套产业,丰富财富管理产品体系。去年1至11月,青岛地区实现分红险、投连险、万能险三类理财型保险保费收入61.92亿元,占全部寿险保费收入的45.2%。

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试验区还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开发跨市场、跨行业的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推动金融机构向综合性、集团化的财富管理机构转型升级。例如,青岛银行成为山东省首家获准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城商行,青岛农商银行也拟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综合经营态势初步显现。2015年9月,工商银行资产管理子公司瑞华国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落户青岛。该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亿元,面向全国开展信贷风险化解与不良资产处置工作。

此外,各类财富管理要素平台运营或启动建设,也成为青岛财富管理金改区的一大亮点。试验区积极把握政策优势,推动权益类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规范发展,现有权益类交易场所10家、大宗商品交易场所35家。青岛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海尔联合信用资产交易中心、场外交易市场登记结算交易中心、青岛国富金融资产交易所已正式运营;艺术品交易中心近期将正式开业,进一步丰富了财富管理市场的功能。

配套政策同步紧跟

全方位助力“金改”

金融业改革转型任务艰巨,需要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征信管理等方面改革的配合。两年来,试验区一方面大力争取国家层面重点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结合青岛实际情况,出台了地方层面的系列配套政策,全方位助力金融改革。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产业配套方面,在国务院支持青岛市建设免税店聚集区的背景下,2015年12月,青岛出台了加快推进财富管理配套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健康、教育、影视、体育、会展、时尚消费品零售、中介、慈善、高档汽车、航空与邮轮游艇等十大配套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些政策推动下,青岛保税区建成了全省首家进口商品青岛直销中心,现已开业运营。目前,试验区正向国家申请税收优惠政策,依托保税港区、邮轮母港、航空母港等打造免税店聚集区。

征信系统,可以说是金融和经济领域重要的“基础设施”。试验区将征信机构建设作为优化财富管理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争取到国家政策支持,成立了专门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服务。目前,青岛格兰德信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青岛联信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已完成备案,并开展征信业务。截至2015年底,青岛格兰德公司报告订单量20454份,联信公司完成企业征信报告17218份。为进一步优化财富管理的信用环境,试验区还支持市场化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目前已有4家信用评级机构在试验区开展业务,完成对183户企业的信用评级。

典当拍卖和融资租赁,是财富管理的重要业态。试验区争取到国家政策支持,典当、拍卖、融资租赁等机构发展势头良好。截至目前,试验区共有典当行82家,2015年新设4家;拍卖公司71家,2015年新设3家;内资融资租赁公司3家,2015年新设1家;外资融资租赁公司40家,2015年新设12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