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道工序,做一把胡琴百年老手艺,收不到徒弟

2016-05-24 13:56:52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于悦

杜长江正在制作一把琴杆。本报记者于悦摄

位于双忠祠街的杜记琴铺。本报记者于悦摄

口述人:杜记琴铺第三代传人杜长江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 于悦

济南曲艺文化曾有“曲山艺海”之名,琴作为曲艺表演的必备工具也曾有着兴盛历史。杜福庄胡琴被列为济南市第四批非遗项目,胡琴制作技艺传人杜长江称,鞭指巷和芙蓉街曾有多家做琴和卖琴的铺子,如今却只剩下他们一家坚持着纯手工做琴,这门技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鞭指巷8号是琴铺旧址

我家开琴铺的历史要从爷爷杜庆茂那一辈开始说起,民国初期家住河北的爷爷到北京的琉璃厂做学徒,学的就是做胡琴。学业完成后我爷爷来到了济南。因为这几个地方当时都是曲艺文化的重镇,对于胡琴这种乐器的需求自然很大。

爷爷选择了在济南鞭指巷8号落脚,开了一家店面,现在拆迁之后已经找不到老房子了。那时的鞭指巷算得上是乐器一条街,有做三弦的,做胡琴的,还有做笙的,光做胡琴的就有五六家。芙蓉街当时有七八家卖乐器的店铺。我们在鞭指巷做了胡琴就送去芙蓉街卖,他们也常来这边拿货。

济南解放后,老百姓都听得起戏了,也没有别的娱乐方式,所以曲艺变得非常兴盛。到1952年左右达到了高潮,说书唱曲的加上卖琴的到处都是。那时要买琴都得排队等着,甚至做出一把来大家都来抢,供不应求。琴也很便宜,基本都是两毛、三毛、五毛的价位,现在一把琴要上千元了。

到了1956年公私合营,我家琴铺被合并到了新开办的乐器社。我爷爷和奶奶在里面有专门的工作间,负责修琴的活儿。我和弟弟就在和乐器社一墙之隔的小学念书,经常去那里玩。

1979年乐器社和刺绣厂合并,大家只好回家工作。乐器社在百货大楼里有个门市部,我们家就负责接那边一些给胡琴蒙皮、配轴的零活,那时爷爷已经去世了,基本都是我父亲和奶奶工作。1981年后开店需要营业执照,父亲让我们哥俩申请了杜记琴铺的执照,一直延续到现在。之后弟弟在鞭指巷做琴,我后来去了曲水亭街,现在搬到了双忠祠街。

半个月选了25根竹子

做一把琴要从选材开始,胡琴的三大要素是琴杆、琴筒和琴皮。做琴杆来说,我们家的传统是去福建闽侯选紫竹,这种专做胡琴的竹子只有那里产。那里的竹子都是自然生长,非常适合做胡琴。比如一条竹子上的四节分别是8、9、10、11厘米,加起来共38厘米。琴杆一般是上粗下细,手握的地方直径在1.9到2厘米,需要五年以上的紫竹。但竹子长得也不会十全十美,买回来还需要调圆、调直。

做琴筒需要的也是五年以上的竹子,叫毛竹,在福建、湖南、浙江都能买到。通常五至六米高的毛竹,做琴只需要根部七八厘米长度,根部往上的竹节都有了水槽,没法用。

这些材料都得我们亲自去买,早前我父亲去福建只能坐火车,很难买票,20多个小时才到福州,而且去了也买不了很多。记得我在父亲70岁时跟着他去了一趟,因为是父亲最后一次去,所以坐了飞机,在那里逗留了半个多月,雇了一个当地的向导,骑着摩托车带我们漫山遍野地找,精挑细选之后发现合适的材料太少了,最后只带回来25根竹子,还不够路费的。

采购琴筒用的毛竹也是,上山砍了两拖拉机竹子,削去没用的,提回来就两编织袋那么多。现在很多做琴的基本都用半成品,也就我们家这样选材了。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规矩,不能随便改。

还有蒙在琴筒上的蛇皮得去武汉汉口采买,那里产一种乌俏蛇,皮肤“黑如碳,白如线”,这正是对琴皮的要求。蛇的年龄得七年以上,长到2米多长,揭下来的蛇皮不能放久了,得有油性和弹性。另外蛇皮掀起来还得发出脆音,这样做出的琴声音才更好听。乌俏蛇皮一张四五百块钱,但考虑颜色、图案、声音等要素,最后最多只能选三分之一来蒙琴筒。这些细节都能能体现出选材的考究。

几十道工序做一把琴

做琴要几十道工序,选完材料后制作的第一步是把新竹子放在煤炉上烘干。通常当年采来的竹子要放到通风阴凉处,第二年拿出来再烤,三年以后等干透了再用,有时年限更久,这样出来的声音会格外脆亮。琴筒用的竹子要先支起一口大锅来煮,煮完同样再烤。有时烤着烤着竹子就裂开了,所以要格外小心。

琴筒要根据琴杆来搭配,办法是敲一敲寻找两者的共振音。以前没有校音器,只能凭耳朵听,传到我这一代还是这个习惯,靠耳朵听来做某个调门的琴。给琴杆和琴筒打眼,眼要打正,两个眼要有一定的角度。琴杆上的眼装琴轴,上面的轴要显得高一些,下面的要显得平一些。

琴轴也是完全手工制作。给你一块木头,首先确定长短粗细,再把它的四个角去掉,形成八个角,再锉成圆形。琴杆装到琴筒的眼里要严丝合缝,不能漏气,否则拢不住声音,这是很关键的一步。现在胡琴改进了,最下面还有个底把儿,放在腿上拉琴时起稳定作用,以前我爷爷做琴时并没有。

然后再蒙皮,打磨得细致一些,再掏音孔,装上琴弦。以前琴弦还是用蚕丝纺的线,现在民乐和西洋音乐接轨,改成了钢弦,纯五度定音。最后把琴弓做好,弓的材质也是福建的竹子,唯独上面的马尾用的是北方内蒙古的。

这样做一个胡琴最少也要一个星期。其他民乐器像三弦、月琴、古筝我也会做,做二胡的话得将几块红木板刨得一样厚,用鱼鳔粘起来,比胡琴更麻烦。

制琴手艺面临失传

我们家做琴的手艺传了三代,但却都不会拉琴。五六年前我还曾去老年大学报名学习拉琴,因为平时没时间练习,现在也只能听出个音来,所以不难看出想要拉琴也要至少下个十年工夫。做手艺的人的确很苦,我们虽然各地去选材,去福州却没逛过福州城,去黄山却没爬过山,而且采购成本很高,收益却越来越少。

现在做琴的客户比起以前少了很多,要么给一些老先生爱好者做,要么提供给专业曲艺院团,4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买胡琴的,学做琴的更是少之又少。我自己的孩子现在已经成家立业了,从小来来往往的琴师想教她拉琴她都不学,弟弟家我的侄子以前学了两年拉琴也不学了,大学毕业后让他学做琴人家也不愿意。

我爷爷在世时还有十个徒弟,那时手艺人还挺吃香。如今制琴手艺过了近百年,成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失传的境地。拿我来说,现在一个徒弟也没有,以前我还呼吁过保护传统做琴手艺这事,也真有人过来想学习,但一听说工艺这么麻烦,也卖不出去多少,接着就走了。

现在全济南都没有这样做琴的了,就算做家具也都是用机器,大家都急功近利,俯下身来踏实做事的人少,谁都不愿意遵循老一套。况且大家还要养家糊口,我和弟弟两个人做琴都是勉强维持着生计,等我们做不动了,恐怕这门手艺真的就要失传了。不过如果真有人愿意传承这门手艺,我一定会全心全意地教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