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履行的父子之约:记在南苏丹维和牺牲的杨树朋

2016-07-14 09:25:28 来源: 济南日报 作者: 胡磊

无法履行的父子之约:记在南苏丹维和牺牲的杨树朋

杨树朋与儿子合影

无法履行的父子之约:记在南苏丹维和牺牲的杨树朋

房间一角摆放着杨树朋生前在部队所获的荣誉和奖励。

无法履行的父子之约:记在南苏丹维和牺牲的杨树朋

杨树朋所在部队等多个部门、单位对家属表示慰问。(胡磊摄)

  如果没有这次意外,按照和5岁儿子小一鸣的约定,今年寒假,33岁的杨树朋将和妻儿一起,在河南许昌的部队度过他从军生涯的最后一个春节,小一鸣也将可以亲手抚摸那辆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威严的“爸爸的步战车”。

  如果没有这次意外,这个鲁中地区的农民家庭,将和中国所有的普通乡村之家一样,虽不富足,但日子过得平稳和顺。

  7月10日,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一辆装甲车在南苏丹联合国营地执行难民营警戒任务时遭遇炮弹袭击,两名维和军人牺牲,杨树朋是其中之一。

  天降噩耗 花甲父母痛失独子

  两扇并不宽敞的木质大门,一方狭窄的院落,5间局促的平房。如果没有大门上方醒目的“军属光荣”金属牌,这里普通得没有任何亮点。而眼下,无数人的目光聚集在这里。这里是杨树朋的家。

  7月13日,杨树朋57岁的母亲郑孝花躺在里间的床上,一边输液一边抑制不住地呜咽。兄弟姐妹七八人轮番劝慰,都无法使她停止哭泣。“听不到心里去”,正像她的弟弟郑孝弼所说,没有人能够体会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突然失去唯一孩子的心情。

  堂屋的沙发上,杨树朋的父亲杨洪成与妻子邹丽娜分坐两端,一边输液一边流泪,一边向人讲述着杨树朋的故事。“连续几天吃不下饭,光指望输水。”一位前来帮忙照料家务的亲戚红着眼圈对记者说。

  噩耗总是突然而至,悲痛总让人猝不及防。

  7月11日13:20左右,杨洪成正在附近钢材厂打工,一通来自河南许昌的陌生电话打了过来,电话中对方自称是杨树朋所在部队的同事,说树朋在执行维和任务时受伤了,他赶紧追问伤势严不严重,对方沉默了几秒欲言又止,“只说让我保重身体,接着挂断了电话”。

  一股不祥的感觉袭来。但因为电话无法拨打国际长途,杨洪成只能干着急。当天下午,亲戚从新闻上看到杨树朋遇难的消息并告诉了他,这位58岁的乡村汉子当场瘫倒在地。

  家人顾虑 他执意出国参加维和

  “我知道去维和有危险,但他执意要去。”杨洪成说。

  2001年11月,杨树朋正式参军入伍,在第20集团军某部“杨根思连”服役。2015年下半年,杨树朋接到前往南苏丹执行维和行动的任务。出发前,部队给每个参与维和行动的战士放假5天,杨树朋回到莱芜老家。

  在与杨洪成的交谈中,杨树朋发现父亲心有顾虑,就把他拉到沙发上坐下,耐心地介绍南苏丹的情况,“不说危险,光说好的”。其实,杨洪成的心里也怀有一个军营的梦想,只是当年征兵体检时因血压偏高未能过关,所以,在儿子入伍的事情方面他一贯支持。这次,他同样没有反对,而且甚至有点自豪:能去执行这个任务,证明我儿子在部队表现应该不错吧?

  2015年12月5日,杨树朋正式开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

  真诚善良 所有人口中的好小伙儿

  靠近里屋门口的堂屋墙壁上,挂起了杨树朋的遗像。

  当地区政府、民政、宣传、人民武装,及莱钢医院、杨树朋所在部队等多个部门、单位纷纷赶到杨家,向遗像鞠躬,对家属表示慰问。杨家的很多亲戚、邻居也都主动前来照应。专程前来的杨树朋的多位战友眼含热泪当场表态,“杨根思连”所有战士都是杨家的儿子,一声声情真意切的“爸爸”,喊出了现场所有人的眼泪。

  多位邻居对记者表示,杨树朋是一个老实本分、善良温和的孩子。平时遇到村里人拉着车或者搬抬东西,“他都把人家送家里去”。

  而在部队的杨树朋,用战友的话来说,“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朋友很多”。一位前来探望杨树朋家属的战友表示,因为树朋性格实在真诚,所有人和他的关系都很好。树朋的能力很强,尤其在射击方面,几乎是全部战友中最棒的。

  堂屋一角摆放着杨树朋在部队时各个时期获得的多项荣誉证明,大致勾勒出他15年的从军生涯。其中他生前最为看重的,是兰考抗洪和汶川抗震时的经历。

  2003年,河南兰考县发生洪涝灾害,杨树朋所在部队奉命前往救灾。杨树朋和战友们在救灾一线奋战多日,成功排除了险情,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任务完成后,在救灾中表现突出的杨树朋受到了所在部队军长的接见。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杨树朋所在部队随即开赴抗震救灾一线,成为第一批进入地震灾区的部队。

  直到地震发生一周后,杨树朋才给家里打回了第一个电话。他给家里解释说,地震发生后的1周时间内是黄金救援期,他和他的战友们在救灾一线抓紧一切时间抢救被困群众,有时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实在没时间给家里打电话。杨树朋和他所在的部队连续在救灾一线奋战78天,完成了救灾任务。

  因在抗震救灾中表现优秀,杨树朋荣立个人二等功。救灾结束后,他回了趟老家。杨树朋的岳父至今对一个细节记忆犹新:一次杨树朋无意中在家里看到一包方便面,马上控制不住地干呕,问他时才说,为了把食物更多地分给灾民,在将近3个月的时间里,他几乎天天吃方便面。

  永远的遗憾 最后一次通话中途掉线

  而在邹丽娜看来,杨树朋最吸引她的特点是体贴。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材瘦削的邹丽娜看起来像邻家姐妹一样温顺和蔼。如果对她不了解,很难想到,之前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与指导员文海地的微信对话,那种得知自己丈夫遇难之后的深明大义,竟然出自这样一位看起来有些柔弱的女子。

  2006年,两人经介绍相识,虽然杨树朋当时每年只能回来一次,但邹丽娜仍能明显感到这个威猛男人身上与外表不相称的细心。从认识到结婚,两人只见过3次面。为了不耽误杨树朋的工作,两人的结婚证都是邹丽娜专门到河南领取的。

  聚少离多的日子里,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杨树朋几乎每一两天就会给父母和妻儿打次电话。在妻子邹丽娜眼中,丈夫每次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他会跟她讲今天他去炊事班帮厨做了哪些好吃的,给孩子讲一只大猴子跑到他们营地了,反正每次电话中他都不会说遇到了危险、克服了多少困难。

  即使去了南苏丹,这一习惯也一直延续着。只要不执行维和任务,杨树朋几乎每两三天就会给家人打个电话报平安,每次执行任务前,也会提前向家人说明情况让家人放心。7月9日19:00左右,正在吃晚饭的杨洪成一家接到了杨树朋的电话,杨树朋询问了老人的身体及孩子的情况后,因为信号问题,话未说完电话就掉了线。

  杨洪成说,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儿子与家人的最后一次通话。

  催人泪下

  无法履行的父子之约

  去南苏丹之前那次回家探亲,杨树朋回部队后,邹丽娜就收到了从河南寄来的一个镯子。出发前,他又打来电话说:“平时陪你的时间太少了,连结婚也没给你买过一件首饰,等我回来带你和儿子去看海,再给你买条金项链作为补偿。”

  这个镯子,邹丽娜从不舍得戴,这是丈夫送给她的第一件礼物,没想到也成了最后一件。

  邹丽娜说,按照计划,去国外执行维和任务的时间是一年,原本到今年12月份杨树朋就可以回来了。以前他每次回老家,儿子恨不能24小时跟在他身边,这次他原本答应儿子下一个春节到部队去过,明年,杨树朋就该转业回来了,“我们一家再也不用过聚少离多的生活,儿子再也不用过没有父爱的日子”,可是……

  杨树朋的家族,几乎可以称得上“军人世家”:杨树朋的姥爷一辈,兄弟几个都是军人,三姥爷杨西策曾是解放军某部侦察连连长,也是不幸遭炮击牺牲;邹丽娜的父亲、弟弟都曾从军;杨树朋的姑姑、姨妈、舅舅家的多个表弟,至今仍在部队服役。

  关于小一鸣的未来,杨树朋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在‘杨根思连’当了十多年的炮手,把我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里,将来有一天我退伍了,我也要把我的儿子送到部队当炮手。”

  在邹丽娜记忆里,杨树朋多次当面向其表达过以后送儿子参军的意愿,她每次都附和,“因为儿子喜欢爸爸这样的英雄,喜欢部队,喜欢爸爸的步战车。”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石慧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