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钟情烙画40余载 6年烙出《清明上河图》

2016-09-05 10:33:00 来源: 沂蒙晚报 作者: 朱武涛 范彩霞

  烙画,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年70岁的刘时祥对烙画有着难舍难分的情愫。结缘烙画四十余载,刘时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和《搜山图》都曾在全国各地进行展览,耗时6年,1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正在准备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刘时祥最大的愿望就是将烙画发扬、推广下去。

  刘时祥(右)精益求精,经常邀请好友对作品提意见。

  耳濡目染 自学烙画

  刘时祥祖籍烟台,从祖辈开始便与绘画有着解不开的情缘。刘时祥的爷爷是一名木匠,从小他就经常看到爷爷在木材及家具上烙制图案,有着很强的美术功底。而刘时祥的父亲也是一名书画爱好者,从小刘时祥就耳濡目染,爱上绘画。“那时除了父亲教我,就是自学,看很多书,模仿。”可能是从小对木材的特有情愫,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刘时祥开始业余研究烙画,至今已探索出一整套烙画技艺。

  在了解到烙画是一种十分稀有的画种时,刘时祥便决定要潜心研习烙画。而刘时祥的本职工作并不是绘画,几乎业余的所有时间都给了烙画。经过多年的探索,刘时祥使用各种功率电烙铁,采用独特大块面铜制烙铁头,成功烙制中国水墨画大块面渲染及揉、擦手法,逐渐使画面加厚,呈现出深浅不同的浅黄、焦黄至黑色,韵味十足。再经过油漆打磨上光后,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美不胜收的感觉。

  6年呕心沥血,终成15米长《清明上河图》

  从花鸟、山水、动物再到人物及篆书,刘时祥的烙画素材丰富多彩。1986年完成的《搜山图》是他代表作之一。《搜山图》全长12米,1.2米高,耗时3年完成。“搜山图是中国画‘铁线条’的代表作,极大地宣扬了人间正气,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完成《搜山图》后,刘时祥便开始筹备他钟情已久的一幅旷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从很早的时候我就有这个想法了,真正开始慢慢搜集资料和筹备是从2001年开始的。”因清明上河图原作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按照预想,刘时祥要对画作进行等比例放大。“整幅画作我用了9块木板拼接而成。”

  想要完全复制清明上河图中所有内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清明上河图失传多次,修复后,图中到底有多少人物、房屋、船只以及牲畜,现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所以我的烙画里的所有内容都是我经过查阅大量史籍,以及用放大镜,一点点捋清的。”刘时祥说,为了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人物,他花了3年的时间查阅资料和实地寻访。“去过很多次河南、四川等地,为了更接近画作里的历史。”

  为了完成一幅完美无暇的画作,在作画过程中,刘时祥一笔一划都不敢含糊。“我不凭个人理解去揣摩,而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来还原。”2007年,清明上河图烙画完成,耗时6年,倾注了刘时祥大量的心血。

  刘时祥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下笔深、重,有浅浮雕的感觉,将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现在刘时祥的《清明上河图》和《搜山图》均在全国各地展览,清明上河图也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只要有人喜欢我就教”,想将技艺传承下去

  刘时祥收徒无数,在他看来,只要有人喜欢,他就可以教。“到了我这个年纪,太想把烙画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了。”刘时祥说,烙画技艺一重天赋,二看勤奋程度,缺一不可。“对于绘画的感觉是很重要的,而发自心底的喜欢才是坚持下去的支撑。”

  刘时祥因身体原因已不可能再完成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繁复的作品,他将中心转移到了烙画教学和推广上。“我已经向政府申请建立中国烙画学院的项目。”刘时祥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项珍贵的绘画技艺能在他的手里留下浓重的一笔,然后继续传承下去。第一步,刘时祥显然已经做到了,而烙画的推广之路还很长。而像刘时祥说的,他这一辈子都给了烙画,成绩依然不重要,他的喜悦更多的来自于更多的人喜欢、爱上烙画。

  沂蒙晚报 记者朱武涛 范彩霞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石慧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