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远规划推动地方戏曲创新发展

2016-11-26 06:20:23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孙先凯

我省是戏曲资源大省,吕剧、柳子戏、五音戏、豫剧、山东梆子、柳腔、茂腔等地方戏在我省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群众基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省有各类戏曲剧种近30个,戏曲院团(含戏曲类非遗传承保护中心)70多个,民营剧团和庄户剧团也有数百个,戏曲院团和从业人员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近日,我省印发《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52号文件做好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政策层面为我省戏曲发展保驾护航。目前,我省地方戏曲的发展还面临哪些困难,将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提升?日前,在山东地方戏曲发展论坛上,文化主管部门、戏曲研究领域的专家、地方戏曲院团负责人和艺术院校负责人齐聚一堂,为地方戏曲的发展支招解难。

戏曲艺术创作要有长远眼光

近年来,我省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启动了“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出台了《山东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实施办法》。在政策的推动下,戏曲艺术成绩斐然。十艺节期间,我省所获的4个文华大奖剧目中3个是戏曲;吕剧《回家》入选2015年中国戏剧节和文化部“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先后有6部大型戏曲剧目和6部小型戏曲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在山东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刘敏看来,在取得的成绩背后,山东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还需做好长远规划和计划。“各戏曲院团的负责人和文化部门的分管负责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从戏曲创作、人才培养、院团管理等多个方面抓起,为地方戏曲的发展制定长远的规划。”刘敏认为,各地方戏曲有各自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要尊重这些艺术特点,选择合适的题材。在人才培养方面,管理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注重青年演员的培养,“要大胆起用青年演员,主动为他们加压,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青年演员的才智。”

纵观我省近年来的戏曲艺术创作,很多作品都是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灵感。基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所创作的剧目,具有文化和艺术的双重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毛小雨认为,这样创作的作品可以一时叫好。“将来,戏曲创作还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毛小雨说,“戏曲艺术创作是要构筑一个平行的世界,要创作就不能拘泥于历史的事实。应该抓住事件、人物的核心本质,只要符合人类发展的共性,所创作的戏曲艺术作品就能生动鲜活起来。”

地方戏曲保持特色才能有所创新

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送戏下乡”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当年筹集1000万元支持省直文艺院团开展公益文化活动。目前,全省大部分市都已制定出台了政府支持戏曲院团开展下基层公益演出活动的扶持政策。

“目前,很多地方戏曲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进行保护。但是光保护不行,还需要对戏曲进行创新发展。”毛小雨说。在他看来,通过文化惠民、进校园等方式进行的戏曲演出非常丰富,却也面临着戏曲影响却没有相应提升的矛盾:一方面,戏曲演出场次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单场的观众却稀少。“很多时候,戏曲的演出单为演出而演出,而不是为艺术演出,相应的艺术水准却没有提升上去。”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毛小雨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加强戏曲的创新力度。“戏曲可以简单,但不能简陋。想要吸引观众,必须在创作质量上下功夫。不管是文化惠民演出,还是在剧院中的正常演出,都不能用简陋来回应观众的需求。不求创新、不制作精良,就对不起观众,也就更谈不上戏曲发展。”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丰富,如何进行创新?在刘敏看来,在地方戏曲创新过程中必须注意现代戏曲同质化的问题。“要创新,可以向其他剧种借鉴。但如果借鉴过程中,自身的表演、音乐等方面独特的东西在逐渐弱化,对于地方戏曲来说这等于是慢性自杀。”刘敏认为,地方戏曲的创新不是一味地盲目创新,必须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进行。

院校联合助力戏曲发展

在近日印发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52号文件做好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加强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科建设”的要求。对此,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院长王文清认为,这既是对于高校戏曲专业的认可,也对高校戏曲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了解,目前,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包括本科、研究生两个教育层次,设京剧表演、吕剧表演、戏曲音乐伴奏、戏曲文化传播、戏曲文学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各戏曲院团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下一步,戏曲学院进一步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成为山东戏曲高层次人才培养、艺术实践与创作和教科研基地。”王文清说。

随着高等院校戏曲人才培养的加快,地方戏曲院团人才缺乏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在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看来,下一步,高校要深化与戏曲院团的合作,更好地实现校团互动,资源共享。“现在戏曲人才培养出现了一个问题,不管买家在哪,闷头招生的情况已经不适合当前时代的发展,不符合时代的趋势,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王绍军说,“高等艺术院校要密切加强与戏曲院团的沟通,在完成院校本年度招生计划的同时,积极探寻订单式培养模式。高等艺术院校要了解院团市场的需求,在把握学生进口的问题时,更多地考虑出口的问题。把握出口,再寻进口,有的放矢,人才能够学以致用。”

高等艺术院校除了作为生源基地提供戏曲艺术人才之外,王绍军认为还应打造戏曲艺术的实践基地。“戏曲是一门需要实践的艺术,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就是要把剧团作为实践基地,使学、练、演相结合。推动教学成果转化成艺术产品,实现产学研用一体的目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