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女教师讲述黄河滩新变化:学校来了年轻人,音体美课都全了

2017-11-11 16:01: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玛睿

  大众网济南11月11日讯 曾经,破旧的校舍和老龄化的教师队伍,让回老家郓城县李集镇任教的大学生李艳华一度无比绝望。但自从7年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李集镇第一实验小学盖起了6栋新校舍,体育场、能上网的多媒体教室从无到有,年轻的音体美专业老师也都配齐了。李艳华兴奋地说,在这儿教学给“分房”,每月还能领补贴,现在就连城里的许多老师也都争着来。

采访期间,正值学生每周三大扫除时间,在新建的3层教学楼前,学生们跑来跑去涮洗清洁工具。

  环境之变:搬进了新教学楼,再也不担心房梁上掉蚂蚁咬人了

  郓城县李集镇地处黄河滩区,距县城3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这里的经济一度发展不好,教育水平也跟不上县城的节奏,李集镇第一实验小学坐落于此。如今已是该校教师的李艳华,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

  1989年,李艳华刚入校时,学校只有两排砖瓦房,4年后,学校加盖了一层楼的红砖瓦房,作为教学楼。教室的大梁是松木的,天气热时,攀上大梁的蚂蚁掉下来咬得李艳华和同学们满脸都是红疙瘩,直到今天,回想起这场景,李艳华仍会感到不适。

  2010年,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李艳华回到母校任教。除了新盖的两栋平房,仍旧是那3座瓦房和被踩的坑坑洼洼的小院。看到母校一如往昔的破旧,李艳华有些失望,“真没想到,20年过去了,还是这样的环境。”

  也正是在这一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随着政策的出台,郓城县行动了起来,到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1.1亿元,建设校舍79.5万平方米,建设运动场111.2万平方米,李集镇第一实验小学也在此期间得到蜕变。

  2011年,学校在翻新既有校舍的基础上,加盖新校舍,建操场。到2013年,两栋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操场修好了;2014年,另一栋两层教学楼也建好了。学校开始招收附近十个自然村的学生,李艳华的教师生涯翻开了新的篇章,“真是想都不敢想!。”

李集镇第一实验小学的新操场于2013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大众网 记者 张玛睿 摄

  记者看到,如今的校园里,身着青蓝色校服奔跑、嬉闹的学生,穿梭在一栋栋橘红色的建筑间,因为绿树和庭廊的存在,宽敞的前院像一座小花园。这里再也没有蚂蚁从房梁上掉下来咬红学生的脸蛋的情况,也再不会回到因下雨溢水学生们不得不停课回家的窘境。

  设施之变:图书、体育、绘画各类功能室齐全,网络课堂让学生开眼看世界

  “我那时候最喜欢看书,学校里的书都让我看了一个遍!”李艳华说,自己从小喜欢读书,那时学校仅存的3000多册书都叫李艳华看完了,可她读书的欲望仍旧没被填满。如今,身为教师的李艳华“羡慕”自己的学生——新建的图书室内藏书3万余册,平均每位学生享有图书27册。

  除了图书室,学校还新建了体育活动室、少年宫、多功能厅等功能室。其中,体育活动室于今年投入使用,面积371平方米,不仅有存放着各类体育器材,还有五个乒乓球桌。多功能厅于去年投入使用,面积251平方米,供学生参与大型集体活动、教师开展合班教学、家长参加会议使用。而少年宫便是供学生们进行艺术类课程学习、开展社团活动的地方。

  除了各类功能室给学生提供学习与展示的空间,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出现,也大大开阔着学生的眼界。“以前教学设备跟不上,想讲好课真的有难度”李艳华说。作为语文老师的她,在讲课时,总想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体会课文要表达的内容,可她能做的也只有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尽力想出细致的语句来描述场景,“农村的孩子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只能靠想象,见识有限。”

  在全校24个班的教室都装上了能上网的多媒体设备后,李艳华的烦恼消失了,也“离不开多媒体”了。“以前只能告诉学生大海很蓝、很大,一眼望不到边,现在我可以放一段大海的视频给学生看了。”

学校内新建的体育活动室。大众网 记者 张玛睿 摄

  李集镇第一实验小学的设施之变,正是郓城县推开“全面改薄”工作的现实成果。截至目前,郓城县累计投入学校内配资金2.3亿元,其中,信息化教育投资1.32亿元,用来购置教学仪器、图书、音体美卫器材的资金为8500万元。

  教师之变:年轻的专业老师来了,城里的老师也来了

  过去说起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素质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常被提及。而今,素质教育在李集镇第一实验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不仅有注重安全和礼仪教育的地方课程,还有专注学生艺术素质发展的竖笛、舞蹈、书法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每周上一次,学校还为这些课程自编了教材。

当地的教师周转房。在此居住的教师不必交房租。

  李玉茹和李若曦是该校六年级的学生,上学期选修舞蹈课程的她们,这个学期吹起了竖笛,过去不识乐谱的小姐妹如今已能记诵简单的曲子。而教她们竖笛的老师殷莎莎是过去这所学校想都不敢想的“专业的老师”,她去年从音乐类高校毕业来到这所学校,担任该校一、三、六年级的音乐老师。

  李集镇第一实验小学的教师一部分是郓城县的招编教师,另一部分是下一级学校教师抽调而来的,越来越多的老师来到了这个黄河滩区的乡镇学校教学,其师生比从过去的1:23变成了如今的1:19,而教师组成也从过去“有一个专业的体育老师十分幸运”变成如今“音体美老师都不缺”。

  不仅如此,其教师队伍的年龄层次也发生了变化。2011年以前,学校里没有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现在学校里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27人。而且,教师的学历也从中专学历为主变为了如今的本科学历为主。作为当时第一批进入学校的教师,现在的李艳华有些自叹不如,“我这个专科出身的函授本科生,在人家名牌学校本科生面前已数不着了”。

  短短几年,这个地处偏远的乡镇小学如何吸引了这么多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原来,这几年,在全县普遍压缩编制的情况下,郓城县委、县政府坚持每年拿出部分指标优先保障教师编制,并优先补充新招聘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同时,每年都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人才。

  更重要的是,当地还给所有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从教第三年起每月100元的补贴,该补贴随任教年限增加,每年涨10元。“不只是津贴,我们还有教师周转房可以住。”殷莎莎说,教师周转房是当地为家不在学校周边的老师准备的,人均住房面积为45平方米,老师们免费住。有了这些福利,24岁的她更加享受在这里的执教生涯。

  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学校设施日渐完备,周围的同事也更加年轻化、专业化,李艳华高兴地说,“她要让自己的女儿们将来也在这里念书。”(大众网-山东24小时客户端 记者 张玛睿)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毛德勋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