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搬进”新时代——费县崔家沟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华丽嬗变

2018-05-06 07:52: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 刘洪海 王安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沂蒙小调”诞生地费县,是全国18个重点连片扶贫区之一。其中,费县朱田镇崔家沟是省定扶贫重点村,15个自然村的1670名群众,更是长期为连片贫困所困扰。崔家沟村坐落在连绵群山中,虽是群山连绵、层峦叠嶂,但也造成了出行难,孩子上学来回奔波,外出就医常因路远耽误救治时间;因水源匮乏土地贫瘠,群众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遇到旱天,生活用水需要瓢舀肩担,遑论农田灌溉;自然环境恶劣导致经济发展落后,又使山里小伙娶媳妇难,外面的姑娘来相亲,一看进山的羊肠小道,连车也不下,就头也不回地走了。以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媳妇难“五大难”出名的崔家沟村,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贫困村。

  极其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就是“穷根”所在,要使15个自然村整体就地脱贫很不现实,拔穷根、真脱贫,就必须打硬仗、开新路。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经过反复论证,费县决定对该村530户1670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一场易地扶贫搬迁的攻坚战在绵延的群山中打响。

  深度谋划找准路子

  “两个同步”让群众搬得出住得下

  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叮咛,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村民们这一搬,可是再也不回去了。山里虽然穷,但不少群众故土难离,也有的群众担心搬出来的生活,光住上了楼,没有本事没有门路,后续的生活没有保障怎么办?

  怎么才能让群众愿意搬出来、住得下?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所欲为。为此,费县坚持统筹谋划、试点先行,深入群众进行调研了解,结合工作实际形成了新型居住社区、就业安置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区同步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一是建新型居住社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在朱田镇驻地建设高标准安置社区,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同步进行;二是建就业安置园区,推进工业化,在社区及周边规划建设木业产业园、服装产业园和居家灵活就业中心“两园一中心”。三是建高效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对项目村搬迁后的1万余亩土地实施区域整体产业开发。四是建“互联网+”引领区,推进信息化,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村内家家户户实现数字电视、宽带网络、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社区内引进建设齐尚优农电商服务网点,引进多家电商企业落户。

  “两个同步”解决了整体搬迁的系统性持续性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坚持“先安置、后搬迁”的原则,整合土地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等专项资金1亿元在朱田镇驻地建设崔家沟社区,共建住宅楼16栋、老年房50套,高标准绿化、亮化和美化,水电暖气齐全。配套建设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和卫生室、金融服务站、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镇驻地中小学教学设施,方便贫困群众上学、就医、生活,使搬迁居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居住条件和服务。制定专门的奖补政策,对按时搬迁给予一定奖励;对资金不足的农户,统一协调银行提供贴息贷款支持。贫困户户均扶贫搬迁补助资金7.5万元,加上土地增减挂钩补助政策,实现了260户贫困户个人零负担搬迁,270户随迁户最大优惠入住,最大户型负担不超过3万元,2016年3月全村530户1670人实现一次性整体搬迁入住。

  确保生产发展可持续

  “两个不离”让群众安居乐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靠产业带动和必要的政策激励,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通过推进就业创业,发展社会事业,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断打通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

  崔家沟的群众从山里搬出来后,生活问题解决了,但接下来的生产发展如何摆布,是摆在费县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通过在社区周边规划建设“两园一中心”和在搬迁后的土地上发展现代农业,让群众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

  由于前期规划设计、统筹安排到位,在社区及周边规划建设的“两园一中心”让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木业产业园总投资1亿元,落地企业7家,吸纳32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73名,月均收入2800元以上。服装产业园规划占地650亩,总投资2亿元,落地企业12家,吸纳86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212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居家灵活就业中心兼具实训和就业两大功能,通过对贫困群众进行实地培训,提供居家就业岗位。目前,已累计培训群众360人,其中126名群众(贫困人口34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年收入1.2万元以上;推荐67名贫困人口到服装产业园就业,月收入3000元以上,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搬迁后的土地上,费县科学编制“一轴双核两带八区”规划,对项目村搬迁后的1万余亩土地实施区域整体产业开发。投资2.6亿元,对项目区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治理,新修道路65公里,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开发,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优先保障原村群众开办家庭农场,剩余土地招商投资,并吸纳贫困户优先进入家庭农场和企业,使贫困户既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又能通过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实现产业脱贫。目前,成立了5家合作社、53个家庭农场,完成土地流转1.2万亩,签约落地农业项目10个,总投资11.3亿元,已全部开工建设,共有193名贫困群众在家庭农场、入园企业中务工。高标准规划建设崔家沟田园综合体项目,利用项目区内自然梯田风光,编制了《沂蒙百花梯田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打造江北最大的梯田地貌风景区。项目建成后可设立旅游摊点100个,受益贫困群众260名,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同时,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互联网+”引领区,发展农村电商,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社区内引进建设齐尚优农电商服务网点。通过发展电商,一方面使御华景宸皇菊、明石塘茶叶等优质农产品销往北京等大城市,另一方面通过保底收购、代销代卖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致富奔小康。

  新时代新天地新生活

  “两大变化”映衬出群众的幸福感

  搬迁之后崔家沟有何变化?这些变化,都映入了人们的眼帘,写在了群众的脸上。易地搬迁,让崔家沟村拔了穷根,搬到了新天地,搬进了新时代。

  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钱袋子鼓了、生活变好了。目前,原来的崔家沟村768名贫困人口中,有34人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收入5000元;23人在木业加工园就业,67人在服装产业园就业,224人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227名低保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公益岗位、兜底保障等多项措施实现脱贫。至2016年年底,崔家沟260户贫困户(768人)已实现整体脱贫。

  村支部书记曹厚海说:“流转的4000亩,每亩600元,集体增收240万元,全部用于供暖、环境卫生、7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贴等公益事业支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接纳原村村民就业260余人,每人年收入16000元左右。”

  一个都看得见的变化,就是群众笑脸多了。从穷山沟的破旧平房,搬到镇上统一装修的崭新敞亮的楼房,群众笑了;从每天走几十里路上下学,到现在学校离家一公里,孩子们笑了;从担心老无所养病无所医,到现在养老金到手医院在门口,老人们笑了;从原来娶媳妇难、几年成不了一对,到现在两年结婚20对,青年们笑了;从原来土里刨食,到现在不断有新的门路增加收入,全家人都笑了。群众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笑容,让每个来崔家沟参观、采访的人都深受感染感动。总书记提出的扶贫“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在崔家沟易地搬迁中进行了成功实践,向群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高娜

推荐阅读
  • 山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到人均55元

    fu.png

    记者3日从山东省财政厅获悉,为统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18年山东各级财政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保障标准提高到55元,这是山东省连续第六年提高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去年该标准为50元。[详细]

    05-05 09-05新华网
  • 中国首座"深海渔场"交付 将实现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

    qingdao_副本.png

    由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打造的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船重工武船集团青岛基地建成交付。据悉,“深蓝1号”即将起运至黄海,用于深远海渔业养殖,它的投用将开创全球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详细]

    05-05 09-05青岛新闻网
  • “气质”考核结果通报:山东7通道城市均合格,德州优秀

    QQ截图20180505090717.png

    记者5月4日从生态环境部网站获悉,按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攻坚方案》)和《2017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评估工作细则》(以下简称《工作细则》)要求,生态环境部对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详细]

    05-05 09-05新锐大众
  • 让济南这个城市变得更漂亮,沿街机关单位要拆墙透绿

    11.jpg

    城市的颜值提高,不仅让市民和游客感到赏心悦目,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在此次城市提升“十大行动”中,济南将通过多项措施,让城市变得更干净、更漂亮、更加有秩序。  [详细]

    05-04 07-05齐鲁晚报
  • 日照开展环保执法“利剑”行动,不打招呼直奔现场

    在莒县城阳街道,督察二组发现一家列入取缔关停类的涂料加工户还在违法生产,当即责令其限期拆除。去年,全市“蓝繁”天数达到311天,比上年增加11天;PM2.5、一氧化碳、综合指数、空气质量优良率四项指标改善幅度全省第一,获得省级生态补偿资金4982万元,居全省第2位。[详细]

    05-06 07-05大众日报
  • [走转改—青年记者一线蹲点]“精准”和“标准”都不能少——淄博科技企业创新发展之路

    环保企业的“精准”思路  “精准服务于淄博这座工业城市,尤其是生产过程中产生高盐废水的企业,是我们公司的愿景之一。在泰宝集团产品展厅,曲庆涛为记者重点介绍了一次性使用病毒灭活装置配套用输血过滤器和医用血浆病毒灭活柜。[详细]

    05-06 07-05大众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