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水系促进人水和谐

2019-07-31 07:02:00 来源: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作者: 资料片

正在提升改造的运粮河。(资料片)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李传昌 陈卫华

7月16日,在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的运粮河湿地公园二期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收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水是城市的生命线。临淄区水生态建设项目(运粮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占地面积330亩,总投资21亿元。截至6月底,一期已建成使用,二期已建设至整体进度的95%。项目建成后,可日处理中水2.5万立方米,能够有效改善乌河流域的水质状况,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

干涸河床再现水波潋滟

在夏日的阳光下,运粮河湿地公园波涛清亮、流水潺潺,成群的水鸟不时腾空而起,从游玩的人群上空掠过。临淄区河道事务服务中心科长赵银业告诉记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临淄境内淄河、乌河、运粮河等因地下水位下降逐一断流。在经历过河床干涸、满目疮痍的阵痛后,临淄区以近20年之力推进水生态治理,如今,恢复了水清岸绿的宜人风光,“引黄补源、中水利用、三河互通”生态水系呼之欲出。这座因水而得名的城市,愈发迷人。

运粮河人工湿地公园是临淄区“三河治理”、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齐城污水处理厂“西水东调”中水利用工程的重要节点。投入使用后,齐城污水处理厂每天出厂中水得到二次净化,COD、氨氮等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

其中,一期工程占地170亩,建有潜流湿地80亩、表流湿地60亩,处理中水能力为5万立方米/天。二期与一期连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处理能力,形成日处理齐城污水处理厂中水2.5万方的能力。

临淄市民于洪祥告诉记者:“以为再也见不到水了,没承想,儿时记忆中的水波潋滟、鸟语花香又回来了。”在运粮河湿地公园,新建生态岛3座,布置生态浮岛1600平方米、栈道750平方米,湿地南侧修建4米宽的彩色沥青园路800米。湿地内种植黄花鸢尾、香蒲等亲水植物9000平方米,成为集污水处理和游玩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公园,正如那句描述临淄水系的诗句一样——“淄江钓罢归来晚”。

先生态 再生活 后生产

生态文明带来GDP,让老百姓充满了获得感。借水之利,临淄区大打文化牌、旅游牌,沿水系制订了“一带两翼四极十点”的发展战略,以淄河为纽带,规划了总面积56平方公里的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在淄河西北、东南两翼,围绕姜太公、管仲、蹴鞠、稷下学宫四极支撑,规划建设天齐渊国家森林公园、齐古城、管子文化产业园等“十大文旅融合项目”,总投资152.2亿元。淄河这条生态河廊,将两岸散落的珍珠串联在一起,成为一条集寻根祭祖、文化体验、山水观光、生态休闲于一体的黄金旅游带,成为齐文化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

临淄区委书记宋振波表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矛盾,要实现二者的双赢,就必须坚持将“先生态、再生活、后生产”的逆向构思,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水生态关系到当代福祉和后代幸福,临淄区实施淄河、乌河、运粮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提升改造,实现‘引黄补源、中水利用、三河互通’,就是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我们将把绿色发展的根扎牢扎实,持续创造和积累不断增值的绿色财富。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造显山露水、有土皆绿的全域生态空间,为61万临淄人民建设最美的城市。”宋振波说。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

临淄区水利局局长付明水告诉记者,临淄区历任领导初心不改,创造了一系列治理生态水系的宝贵经验。

他们坚持科技兴水、抗旱防汛并重、开源节流并举、建设与管理同步,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强化依法行政和水资源管理,全力推进水生态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以“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统筹治理、统一管理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全区全面实行河湖长制,建立区、镇(街道)、村(居)三级河湖长体系以及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湖泊管理保护体制和良性运转机制,盯紧河长湖长,落实河湖巡查职责。为落实巡河巡湖职责,解决河湖管理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区水利局紧盯各级河长湖长,通过电话预约、微信告知、书面通知等方式,督促各级河长湖长每月按时按次巡查各自所包的河湖。2019年1月至6月,临淄区区级河湖长巡河湖共计48次,镇级河湖长巡河湖共计250余次,村级河湖长巡河湖共计3300余次,共查处河湖问题共计10处,现已全部整治清除完毕。

结合机构改革变动,及时规范公示牌。按照省、市河长办要求,临淄区结合机构改革和党委政府换届后机构、人员变动具体情况,及时对各级河长湖长公示牌进行了全面排查,更新维护市级河长公示牌3块,区级河长公示牌21块,镇级河长公示牌128块。

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全社会参与度。根据民间河长湖长、企业河长湖长和河湖管理志愿者的实际情况,适时组织座谈、河湖巡查等公益活动;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电视、报纸等媒介,加大河湖科普宣传力度,让河湖管理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风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翼晖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