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岛非遗|传承百余年 胶州八角鼓寻觅“能写会演”传承人

2019-08-29 10:40: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各种形式的文化、技艺的保存和发展,更是代代相传中,人们对生活方方面面记忆的传承。对于青岛这座城市来说,植根在这里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这座城市人文记忆的载体,也如同一条条血管,串起了青岛的精神脉络。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保护成果,由青岛市委网信办指导,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大众网策划推出 “走近青岛非遗,传承民族记忆”主题报道活动,活动将聚焦青岛市内省级以上非遗项目,通过项目的传承人讲述非遗故事,与网友一起触摸青岛绵延不断的精神脉络,提高新时代非遗文化产业的传播力、影响力,发挥其当下作用,并加以发扬光大,进一步提升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大众网·海报新闻青岛8月28日讯(记者 刘丹 王熠)手持八角鼓,立于八仙桌前,边打边说边唱,以二胡、三弦、坠琴等乐器作伴奏,鼓词朗朗上口,曲调柔美婉转,表演者声情并茂、唱腔悠扬……这便是胶州八角鼓的表演场景。

  据胶州八角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锡壁介绍,胶州八角鼓由清朝北京的“旗人八角鼓”演变而来,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又被称为“桌戏”或“鼓子”。八角鼓选用檀木、红木等硬木制作,鼓面蒙的是蟒皮,有弹、打、轮、搓、磕、撞、摇等八种打法,八角鼓的表演说唱结合、快慢交错,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对表演者嘴齿舌喉、喜怒哀乐、五音六律、字正腔圆的唱功要求特别高。

  今年75岁的王锡璧老人与八角鼓结缘已有50年,是八角鼓的第六代传人。王锡璧认为,八角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传承和创新两项工作。

  

  王锡壁弟子沈女士和学习八角鼓的小朋友一起登台演出

  

  《双临门》是一部歌颂婚嫁新风尚的八角鼓戏,诙谐、幽默、富有教育意义

  

  八角鼓戏《年三十》排练现场

  传承:走访民间老艺人 挖掘传统段子及曲牌

  据王锡璧介绍,清朝雍正年间,一位在北京做官的胶州人因故遭贬回乡,每逢佳节就组织亲朋好友,弹唱“旗人八角鼓”段子自娱自乐,八角鼓逐渐在士绅阶层传播流行开来,再后来,一位富家子弟家道败落,便唱着八角鼓赶堂会、庙会,或沿街卖艺,胶州八角鼓自此由深宅大院走进了寻常百姓间。

  1920年前后,胶州八角鼓进入全盛时期,有500多个段子40多个曲牌,胶州城每天晚上都有多处同时演唱八角鼓的景象,经典曲目《拉磨》《渔翁乐》《母女顶嘴》等深受群众喜爱,当时胶州有“听着鼓子戏,就把营生撂”的说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胶州八角鼓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逐渐衰落,几近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胶县文化馆组织专人多次进行发掘整理。年轻时的王锡璧从部队转业回来,被分配进文化馆分管曲艺,1970年就开始着手收集整理关于八角鼓的资料。

  他开始寻访民间老艺人,对他们的演唱也进行录音,收集、记录八角鼓的段子、曲牌。王锡璧介绍,胶州八角鼓是板腔与曲牌综合体,一个段子根据内容、情绪等的转换需要用到几个、甚至十几个不同的曲牌,曲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经过多年努力,王锡璧挖掘、整理出了24个曲牌和60多个传统段子,并参与整理出版了《胶州八角鼓》一书,让几近失传的八角鼓曲艺重放异彩。

  

  加入了笛子、大提琴的八角鼓戏乐队,在创新中传承

  

  排练现场

  创新:不断注入新活力 八角鼓生命力在民间

  胶州八角鼓由旗人八角鼓演变至今,不断自我革新,以满足观众所需。

  最早走出深宫大院、走进民间街头的时候,八角鼓就在唱段上做出了改革。王锡璧介绍,20世纪初,胶南城关水寨街盲艺人孙瞎汉与塾师赵华南、商人王述堂经数年探讨,改革了八角鼓的唱段,改换了胶州八角鼓原来那些晦涩难懂的唱段和词汇,创作了《劝世词》《渔翁乐》《母女顶嘴》等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唱段,使八角鼓曲艺通俗化,获得了更好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八角鼓紧随时代脚步,创作出《军民鱼水情》《年三十》《双临门》《见面零》等反映移风易俗、改革开放等时代变迁的唱段,“群众最喜欢故事性强的唱段,八角鼓戏需要创新。”

  除了唱段的创新,八角鼓也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表演形式。起初,胶州八角鼓演唱形式均为坐唱,演出人数不定,有自弹自唱,也有一人用三弦伴奏,另一人手持八角鼓边唱边打边表演;后来随着演出水平不断提高,演员们逐渐摆脱桌子束缚,演员由一个人表演发展为几个人表演,由一个人独唱一个段子改为齐唱、伴唱、分角色唱。此外,乐器也增添了竹板、单钹、坠琴、二胡等;王锡璧介绍,八角鼓伴奏乐器的创新更体现在“加入了大提琴这样一个西洋乐器,用以弥补民乐乐器缺失的低音;更重要的是,加入了笛子做伴奏,这是其他曲艺没有的。”

  古今融合、中西合璧,八角鼓百余年间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创新,王锡璧讲道:“创新能为八角鼓注入新活力,不断扩大民间基础,说到底,八角鼓的生命力在民间。”

  现状:群众基础深厚 但难寻“能写会演”传承人

  如今75岁的王锡璧早已退休,但依旧活跃在八角鼓传承的第一线。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胶州市文化馆内正在彩排八角鼓戏《年三十》《双临门》,王锡璧亲自到场组织排练;其中两位表演者拜师王锡璧学艺已有三四十年。

  王锡璧说,自己退休后,依然致力于八角鼓的传承,八角鼓不能因为自己退休就荒废了。王锡璧不断收徒弟、教徒弟,徒弟再继续收徒弟、教徒弟,如此,学习八角鼓的人数可以呈几何层级增长,从整体来看,这几年胶州八角鼓的传承较顺利。

  2016年,莱州路小学被正式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八角鼓)传承基地,40多名学生组成社团学习八角鼓,王锡璧的徒弟沈女士参与教学,也站在了教授八角鼓的第一线。据沈女士介绍,孩子们学的有劲,家长也支持,在胶州八角鼓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但对八角鼓的未来,王锡璧有隐隐的担忧。他认为,八角鼓传承的难点在传承人选,八角鼓需要集创作、编曲、演出于一体的传承人,目前创作和演出是分离的,懂音乐的人不一定懂曲艺艺术,今后如何保障八角鼓创作、创新的后备力量,是维持八角鼓生命力的一大难题。“需要发现好苗子,并加以培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推荐阅读
  • 山东对口支援兵团建设:聚焦“立体组团” 探索援疆新模式

    222_副本.png

    2017年2月,山东省新一批对口支援兵团的55名援疆干部人才抵达新疆,正式拉开了新一轮山东省对口支援兵团工作的帷幕。近年来,山东援疆干部人才聚焦立体组团、打造山东印记,走出了一条符合兵师需要、适应团连要求、富有山东特色的高质量援疆之路。 [详细]

    08-29 08-08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 一线|来看看基层干部吐槽的那些“限期完成”有多奇葩!

    111_副本.png

    一线|来看看基层干部吐槽的那些“限期完成”有多奇葩。(1)网友吐槽——周五下午5:20分,我收到上级业务部门通知,要求报送本年度享受xx补助人员的电话号码[详细]

    08-29 08-08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济南百年建筑“老洋行”将变身民宿 投资千万“十一”前后开业

    333_副本.png

    济南百年建筑“老洋行”将变身民宿。,曾是济南首座平移的老建筑[详细]

    08-29 08-08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 规模宏大、设备高端!影博会嘉宾点赞"影视之都"

    444_副本.png

    影博会嘉宾点赞"影视之都"青岛新闻网8月28日讯(记者。2019青岛国际影视博览会进入尾声,下午,来自国内外影视产业的近百位嘉宾走入青岛西海岸新区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青岛电影博物馆、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规划展览馆,近距离感受青岛西海岸新区这座“影视之都”的...[详细]

    08-29 08-08青岛新闻网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把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

    牢记使命|把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今年以来,省委办公厅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立足于把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拿出更多精力到基层一线抓落实,采取有力措施精简会议、提高质效,下大力气解决会多会长等突出问题,上半年省委会议减少38.9%,取得...[详细]

    08-29 08-08大众日报
  • 大气的山东人,这三样东西必须再“小气”些!

    所以除去添加进去的食盐,山东人每顿饭都会在不经意间吃下许多额外的盐。8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三减控三高”(“三减”即减盐、减油、减糖,“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合作协议,要继续管住山东人的盐勺、糖勺和油壶[详细]

    08-29 07-08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