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青岛

青岛淘汰“毒作坊”大力减少职业病危害

2011-02-24 10:20:00    作者:王媛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09年6月,因无法获得“尘肺病”证明,河南农民张海超坚持“开胸验肺”一事曾轰动全国;2011年初,“苹果”中国供应商员工中毒事件爆出后,众多“果粉”一片惊愕。尘肺、苯中毒等这些词语都指向了一个话题——职业病。2月23日,职业病这个话题在两会上一经提出,政协委员纷纷表示担忧,并且呼吁加强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致公党青岛市委员会还特别形成了组织提案上交两会。

  1月27日,市第六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到海湾大桥施工现场为工人体检,预防职业病。

  2009年6月,因无法获得“尘肺病”证明,河南农民张海超坚持“开胸验肺”一事曾轰动全国;2011年初,“苹果”中国供应商员工中毒事件爆出后,众多“果粉”一片惊愕。尘肺、苯中毒等这些词语都指向了一个话题——职业病。2月23日,职业病这个话题在两会上一经提出,政协委员纷纷表示担忧,并且呼吁加强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致公党青岛市委员会还特别形成了组织提案上交两会。

  ■担忧企业主转嫁隐患给工人

  早在省两会,致公党青岛委员会副主委李静就曾以个人名义提起了对职业病的专题讨论,23日,她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通过对职业病患者调查,职业病患者在从业时并不知道所从事行业潜藏着致命危害。“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谋生心切,企业在招用他们时就抓住了这一点,只谈金钱报酬,故意隐瞒行业危害性,往往是工人自己感觉不舒服了,才知道患了病。”李静说。

  “还有一部分人,即使患病都不知道是被自己的工作‘毒害’的。”市政协委员王树文说,企业对工人健康的检查率仅为62%,离岗体检率更是只有15%;有的企业不签订劳动合同,工人没有工伤保险;有的企业不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率仅有31%;有的企业对职业病患者或疑似病人不组织诊治、不提供职业接触史证明等,都加大了职业病的患病率。

  市政协委员马爱国称,更有一些“黑心”企业主,利用职业病晚发性、潜伏性的特点,或频繁更换工人,或解雇稍有职业病损害症状的工人,有意将职业病隐患和风险转移给劳动者和社会。

  讨论中委员指出,目前全市仅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21家,不仅数量明显偏少,而且大多设在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根本无法满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需要。

  ■建议职业病纳入社保

  通过讨论,政协委员纷纷对“如何防治职业病”这一话题献策。李静建议,企业是职业病的源头,从源头上防治,就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推广使用低毒新材料,“职业危害因素严重超标,无法进行技术改造,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小企业、小作坊,应依法予以关闭,减少‘毒源’。”

  “行业要分类,职业病高发行业政府部门要重点监视。”王树文提出,对高毒物品、放射性物品等进行特殊管理,把农民工、女工作为监管的重点人群。同时加强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投入,配备必要的设备,结合重点监视的行业,加大对从业人员的体检频率,并提供专业的防治措施。

  徐武宏委员称,职业病患者患病后,对其家庭和用人单位是个沉重的负担,而社会保障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用人单位和病人家庭的负担。徐委员建议,“针对高危行业的职业病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建议社会保障部门将目前工伤保险的工作机制由单纯赔付型变为综合预防型,在工伤保险中引入职业病预防机制,将关口前移,建立职业病预防与治疗、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

  ■调查

  岛城已累计发生职业病1400例

  在致公党青岛市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切实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案》中,有一组众多委员的联合调研报告,报告称,青岛职业病病例也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岛城现已累计发生职业病1400余例,2003年~2009年全市新发职业病551人 ,其中尘肺病例300余人 。“由于职业病具有迟发性和隐匿性的特点,全市实际职业病发病的数量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不容乐观。”致公党青岛委员会副主委李静不无担忧地表示。

  根据调研报告,岛城存在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3000余家,涉及建材、机械、制鞋箱包、化工、橡胶、电子、纺织、印刷等20多种行业,有约24万人正从事着各类职业危害作业,其中,农民工12.5万人。

  文/本报记者 王媛 孟琳达 图/记者 王滨

  本版主要新闻

  半岛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半岛网(http://www.bandao.cn)是由半岛都市报所创建的大型综合性网站,所提的供新闻具有权威、真实、快捷特点,本网站所刊登的半岛都市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半岛都市报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2、所有与半岛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半岛网对非本网站所属服务器上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高娜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