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山东>省情概况>人文历史
站内搜索:
合二为一的齐、鲁文化
2007-04-30 14:32:00 作者: SRC-5353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为了进一步弘扬齐鲁文化,构建精品文化项目,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联合推出了“齐鲁文化系列”讲座。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民教授在《齐鲁文化概说》讲座中,提出了齐鲁文化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对于认识齐鲁文化和接受齐鲁文化具有特别的意义——


   从“一山一水一圣人”到“多山多水多圣人”


    很久以来,人们常常以“一山一水一圣人”来评价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地位。最近,又有一个新的表述,就是“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这三句话或者说三个形象,非常精确地概括了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贡献。


    “一山”是指泰山。泰山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景观雄伟壮丽,还因为泰山本身是用中华文化堆积的一个文化的大山。泰山不仅高大,而且是文化的一个高山。自上古以来若干帝王,包括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炎帝、黄帝,尧、舜、禹,以及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等等,这样一些古代帝王,都是把泰山作为他们祭祀天地的场所,进行封禅。封是祭天,禅是祭地。为什么这些古代的帝王历来把泰山作为祭祀天地的地方?因为人们认为泰山及其周围这一带,是古代帝王成就事业的发祥地。中国原始民族齐聚东方,围其故土,木本水源。所谓的东方主要是在泰山周围这一带,泰山就好比是根。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面,泰山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之根。


    再说“一水”,这个水指的是黄河。黄河在山东入海,不仅仅是因为在山东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这样一种气势,还因为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山东的这段黄河,是整个黄河入海的地方,是黄河的归宿和依托。山东的黄河沿岸这一带,实际上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考古界在这个问题有一个共识,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山东地区,这三个地区晚期的新石器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很密切。也就是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主要有三个地方,山东是其中之一,黄河代表了中华文明之源。


    “一圣人”,是指孔子。孔子在齐鲁诞生,是中国人心目当中的圣人。所以,把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当中的地位用“一山一水一圣人”来表达的话,代表了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根、一个源、一个核心。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齐鲁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山东的名山不仅仅是一座泰山,而是有好多文化名山,可以说是从一山说到多山。在中国最早的《诗经》里面,就有专门以《东山》为题的一篇文字,写到的东山就是指现在的蒙山。在《论语》当中孔子提到的也是蒙山。应该说这是齐鲁文化的一个中心区域沂蒙山区的文化遗存,是比较集中的。鲁山在淄博、博山和沂源交界处,海拔1000多米。鲁山的南面就是发现沂源洞的地方,也是到今天为止齐鲁所最早出现人的地方。这说明,50万年以前,人们早就在鲁山活动了。胶东的崂山和昆嵛山,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文化根基非常深厚。


    山东知名的河流也不仅仅是一条黄河。产生于齐鲁大地的伟大人物也决不仅有孔子一个。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姜太公、周公、管仲、晏婴、孟子、墨子、荀子、邹衍、司马穰苴、孙武、孙膑,这样一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这么多伟大人物,都出现在山东地区,或者说出在齐鲁两国当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山东不仅仅是“一山一水一圣人”,实际上也是“多山、多水、多圣人”。


    “两个主体、一个圈”的齐鲁文化


    从空间上来解释什么叫齐鲁文化?可以概括为“两个主体、一个圈”。所谓“两个主体”就是齐文化和鲁文化,主要是先秦时期齐国和鲁国文化。“一个圈”,是指齐鲁文化圈。齐文化和鲁文化,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特色的文化,它有一个从两支文化逐渐延演化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的过程。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确立的年代,齐鲁立国是公元前1046年。这一年周武王灭商,之后首先分封齐鲁。周武王就把姜太公和周公分别封到了齐和鲁这两个地方。由于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先齐和先鲁文化的差别,本身就存在着文化差异的问题。姜太公和周公封到齐国和鲁国以后,两国的文化,在周初这一段时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别。齐鲁文化从西周、到春秋、到战国、到秦汉,一直存在着各具特色的两支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较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两支不同特色的文化逐渐交流融合,形成了一支更高层次的文化,就是现在统称的齐鲁文化。这个融合,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时期,主要标志是孔子思想的产生。在齐国,齐桓公称霸,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这也是齐文化大放光彩的时期。同时,是鲁国的礼乐文化大放光彩的时期。孔子的出现,可以说既是鲁文化培育的结果,也是齐鲁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


    孔子的思想中心部分有两大命题,一个是“礼”、一个是“仁”。长期以来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有一部分学者已经注意到,孔子“仁”的思想来源于齐文化。


    齐国思想的根基是东夷文化。姜太公封到齐国以后,采取了一种开明的文化政策,这在《史记》记载上说得很清楚,就是姜太公经过修整变革,“因其俗,建其礼”,而东夷文化的一个传统思想,就是“仁”的思想。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是在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由两支文化向一个文化圈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晶。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时期,主要标志是儒学的“齐鲁化”。孔子是鲁国人,在周游列国之前主要是在鲁国,主要讲的是儒学的思想。到了战国时期,儒学获得了极大地发展。首先从鲁国的一种学术文化,走出了鲁国的国境,从“一国之学术”成为“天下之学术”。这是战国时期儒学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成就。为什么呢?很重要的就是孔子是一个老师,他是以教授学生作为他的主要职业。孔子下面有72贤人、3000多个弟子,又散布到全国各地,来传播儒学。所以在战国时期儒学就号称“先学”。


    第三个时期是秦汉时期,主要标志是从齐鲁之学到“独尊儒术”。汉代主要是经学发达。孔子编立了《五经》,这《五经》在汉代可以说是统治之本。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早期的贡献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齐鲁立国之前,齐鲁这个地方也是商代的一个文化中心。大量的证据证明,商周时期,就有商人在这里建屋。一部分学者也认为,商代文化的基础应是山东的龙山文化,山东的环渤海一带是商人的发源地。


    “周礼尽在鲁”,鲁国为周代文明的基地。中国的文化基础是夏、商、周三代文化,最辉煌的是周文化。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周文化吸收了夏代和商代的文化,丰富多彩。在三代文化中,周文化是最高峰,最辉煌的。周文化的中心地带在西周时期应该是在镐京,镐京在长安一带,后来由于外族入侵,周王朝的首都被迫从镐京迁移到洛阳。在迁移过程当中,由于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所以鲁国实际上成为保存周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一个文化中心。


    另外,齐鲁文化对秦皇汉武有重大影响。齐鲁大地对秦始皇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统一六国之后,总共有七次去巡守,三次到过齐鲁。齐鲁大地是秦始皇到得最多的地方,也是对他影响很大的地方。


    汉代的《史记》曾经列出了传经大师,8位大师中有7个是齐国和鲁国人。所谓汉代的经学实际上是齐鲁之学。对整个汉代文化影响最大的是齐鲁文化。


    汉代初年实行了“黄老之治”,最终形成了“文景之治”。秦始皇灭齐之后,稷下学宫里面的文化人都到民间教学去了。后来在曾参治齐的时候,把黄老先生请出来,听了他的意见,后来曾参又推广了这个思想,所以才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实际上也是吸收了齐学和鲁学所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想。汉武帝吸收了董仲舒的建议,这样,在汉代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局面之下,齐鲁文化从齐鲁的区域文化成为中国整个文化的一个核心和主干,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统治思想。


    齐文化与鲁文化的特色与比较


    从文化渊源上讲,“齐起炎帝,鲁起黄帝”。中国文化最早的源头,是炎帝和黄帝,所以我们说是炎黄子孙。齐鲁文化的不同,首先是渊源上族源不同。


    从治国理念上讲,齐文化尚霸道,鲁文化信王道。所谓霸道就是追求霸业,在国家的治理上追求富国强兵。所谓王道,主要是注重礼乐教化,重德保民。齐国从春秋时期开始实际上就是一个称霸不断的过程。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是最高峰,之前还有一个齐庄公和齐熙公。齐桓公称霸之后到了齐勤公,齐灵公时期,就把整个山东半岛统一了。到了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都是很有作为的国君。所以齐国总的来讲是追求霸业,追求富国强兵的。而鲁国一直追求的是礼乐教化,所以从春秋和战国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齐国一步一步地强大,鲁国一步一步地衰落。后来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鲁国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了。


    在治理国家上,齐国注重氏族管理,鲁国注重贵族管理。由于齐国是追求霸业,所以崇尚变革,怎么有利于国家富强,就怎么改革。鲁国比较注重继承,或者说是比较注重守旧。从治国理念来看,齐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鲁国后来则逐步地衰落了。


    当然,从治国理念来讲,霸业不一定就比王道好,这要看当时的社会情况。到了汉代,就把霸道和王道合而为一了,所谓“霸王杂用之”,后代之国大多是既有霸道,又有王道。今天来看,这就是既吸收了鲁文化,又吸收了齐文化。


    从经济发展模式讲,齐国重工商,鲁国重农业。而在哲学思想方面,齐国崇尚道学,鲁国崇尚儒学。齐国从姜太公开始,“新其俗,建其礼”,实际上就是不太过多地干预老百姓,所以汉学里才把姜太公列为道教之首。在学术风气方面,齐学重兼容,鲁学尚统一。所谓的兼容就是多家思想共存,所以重用各种学术。鲁学崇尚一统,所以容易出大家。思想观念上,齐国人比较注重功利,鲁国人比较注重礼仪。齐国羡慕祖先主要是羡慕祖先的功业,而鲁国羡慕的是祖先的学问。(本版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编辑: 侯海花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