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山东>省情概况>自然地理
站内搜索:
“五十年发展看山东”——综合篇
2003-08-19 00:00:00 作者: SRC-70


  建国五十周年来,山东省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九个五年计划,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十全会以来,束缚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被打破、思想得到了大解放、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和解放、大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键康增长,经济发展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都已提前实现、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生活已经接近小康水平;整体上已基本告别短缺经济并彻底解决了吃饭问题,买方市场全面形成成,。山东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地位得到确立和加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前列。 

(一)经济发展成就斐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50年来,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43.4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7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42.6倍,年均增幅达8.6%。实行改革开放的后20年、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年均增幅达到11.8%,比前30年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山东省于1993年提前7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预计本世纪末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93年翻一番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仅低于广东和江苏两省、列第3位,占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的 6.4%提高到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0亿元;居全国第一位,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457亿元和2475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山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地位得到确立;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地方财力大大增强。1998年,山东省财政收入达到567亿元(其中地方收入352.4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127倍,年均增长10.6%、与国民经济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长。

  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改革开放以前,山东省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工业的增长大大快于轻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奠定了山东工业化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山东省先后实施了稳固农业基础、加快发展轻工业、优先发展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52年的65.8:18.1:16.1,调整到1978年的33.3:52.9:13.8,再调整为1998年的17:48:35,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各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完善,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4300万吨、总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策 l位、全省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86.5公斤、比建国初提高了1.5倍,基本实现自给并略有剩余。农林牧渔大农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年的17%上升到1998年的50%;工业经济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基础比较雄厚、素质较好的工业体系,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消失;第三产业以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保持快速增长、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信息咨询等新兴三产发展迅速。企业围绕市场抓生产,创出了象海尔、海信、轻骑、澳柯玛、小鸭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能力和知名度的名牌产品。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改革开放以前,由于诸多原因,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发展相对缓慢,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山东省一直采取基础设施适当超前的倾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已得到全面缓解。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干,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全省公路已形成了“三纵三横和沿海环路”的主框架,通车里程已达到6.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全省13个市地都通了铁路,通车里程达2739公里;海运和内河运输发展迅速、港口密度在沿海省份中名列前茅,万吨级以上的泊位62个、1998年总吞吐量达到13205万吨;航空运输己拥有航线24条、可直达国内外25个城市,其中国际及港澳航线11条。邮电通讯业发展迅猛、已建成了一个覆盖齐鲁大地、联通五洲四海的现代通信网络。电话普及率达到7.9部/百人,其中城市达到35%、移动电话户数累计达135.8万户。最近几年来,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大大提高,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能力。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改变历史形成的落后面貌,山东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在各行各业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生产能力;对增强山东省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国50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314亿元。其中改革开放后20年共完成12036亿元,累计建成投产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67341个,其中基建大中型项目96个、更新改造限额以上项目84个。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65亿元,比1978年增长48.3倍,年均增长21.5%。投资方向不断优化,投资结构趋向合理。技术改造投资比重明显增加,以改扩建为主的内涵型投资增长较快;突出投资重点,集中力量保证国家和省重点建设,先后建立了电力、交通、水利等基本建设基金、齐鲁石化、胜利油田、兖州煤矿、 济青高速、邹县电厂等重点工程先后完工,保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山东省以农村改革为先导、进而转向以搞活企业为核心的城市改革,1992年以后、改革全面展开并进入攻坚阶段,取得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从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到健全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再到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农业产业化,改革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废除人民公社,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在全省逐渐展开。8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这是农村改革带来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到1998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960亿元、比1978年增长30多倍,就业劳动力近千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8%左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备环节极易脱节,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省委、省政府在进一步总结诸城、寿光等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从而建立起农村新型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事关整个改革成败的关键。改革初期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利改税等改革措施,将一部分生产经营权和利益下放给企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朝着建立“产权请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前进,进行了51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股份制改革由试点进入推广阶段,目前全省有限责任公司已达2.4万家,股份有限公司601家,其中上市公司45家。1995年,省里制定并实施了“抓大放小”和集团化战略,重点培植了8大企业集团和135户重点企业集团,通过采取股汾合作制、拍卖、租赁等措施,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养老、医疗、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健全,覆盖面逐步扩大,功能不断增强。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合理确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筹资水平和积累率,保险范围开始覆盖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逐步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结构,确保专款专用。改革开放之后,劳动就业逐步破除了过去由国家包下来的“统包统配”的就业方式、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的政策、市场就业已逐渐成为主导方式。

  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源配置方面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绝大多数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实现了市场化,少数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也已起步。目前,在市场商品流通中,几乎全部消费品都已纳入了市场调节范围,生产资料市场调节范围也逐步扩大、商品流通总量的90%以上由市场调节。金融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各类要素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市场监管的法规建设步伐加快,监管力度加大,统一完善、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宏观调控得到改善和加强。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和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的调控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计划调控,从偏重于定指标、分投资、批项目、分物资。逐步转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长期规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布局优化,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对策和措施,突出了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财税体制改革,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了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突出了公共财政的特性。金融体制改革,实现了银行的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的分离,完善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体系,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额度限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 

(三)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从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烟台(含威海市区)两市为沿海开放城市起,山东省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局部到全面、由沿海到内陆、由经济到社会的逐步扩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目前,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己基本形成,国民经济对国际经济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健全,对外开放的软硬环境日臻完善,对外开放已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194.3亿美元,在全国居第四位,比1950年增长了467倍,其中出口131.6亿美元,进口62.7亿美元,进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3%。外贸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机电产品出口发展迅速、占整个出口额的14.5%,超过纺织品而成为山东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取得重要进展,多元化市场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山东省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23个国家的88个省(州、县、道)和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

  利用外资发展迅猛。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利用外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迅速膨胀、水平不断提高。自1981年引进第一个外资项目开始、到1998年来山东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98个,全省共批准总投资过千万美元的利用外资大项目近千个,过亿美元的重大项目近20个。已有近百家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和大财团来山东投资、其中居世界前100位的大公司达到26家。从1979年到1998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合同金额346.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90.4亿美元、引进外资占“八五”以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20%左右、“三资”企业提供的税收已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1Z.6%。利用外资的领域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我们也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在打开国门的同时,我省不光引进来,也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对外经济合作得到了迅速发展。截止到1998年底,共签定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项目3800多项,合同额22.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 11.7亿美元,累计创汇5亿多美元,累计经营利润超过了1亿美元。1998年底,全省海外投资企业累计达646家,境外总资产累计超过5亿美元,海尔、海信、轻骑、浪潮、济钢等大型企业集切,分别在海外建立了组装加工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售后服务中心等、取得了明显成效。

  涉外旅游业蓬勃发展。1998年全省接待国际旅游人数60.8万人次,旅游创汇2.2亿美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1.2倍和112.7倍。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泰山、曲阜“三孔”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我省先后推出了潍坊国际风筝会、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菏泽牡丹节和泰山登山节等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涉外旅游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日臻完善。 

(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建国前,山东省教育基础十分薄弱,总人口中有的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约20%左右,大中小学数量很少。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多层次教育体系,开办了广播电视、函授、夜大,职大和自学考试等多种教育形式。50年来,全省共培养大学毕业生70.6万人,目前已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大学生达到18.7万人。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指引下,山东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获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数目、申报专利数和专利授权数都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42%。科研与生产结合日益紧密,企业正成为科研开发的主体、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壮大,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省绝大部分县(市、区)完成了初级卫生保健目标。计划生育工作成绩巨大、人口出生率由1949年的28.1%。下降到1998年的11.6%。,此外、我省的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也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普遍得到较大提高199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80元,比1952年增长了43倍、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2453元、比1952年增长39.7倍,年均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推动了城乡消费结构的升级,农、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消费档次全面提高,文化需求明显增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说,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解放初期,人们追求的是吃饱穿暖,仅仅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现在已逐步转向“吃讲营养、用讲高档、穿讲美观、住讲舒适”。过去短缺经济的“粮票”、“布票”已经成为收藏品,如今的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任挑任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失是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代表的“老三件”,过渡到后来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再过渡到现在的住房、汽车、通讯工具和家庭旅游。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编辑: wangfujing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