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往事·发现

1959年:三万梁山儿女“闯关东”

2010-05-17 14:33: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1959年秋天,为落实治理黄河的“两项决定”,国务院组织山东省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将山东省梁山、东平境内的15万人,一次性移居黑龙江,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负责安置。梁山移民去向提前得到安置,其中3万人直接移居伊春林区,由伊春负责安置。黑龙江省为此拨出移民安置专款。

边志新林业工人正在装木材。 李春晓 摄
梁山移民中的"铁姑娘"在整理红松苗圃。 王树国 摄
梁山移民在林区作业。 王树国 摄

  ■ 往事回眸

    一部小说《水浒传》,让梁山好汉的江湖忠义故事广为传播。

    而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1959年,有3万梁山群众移民到东北边陲参加伊春林区开发建设,作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业绩。

    伊春林区位于黑龙江东北部,属于小兴安岭腹部,面对松嫩平原,背靠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境内有400万公顷林业施业面积,其中红松林占120万公倾,故有“红松故乡”之称。这里森林覆盖率达83.4% ,是地球上一块祖母绿,被誉为“绿色伊春”、“中国林都”。

    但在 1959 年,伊春的条件还相当艰苦。那么,梁山人当时为什么要移民到这里?那又是一段怎样的往事?

    一次新版“闯关东”

    故事要从治理黄河说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问题就摆上了党中央的重要工作日程。

    1959年秋天,为落实治理黄河的“两项决定”,国务院组织山东省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将山东省梁山、东平境内的15万人,一次性移居黑龙江,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负责安置。梁山移民去向提前得到安置,其中3万人直接移居伊春林区,由伊春负责安置。黑龙江省为此拨出移民安置专款。

    那时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已经11个年头,但城市基础设施、人民生活基本条件还比较落后,可以说还属于“ 条件艰苦”、“ 人烟稀少”、“ 气候恶劣”的开发地区。

    今年已经73岁的梁山移民、原伊春市上甘岭林业局人事局局长李世荣回忆说:“当听到山东、黑龙江移民工作队的队员到村里动员,村民最初犹豫,走还是不走?最终,梁山人还是以治理黄河为重,以国家大局需要为先,都开始整理起家当,准备踏上移民的路程。”

    今年75岁的梁山移民、原伊春市史志办副主任宋益和回忆说:“当年,我们村的移民,以最便宜的价格变卖了自己家的农具,打好最简易的行装,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吃奶的娃娃,男女老少随着出村的移民队伍,眼含热泪乘上了开往济南或济宁方向的汽车。当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的时候,尤其是那些上了岁数的人,复杂心情更是难以言表,一方面,他们对自己可爱的家乡无限留恋,另一方面,又对即将建立的东北新家怀有美好憧憬。”

    1959年中秋节前,梁山3万移民每人手里拿着政府发放的60 元搬迁费,携带简单行李,分别从济南、济宁乘上闷罐“专列”。经过4天4夜的长途旅行,他们终于到达伊春国营林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我国的移民史来讲,梁山这次移民,是一次规模比较大、时间比较集中、人员比较多、路途比较远的移民,是一次新版的“闯关东”。

    迎难而上战林区

    当时,梁山移民乘坐的十几节闷罐车厢,每到一个林业局甩一节。不管到什么地方,一节车厢的人都下车,然后在当地安家。

    今年76岁的梁山移民、原伊春市百货大楼营业员商传芝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到伊春下车后,有的老妈妈都哭了,因为她们面对的生活条件确实很艰苦。开发建设初期的林区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移民们没有一座称心的房子,对冬季零下40度的寒冷气候也不能立即完全适应,所吃的蔬菜也只有冻白菜或者是一些干菜。新鲜蔬菜,只能等到逢年过节靠火车从外地运进。主食则是高粱米、玉米面,白面、大米很少。”

    梁山移民到了林区,首先遇到的生活问题是没有房子。他们克服困难,靠手工作业,来到林区的第一年就搭建起木刻楞简易住房25000平方米,修筑森林铁路69公里,还建起了 4个木材出河场。

    在冬季天寒地冻没有取暖设备的情况下,梁山移民就在“木刻楞”里烧起从来没有烧过的大铁炉子。虽然他们在山东住惯了木板床,到了林区以后,也搭起了火炕。

    在这种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林区承担的木材生产任务还十分繁重,因为在国家建设初期需要大量的木材,尤其是小兴安岭提供的优质木材。

    林区开发初期的木材生产作业,是肩挑人扛,基本属于手工作业。在抬木头归楞、装车的时候,上跳板是最关键的一步,两人一杠,抬木头的四个或六个或八个人中,如果有一个抬了半截,没有坚持住,那么,前面整个抬木头的活就白干了。

    梁山移民、原伊春市友好林业局副局长徐衍会说:“林业作业的艰难困苦并没有使梁山人退却。他们与 1952年来参加林区建设的林业三师、山东支边青年一样,也有一句叫响的口号: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这不仅是一句简明的誓言,也有实实在在的行动。3万梁山移民与 20万伊春林区开发初期的大军,一道投入到建设国有林区的历史洪流中。”

    在伊春林区开发初期,翠峦林业局组成“保尔小工队”,其中三分之一是梁山人。他们在每年的4 月份,就开始穿着棉衣棉鞋在冰冷的河水里作业,虽然脚上穿着靴子,但全身上下湿透是常有的事,乍看上去都像个冰人。这个小工队创造了一个夏季流送木材3100立方米的成绩,在当时的伊春林区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输送木材的奇迹。

    大丰林业局有一个“女子集材队”,40名铁姑娘中一半是梁山人,她们用4年时间集材45000立方米,还负责整理两个红松苗圃,因此,成为全国林业战线唯一一个由女子组成的红旗队。

    实现身份转变

    梁山移民这个来到伊春林区的新劳动力群体,很快适应了当地水土,熟悉了林业作业,实现了身份转变。

    梁山移民、原伊春市红星林业局汤南林场集材拖拉机司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秦守柱,当年来到林区时只有18岁,因为劳动积极肯干,人们都称他为“铁孩子”。他说:“回忆50 年的移民史,身在伊春林区的梁山移民都感慨万端。他们在林区开发建设初期,克服重重困难,硬是由农民变成了林业工人。经过林区党政组织的培养,他们有的成为拖拉机手、内燃机车手、油锯手和修理各种林业机械的技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林区各级不同部门负责人。”

    身份变了,但在林区开发建设的 50 年中,梁山移民始终如一地秉承顾全大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努力开拓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融入了林区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的实践中。

    当国家需要木材的时候,梁山移民与伊春人民一道,生产了 2.7亿立方米木材。如果把一列列装有原木的火车车皮接起来,可以从北疆的漠河连续到南端的三亚,如果把一根根原木接起来,可以绕地球六圈半。1959年,伊春林区曾把一万立方米优质木材运往北京,建造“十大工程”。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伊春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又把九万立方米木材紧急运往唐山。因此,完全可以说伊春人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梁山移民们所作出的贡献,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王静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