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往事·发现

埋骨大青山的德国作家

2010-07-14 14:41: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有一尊外国人雕像,雕像高鼻深目,一手持笔一手拿本,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远方。雕像后面的墓碑上镌刻着:希伯同志是德国共产党员,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 1941年 11月 30日,希伯同志所随部队与日寇遭遇于沂南大青山,战斗惨烈。希伯同志弃笔持枪,与敌人展开殊死战,不幸光荣牺牲……
希伯在延安采访毛泽东
希伯在新四军军部采访
希伯墓地
    □ 本报记者 孙晓娜 本报通讯员 高奎

    在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有一尊外国人雕像,雕像高鼻深目,一手持笔一手拿本,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远方。雕像后面的墓碑上镌刻着:希伯同志是德国共产党员,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 1941年 11月 30日,希伯同志所随部队与日寇遭遇于沂南大青山,战斗惨烈。希伯同志弃笔持枪,与敌人展开殊死战,不幸光荣牺牲……

    不惧危险坚持北上

    1941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得到有关汉斯·希伯要来采访的通报,一份送达一一五师师部的介绍材料写道:“汉斯·希伯,德共党员,知名作家兼记者,四十四岁,第一次来华是在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时代,曾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愤而回到欧洲,一直同情中国革命,写过不少文章。一九三二年,他再度来华,是上海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发起人之一,在上海参加了中国的反法西斯运动,用‘亚细亚人’等笔名在太平洋杂志等美、英报刊上经常发表政论文章。希特勒上台后,他流亡国外,是一名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一九三二年秋,偕夫人到上海定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于一九三九年到过延安,一九三九年到过皖南新四军军部。今年五月,他以美国进步组织‘太平洋学会’记者身份,由上海到苏北,在新四军中采访。他一直反对日本侵华,反对德、意法西斯军国主义,反对美英的绥靖主义政策,是一位有正义感的国际主义战士。”

    在苏北,希伯采访了刘少奇、陈毅、粟裕等人,并将采访所得写成了一本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为进一步了解八路军在山东敌后的活动情况,他提出到山东采访的要求。新四军领导同志告诉他,估计山东敌人的大“扫荡”快要开始,比较危险,劝他暂勿北上。但希伯坚持北上,新四军军部决定派部队护送他来山东。

    穿越日本占领区

    希伯和他的翻译方练百从苏北出发,在新四军的护送下到了陇海铁路附近,事先得到通知的一一五师派出一支小分队迎接希伯。小分队接到任务后,日夜兼程,绕过敌人据点,穿过敌人控制的公路和铁路,如期来到事先约好的陇海铁路南的后贾谷庄与希伯接头。

    1941年 9月 12日,希伯顺利到达了山东滨海地区,不久被护送到一一五师师部驻地临沂,与罗荣桓、朱瑞、黎玉等见了面。师部特别安排希伯住在离罗荣桓住处不远的两间比较宽敞的瓦房中,屋里配备了桌椅、热水瓶、洗脸盆等生活用品,都是老乡凑起来的。

    因为临沂日军活动频繁,军情紧张,师部想给希伯佩戴一支枪,以作不时之需,然而希伯认为自己是以美国“太平洋学会”记者的名义在山东采访考察的,不佩枪就不属于交战的双方,日本侵略者将不能随意侵犯自己的人身安全,所以希伯拒绝了组织的安排,并称自己的武器就是手中的笔。

    笔耕不辍全力奋斗

    希伯在赴山东途中曾给“太平洋学会”秘书长利连撒尔写过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我希望这几天可以继续我的北方之行,为(书稿)第二部分搜集材料。……第二部分我将集中写山东——河北,重点是写山东。”希伯计划在当年十月完成大部分工作,因此到了山东后他每天都忙碌地进行采访。希伯曾经说过:“我这个人,平生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完全地献上一切,……凡可能献上我全力的事,绝不能只献上一只手。”

    希伯访问的对象非常广泛,既有八路军指战员、各级地方干部,又有普通群众,他甚至访问了一些日本战俘,参加了各种集会,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先后写出了通讯《在日本占领区的旅行》和《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两个长篇报告,总字数达8万多。他还修改充实了在苏北写的《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遗憾的是,希伯在山东敌后所写的全部文稿,一部分在派人送往上海时不知下落,一部分在大青山战斗中失落,都未能留存下来。

    永别爱人战友

    夫人秋迪·芦森堡女士是希伯最坚定的支持者。两人在上海的住所就是收留和掩护革命战士的据点,时任新四军卫生部长的沈其震就曾在希伯家住了一个多月,每当这时,秋迪就会出去寻找临时住所。她还和希伯一起化装成医生和护士,把药品送往敌占区的新四军交通站。她还陪同希伯到苏北新四军根据地采访。

    当时,从上海法租界可以直接同国外通信而不受阻挠,为了尽快把文稿寄往美国或英国发表,希伯一个人前往山东,而秋迪则返回上海充当“交通员”。希伯在山东期间,秋迪曾来探望过一次。他们到老乡家里做煎饼,到田头看收地瓜,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老乡们的热情欢迎。

    不久,日军大“扫荡”开始,为了保证国际友人的安全,山东分局决定让秋迪女士提前回上海,并劝说希伯也一起回去。希伯说:“让秋迪先回去,我同意。但我决不离开山东。一个想有所作为的记者,是从来不畏惧枪炮子弹的。让我留下来吧!”就这样,希伯送走了他的夫人、战友秋迪女士。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竟然成了他俩的永诀。

    青山有幸埋忠骨

    秋迪走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势日趋险恶,敌人大举侵犯沂蒙山区。对八路军来说,已无前方和后方可分,希伯也穿上了八路军的军装。为了使希伯尽快适应这种战争环境,战士们手把手地教他,怎样注意前后联系,不要掉队;注意上山下山时脚步要稳,不要摔倒;注意行军规则,不要高声喧哗。希伯很快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战士。

    在漫天风雪中,希伯跟着一个梯队在东蒙群山之中围着山和敌人“推磨”,他很快适应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流动生活,还学会了射击,熟悉了行军规则和夜间的联络信号,希伯已成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了。无论多艰苦,希伯总是带着他的打字机,一次突围后,他不顾一夜奔波跋涉的劳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以腿当桌打字,写出了一篇题为《无声的战斗》的稿子,由陪同他的翻译方练百译成中文,旋即送往《战士报》社,被套红刊登在《战士报》的第1版上。

    不久,即发生了鲁中南地区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次战役——大青山战役。希伯所在的以省战工会为主的第二梯队,在大青山上和日军遭遇,被日军一个混成旅包围,二梯队仅有一个连的兵力,希伯和机关人员都投入了战斗。这场战斗非常惨烈,战后,我军打扫战场时发现,希伯牺牲在离战工会主要负责人陈明牺牲地点约200米处,他的遗体上弹痕累累。

    为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而以各种方式进行斗争的外国友人很多,但是,穿上八路军的军装,亲手拿起枪来同法西斯侵略者战斗而死的欧洲人,希伯是第一个。
 
    相关链接
    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洋八路”
 
    希伯在沂蒙山区的主要活动地区是东蒙山区,即现在临沂地区的沂南县以南和费县东北一带,当时叫费东县。费东县的双后、盆泉、梭庄等地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很多都还记得希伯,他们把希伯的事迹讲给自己的儿女听,“洋八路”的故事至今流传在沂蒙山区。

    一位老人回忆,当年希伯极有兴趣地在梭庄和界湖一带参观过妇救会的军鞋组,向一些大娘、大嫂们询问军鞋组给八路军做军鞋的情况,并且拿起一双双蒙山鞋,用手指敲着鞋底,不断地点头夸好。当地逢五逢十赶集,希伯也由翻译陪同,饶有趣味地欣赏着集上的一切。他看着大嫂们在铁鏊子上烙煎饼,也试着自己去推石碾帮着压小米……

    希伯很喜欢小孩,很高兴和儿童团在一起,喜欢听孩子们唱抗日歌曲,喜欢看着他们拿着红缨枪神气地站岗放哨。他同一些儿童团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儿童团员们亲热地叫他:“老希大爷!”

    希伯穿着八路军军装,脚上本来穿的是大皮鞋,后来改穿“蒙山鞋”。他和沂蒙山区人民一样,以煎饼果腹。庄上的老百姓省下白面给他做面条,希伯婉言谢绝,他常说:“你们过得去,我就过得去。”

    1942年7月7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刊登了一篇未署名的纪念文章,沉痛悼念希伯。1943年12月1日,《大众日报》发表了题为《纪念国际战友——希伯同志》的社论,高度赞扬了希伯同志献身于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

    1944年,希伯和247名革命烈士的遗体一起迁到沂南县三河区西山村的东梭庄革命烈士茔地,同年,山东军民在赣榆县马鞍山(现为抗日山)上,为他建立了一座高大、洁白的圆锥形纪念碑。碑上镌刻着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的联名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1963年10月,烈士的遗骨又迁至临沂地区烈士陵园,并专为希伯修建了一座陵墓。1964年,中共临沂地委建成了水泥雕塑的六角亭状的希伯墓,在他的墓旁,埋葬的是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

    1981年,秋迪女士到临沂扫墓,用德文题词:“无数先烈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希伯同志是个共产党员,他尽了自己的义务,我们将永远铭记所有的先烈。”她的题词连同译文一并镌刻在希伯的墓碑上。

    1985年6月下旬,曾在山东分局照管希伯生活的负责人谷牧,在赴山东检查工作途中,瞻仰和凭吊了希伯同志纪念碑和大青山旧战场。从大青山下来,谷牧作了一首诗纪念这位国际战友:“大青山上共死生,捐躯曾有异域人。笔底风雷惊海右,胸中火炬振民心。蒙山常见高高影,沂水时听托托声。战友英魂今安在,春光一缕便是君!”

    1989年10月,用汉白玉石雕成的希伯雕像落成,同时举行了汉斯·希伯诞辰92周年纪念大会。1990年3月,徐向前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希伯同志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孙晓娜  高奎 整理
王琳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