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潍坊

春耕新事——昌邑农村见闻

2012-03-15 09:58:00    作者:本报记者 王金满  本报通讯员 李生涛 王鲁兵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龙年新春,记者来到了昌邑,不仅看到一派春耕的景象,而且还了解、发现了昌邑今年春耕生产中的几件新鲜事。
  □本报记者 王金满  
  本报通讯员 李生涛 王鲁兵
  
  龙年新春,记者来到了昌邑,不仅看到一派春耕的景象,而且还了解、发现了昌邑今年春耕生产中的几件新鲜事。
    “专业种田”成新宠
  “开姜沟一亩地150元,你这是3亩,一共450元。”
  2月29日,付了450元钱的都昌街道刘逄村村民刘立武对记者说“以前不用机械只能人工开姜沟,现在机械化了,直接包给专门开沟的,只等干完活后过来验收、付钱,省时省力。”
  据了解,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留守人员老龄化问题凸显,促使“包耕工”、“计时工”的出现,他们拥有设备、技术,农忙时节帮人“代耕”。
  另外,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是促使“专业种田”出现的重要原因,当地很多农民都成了上班族,地里的活照顾不上,这些上班的农民就出资委托有技术、有设备的村民“代耕”,有的甚至把耕种收全过程“外包”给别人。
    土地吃上“营养餐”
  “去年我种了2亩辣椒,不管怎样施肥,就是长不好,这是怎么回事?”
  “那是氮肥施多了,辣椒喜钾肥,注意多施钾肥和有机肥。”正在田间地头“出诊”的围子街道农技站站长吕建成一一解答着农民提出的问题。
  这种农民问、专家答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大家亲切地称呼农业科技人员为“庄稼医生”。同时,该市还给春耕土地提供土壤速测、病毒病菌识别和测土配方技术等更进一步“体检”。
  昌邑市农业局土肥技术站站长苑振戈告诉记者,土地也和人一样,“吃啥”也得讲究营养,光使用氮肥、磷肥等单一肥料,也会“营养不良”,测土配方技术的推广,实现了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的“双赢”。据了解,今年该市100多万亩土地“吃”上了可口的“营养餐”。
    “抱团发展”促增收
  连日来,北孟镇马家上疃村村主任杨成平家的电脑旁总是围着不少左邻右舍,大家都争着看网上的种植、养殖供需信息。这些因种植板蓝根、白术、薏米、牛膝、黄芩等中药材致富的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显得是格外关注。
  “由于我们的农产品远销河北、安徽等省市,并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通过互联网先了解市场行情,然后安排新一年的种植计划,这样就能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杨成平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为了更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让农民增产增收,该市加快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组织农民“抱团”发展,引导农民到外地考察、取经,引进新品种、新项目,寻销路、找订单等形式,一改以往“先产后销”和“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方式,订单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目前,该市各类合作社已达到590多家,先后引进中药材、核桃、梨枣等农业新品种,形成了西郭土豆、南逄大姜、大章大葱等农产品特色品牌。
解西伟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