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人文齐鲁

在那凭票证供应的年代里

2010-10-31 15:16: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在那凭票证供应的年代里

    很多人可能都忘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些票证还有在用。

    文/片 李贞寅

    如今我还保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的布票、粮票和油票,每当看到当年使用的那些票证时,回想起当年遇到的那些难处,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展现在面前……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被调到泰山背后深山峪谷中的一处农村小学任教。这个村庄一百多户人家,正是新学期开始,所招收的一年级新生,女生的衣服都是用几块不对色的碎布块对接后做成的,大部分男生露着上身,光着脚,只穿一个裤头,其中两名男生连裤头也没穿,全身裸露。我问其情况后,得知一名学生父母双亡,和两个兄长相依为命。另一名学生,父亲已去世,母亲多病卧床,没法做针线。了解后,我跑七里地到武庄供销社想拿钱给两个男生各买个短裤穿上,可供销社却只凭布票供应。当时我全年只发给三尺三寸布票,可是已经几个人把布票凑在一起做了件衣服,没布票短裤没法买了。这时,我在供销社的玻璃柜台上看到花格小手绢不用布票,我拿一块比了一下,两块手绢能做个小孩裤头,我喜出望外,买了4块手绢和松紧带,在武庄村找了一家缝纫店做了两个小裤头,带回学校后送给那两个光屁股的男生。这样全校学生没有露着屁股上学的了。

    在那个年代,我和妻子分居两地,妻子在农村,我在外地任教,在冬天到来时,因没布票,没法再做棉被,两个都各盖一床被子,上面盖点棉衣,勉强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天。

    没布票难,吃粮食更难。那个年代,我们吃国库粮的每人每月只供应27斤成品粮。面粉3斤,玉米面8斤,其余全是地瓜面。那时,我弟弟在山东工学院上预科班,在学校天天吃不饱,他回家常说:“饿了只能喝开水,吃咸菜。”他因营养不良,得了水肿病,小腿肿得和大腿一样粗,走路时,一点力气也没有。父亲对我说:“你平时节省点口粮,换点粮票,给你弟弟送去。”我每月供应27斤口粮,一个月只能节约3斤2斤的给他送去。

    1960年春节,我平时节省了5斤面粉带回家过节,那时我全家5口人,那年为过春节,生产队只分给我家3斤小麦。过节包水饺不能全用面粉,得兑上地瓜面。用煮熟的水饺上供祭祖时,母亲满口念念有词:“家亲们,别怪晚辈们没良心,不给做碗纯白面的水饺吃,在这个年月里,我们实在没有啊!”在那个年代人们不管是糠还是菜,能填饱肚子,也就满足了。

    在那个年代,人们穿衣难,吃饭难,吃油更难。那时我们吃国库粮的,每月还能供应半斤食油,农民们滴油买不到。那时,我们家乡的乡亲们都吃煎饼,多是地瓜面做的。要摊煎饼得用油擦摊煎饼的鏊子,如不用油擦鏊子,摊的煎饼就揭不起来。我几个月往家带半斤油去,家里也舍不得做菜吃,只是倒在油罐里,用来摊煎饼擦鏊子。邻居家摊煎饼时,没油擦鏊子,到我家找点油,他们看我家的油也不多,再在油罐上刮点油泥。那时,各家各户中午做顿蔬菜吃,没油炒菜,有的砸几个核桃,把核桃仁掰碎,放进热锅里,有的扒几个蓖麻籽仁,炒炒,当油吃。

    如今,凭票证供应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布、面粉、食用油一切物资都敞开供应。要买布,从普通布料到绫罗绸缎,应有尽有。要吃什么,就做什么,面粉、大米,五谷杂粮,样样俱全。好日子过得比蜜甜,过上好日子,可别忘记那个一切凭票证供应的年代!

 

王琳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