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人文齐鲁

乡村婚宴的变迁

2010-11-16 11:33: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口张功基

    我的老家蓬莱一带将男婚女嫁称作“红事”或“喜事”,而办喜事,“喜主”就要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因之乡间自古便有“喝喜酒”、“吃喜面”、“吃好饭”等喜庆说法。婚宴酒菜规格高低,代表了喜主的脸面,因此朴实厚道的农家谁也不敢怠慢,即使平时日子再节俭,但到了婚宴之日大多出手大方,唯恐街坊邻右背后说三道四。

    从前以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乡村婚宴都设在自己家里筹办,办起来复杂而忙乱,民谣“十事九不周”大约源于此,而“媳妇上了炕,公婆扒层皮”这句乡间俚语,则是婚宴“花钱、操心和上火”的形象写照。现在,让我们走进传统的乡村婚宴,领略其间繁杂而喧闹的场面———

    婚宴前,喜主将烟酒糖茶、鸡鸭鱼肉、蔬菜佐料等悉数备齐,并在院子里搭棚砌锅垒灶。婚宴头天下午,雇来的“大师傅”开始改刀,即该煮的煮,该蒸的蒸,该炸的炸,提前把各种凉拌热炒做好准备,乡间将此称为“落桌”。请来的“帮忙人”少则七八个,多则十几个,由“大总管”统筹安排后各司其职,差事分别是“借、刷、择、烧、摆、端、撤、还”,即借桌凳餐具、洗刷餐具、择菜颠蒜、烧火烫水、摆桌、上菜上饭、撤席和归还所借物品等。

    婚宴当日从早晨到晌午开席时分,是大师傅和帮忙人最忙碌的时候,锅前案后人人手中都有活儿,个个恨不能手脚并用,更加上锅碗瓢盆一齐响,整个场面炽热而喧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那时乡村婚宴均分散设在左邻右舍家里,东邻三桌,西舍两桌,如果宴请的客人多,往往一条街道甚至几条街道的人家都要摆桌,因此帮忙人送酒递烟、端菜上饭常常要东奔西跑,一场喜宴下来,个个累得腰酸腿疼。有些村庄婚宴还讲究吃“两道饭”,即晌午第一道饭吃面条,因为不上酒菜,俗称吃“光腚面”,下午3点多钟婚宴才正式开始,不到天黑不散席,不醉几人不散场,觥筹交错热闹非凡,但这一天喜主的全家和帮忙人,却要“磨破嘴皮累断腿”!

    改革开放之初,乡村有人开始做婚宴杯盘碗盏的租赁生意,很快受到农家百姓的欢迎,因为这使婚宴减少了借和还的麻烦。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有些人家将婚宴设在了饭店,这无疑是一个信号,一家家饭店相继建起了宽敞的宴会厅。新世纪以来,农家都想把儿女的婚事办得气派而热闹,于是,乡村婚宴在历尽数百年风雨沧桑后,终于从农家小院搬进了阔绰的饭店酒楼———这是乡村婚宴的历史性转折,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迁。

王琳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