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人文齐鲁

德州高跷

2010-11-25 09:11: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醉老道与老座子的表演放荡风趣,醉老道一边做喝酒动作一边走“拌蒜”(醉酒后的乱步),寻机挑逗老座子,老座子则左右躲闪让醉老道丑态百出,令人捧腹。德州高跷在活跃当地人民的节庆气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源远流长,约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在京杭大运河漕运过程中,由德州籍船工利用运粮进京冬季封河无法行船的空闲时间,向京郊通州坝(今北京通县一带)的艺人学习而得。

  □纪慎言

  德州地处鲁北,冬春两季天寒地冻、农事清闲;城里商家在春节到元宵节期间也都闭门歇业,无所事事。于是,在这春冬两闲的空当里,人们便以庆新春闹元宵为由组织民间艺人和爱好者排练、表演高跷舞蹈,自娱自乐。平日里灰头土脸、见人矮三分的农民和穷苦小市民们便踩在高高的高跷腿子上,体验着那种居高临下受人注目的美好感觉。

  德州高跷的表演队伍包括:领伞(指挥,2-3人轮换)、乐队(3鼓6锣)、演员(8对16人)。演员阵容庞大、角色齐全(戏剧的生、旦、净、丑均有)而且有名有姓有根有源,表演各有情节各有绝活,这是德州高跷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几百年来长演不衰的根本所在。高跷的表演者都是男人,但从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却是10男6女。在8对角色中,打头的是头陀和英哥,头陀为戏剧中的武松打扮,英哥为戏剧中哪吒装束,二人都双手各执一条约长50厘米的硬质木棒;接下来的一对是醉老道和老座子(女),醉老道似戏剧中诸葛亮穿八卦衣的装束,手执拂尘,老座子则是戏剧中青衣的打扮,手执一把长翎羽毛扇;第3对是樵夫与白蛇,樵夫为戏剧中黄天霸扮相,白蛇为戏剧《白蛇传》中白蛇打扮;第4对是傻公子和青蛇;第5对为渔翁、渔婆,渔翁为《打渔杀家》中萧恩打扮;第6对是傻小子和妈妈娘;第7对是刘二姐和刘二混;最后一对是瞎子和瘸子。

  关于德州高跷的登场人物有几种说法:一说是来自民间,以渔、樵、耕、读拼凑,伴以插科打诨,自然天成;一说是由戏剧故事如《武松打店》、《刘海砍樵》、《打渔杀家》、《白蛇传》等拼凑而成;还有说是当年梁山好汉久攻祝家庄(亦说登州城)不下,后以踩高跷为掩护智取城池的故事演变而来。不过,从德州高跷的前5对人物来看,以上三种说法似乎都沾边;但从后3对人物来看则明显地有了许多现代意味。这也说明,德州高跷在历史的演变中也在“与时俱进”。

  德州高跷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是在大街上边行进边表演,除踩着“慢三点”的节奏列队行走以外,还按领伞人的指挥进行几种队形变换(如“单串花”“双串花”“别篱笆”等),有时头陀与英哥也舞动手中木棒打几路简单的棒花;二是撂场表演,找一个合适的场地按程序进行高跷舞蹈的整套表演。德州高跷的整套表演程序包括:开场(俗称打场子)、过对(一对对地进行表演)、唱词(唱已基本失传,现多改为说话,即每到一地,根据单位、人员情况说些祝福吉祥的拜年话)、收场(和开场时的表演差不多,但最后要排“象”,也叫“骑马骆驼象”)。德州高跷最具特色最精彩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第一对人物头陀和英哥的打棒。相传旧时打棒分上下左右前后三六一十八路一百单八棒,变化无穷、精妙绝伦。前些年德城区柴市街高跷队的领伞人高跷老艺人张书田尚能打出十几路棒花。那四面飞舞、八方开花、节奏鲜明、错落有致、乒乓脆响、出神入化的打棒是任何其他地方的高跷都没有的独特绝活。头陀与英哥每场一般要打三四路棒花,他们在双手舞棒的同时做着“倒蹲”、“探海”、“背剑”等腿腰身部的高难动作,紧扣鼓点,惊险绝妙,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醉老道与老座子的表演放荡风趣,醉老道一边做喝酒动作一边走“拌蒜”(醉酒后的乱步),寻机挑逗老座子,老座子则左右躲闪让醉老道丑态百出,令人捧腹。其中醉老道拦截老座子时有个“定步”(双脚一跳猛地定住不动,踩高跷最难的就是不动),时间可达十秒钟,非常出彩。樵夫与白蛇出场主要是表演“扑蝶”,白蛇挑蝶,樵夫扑。傻公子与青蛇出场表演的主要情节也是扑蝶;渔翁渔婆表演的是捕鱼场面;渔翁甩袖捋髯,或“倒蹲”或“探海”或“鹞子翻身”,把撒网、摸鱼、收网、捉鱼入篓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傻小子与妈妈娘上场踩的是他们专用的“秧歌点”(叮个叮,七呛七),他们主要是插科打诨;傻小子装傻充愣,不仅跟妈妈娘穷逗,而且还与观众中的女子逗趣,轻松活泼。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各有特色。因唱词大都失传,所以此环节多被省略。过对之后演员们在领伞的指挥下再上场走两圈圆场并准备收场。收场最精彩的是看场上所有的演员排“象”(俗称“骑马骆驼象”),造型奇巧,场面壮观,为整个表演划一个圆满的句号。

  旧时的高跷会纯属群众自发自愿组织而成。高跷会的头领称会首或会头,一般有1至3人,大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族长或高跷老艺人。在多数时候,会首既是组织领导者,同时又是高跷艺术指导和教师爷。会首们有的还负责演出事务,有的负责筹粮筹款,总之都是民间活动的热心人。如今,领导已经变成了村或街道的负责人;粮款大都由集体支付,个别也由热心的商家赞助。德州高跷在活跃当地人民的节庆气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魏鹏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