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61)白驹过隙驿站不在 馆驿街难寻旧时模样

2015-05-24 20:35:00来源:大众网作者:宋立鹏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名士灿若繁星,现代名士更是数不胜数。议古论今,很多济南文化业界精英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备受瞩目。大众网济南站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即日起将推出系列报道:济南名士,寻找济南在各行各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现代名士。正是通过他们记录济南,才让人们爱上济南。

  

  馆驿街原名叫“官驿街”,从明朝开始,历届官府在街上设立驿站。

  

  如今的馆驿街亿是成片的高楼和宽敞的街道

  

  走在馆驿街上,已经找不到当年济南最大驿站的感觉

  

  如今的馆驿街上鲜见古建筑,道路上也是车水马龙。

   

  馆驿街给济南人的另一个印象应该就是“黑白铁”加工作坊

  

  位于馆驿街南侧的济南第一高楼 

  文/片 大众网记者 宋立鹏

  一提起馆驿街,很多人耳畔仿佛就能真切的听到飞奔的快马在石板上踏出“嗒、嗒、嗒……”的声音和“叮叮当当”的黑白铁加工的声音。但随着城市的变迁,曾经的驿道上再也见不到飞奔的快马,就连曾经熟悉的叮叮当当的声音也随着棚户区的拆迁改造而消失。 

  北走燕冀东通齐鲁,出济南西门须走馆驿街

  馆驿街,位于济南纬一路以东,顺河西街以西,是一条长754米的街道,在旧时济南西圩子墙西侧的永镇门外。虽然是一条古街,但如今街上却鲜见古建筑,走在馆驿街上,已经找不到当年济南最大驿站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高楼和宽敞的街道。

  据《续修历城县志》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馆驿街原名叫“官驿街”,从明朝开始,历届官府在街上设立驿站,主要负责传递公文或接送往来官员在此小住、换马。明清时馆驿街上有了济南最大的驿站,后来逐渐又有了马车店、客栈以及旅馆,街名也便逐渐成了“馆驿街”。

  在济南开商埠以前,从旧城西门出入西圩城都要穿行馆驿街。济南府的人,西赴中原地带,北过黄河进京赶考,迎送京城来的高官等等,都要途经馆驿街。但随着清末铁路开通,商埠在建、省邮政局的成立,旧的馆驿站被废置。

  叮叮当当生意红火,曾是黑白铁加工销售一条街 

  馆驿街给济南人的印象除了古时最大的驿站外,应该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意红火的“黑白铁”加工作坊。虽然没有太知名的字号,铺子也比不上附近的剪子巷和普利门的那样招眼,但这里的店铺相对集中,经常是加工好的各式黑白铁器具,从屋内一直摆到路边,景象十分壮观,很是吸引人的眼球。

  市民费阿姨是馆驿街上的老住户,虽然当时满街叮叮当当的声音让她的生活无法安宁,但现在她有时还会还念当时的喧闹声。费阿姨说,其实,馆驿街上的黑白铁加工出现得比较晚,与当时在路北的济南拔丝厂有很大的关系。那个时代,馆驿街上的商户多经营拔丝、编织产品。后来,随着济南拔丝厂搬至馆驿街上,才逐渐出现了黑白铁加工业户。

  今年83岁的刘奶奶,上世纪30年代就跟着父母从东北来到馆驿街。老人说,馆驿街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济南很出名的土产一条街,那时候街的两边摆上了三层铺子,熙熙攘攘的满街尽是人。那个时候,这馆驿街上没有黑白铁加工,主要是卖如,水桶、舀子、火纸、绳头、锁头等土产杂品。

  简易楼小作坊渐成棚户区,高楼平地起旧街换新颜

  路面变化也见证了这条老街道的变化,据刘奶奶回忆,以前馆驿街上没有汽车,来来往往的除了行人外,就是一些人力黄包车。馆驿街上铺的是厚厚的石板,每块石板长1米多,宽四五十厘米。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天桥维修的时候,街上的石板都被挖走,全部修了天桥,馆驿街的路面也由石板路变为了沥青路。

  随着济南的发展,馆驿街周围慢慢地成了济南的棚户区,很多居民都住在简易楼里,低矮平房里的加工作坊也让环境变的破烂不堪。2007年9月,馆驿街南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让这条老街道焕发了新的青春。

  2009年10月,馆驿街南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正式竣工,8幢高楼拔地而起,全新的社区环境也让馆驿街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熟悉的叮叮当当的声音,也随着拆迁慢慢地消失不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宋立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