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93)制锦市原名棘针市,曾是济南“菜篮子”

2015-12-31 11:28:00来源:大众网作者:宋立鹏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1902年济南街巷全图中的制锦市街区

  

  原泺源造纸厂厂房

  

  建于1934年的成记面粉厂制粉楼

  

  如今的制锦市已是楼房临立,成为远近有名的居民小区。

  

  制锦市街区内的周公祠街

  

  五龙潭公园

  /片 大众网记者 宋立鹏

  在济南璀璨的历史中,制锦市街区是别具特色的一页,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兴盛于明代,曾被誉为济南民族工业的摇篮,亦有许多历史名人生活于此。如今的制锦市已是楼房临立,但高楼间偶存青砖门楼。近日,大众网记者来到制锦市内,探寻这一片老街区的百年沧桑。   

  兴盛始于明代,北部曾是菜畦藕池   

  1230日,大众网记者来到制锦市街区。作为天桥区最东侧的街道办事处,制锦市地处黄金地段,这里楼房临立,已成为远近知名的居民小区。制锦市街、朝阳街、花店街、铜元局后街……一条条狭窄弯曲的街巷穿插在制锦市街区内。

  制锦市的兴盛始于明代。据载,明洪武九年(1376),迎仙桥设馆驿总站。此处因经常接送来往官员,故又称接官厅。馆驿总站设立后,地处北走燕冀、东通齐鲁、进出济南咽喉要道的制锦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凸显。自此,自西门至迎仙桥道路周边,不断修建起店铺和寺庙,明崇祯年间已形成街巷。

  明代,泺水、西圩壕、北护城河围绕的制锦市街区,北部地势低洼,多为菜畦藕池,在此处居住的多为种菜种藕、采摘莲子荷叶的菜农,种植的蔬菜主要供应城内官府和百姓。现在的花店街,就是当时进行蔬菜交易的市场。   

  制锦取自“棘针”,30条街巷云集   

  今年70岁的刘忠帮一直生活在制锦市街,他告诉记者,以前在此种菜种藕的菜农为防止偷盗和破坏,在地堰田上插满棘针。因为棘针的需求量很大,南部山区的山民便肩挑棘针到藕池菜园边上叫卖,后来逐渐形成了棘针市。随着经营棘针的业户店铺日渐增多,人们便以棘针市为街名相称。

  刘忠帮介绍,民国十年(1921)前后,居住在制锦市街的名士杨名漪,因街名文辞不雅,便取“棘针”谐音“制锦”(济南方言读“棘针”为“zhi jin”),将街名改为制锦市,并刻石立于街的南头,制锦市的名字就沿用至今。

  制锦市的繁华对街区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里曾有三十多条街巷。在众多街巷中,制锦市街作为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颇为有名。制锦市街又叫做制锦市前街,南连朝阳街,北接铜元局后街,早年的制锦市街长约260米,宽4米。   

  开埠后更加风光,实业家纷至沓来  

  1904年,济南开埠通商后,制锦市以其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本地和外地实业家来此投资办厂。以制锦市街为中轴线,周边的街巷逐渐成为了制药、染织、面粉、电力等行业的聚集地。山东铜元局、济南电灯公司、宏济堂阿胶厂、泺源造纸厂、成记面粉厂、东元盛铁工厂和众多的染厂、织布厂相继建立。

  “以前去面粉厂送麦子、拉面粉的大卡车,从早到晚熙熙攘攘,可热闹了。”刘忠帮说,当时的制锦市十分繁华。到制锦市投资创业的外地商贾都在制锦市街附近购地置宅,而大部分来此务工的外来劳动力也会在此安家落户。

  日渐增长的住户带动了制锦市街餐饮、副食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当地老人回忆,早年在制锦市接口路西有许多早点摊,几张方桌、几条长凳,一大清早就能听见摊贩的叫卖声:“烧饼油条鲜豆浆!”

  时过境迁,如今的制锦市及周边街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制锦市街区也已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宋立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