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114)张曜治水青史留名 后人收到“万民伞”

2016-05-27 14:24:00来源:大众网作者:张娜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南丰祠

  

  南丰祠

  

  张曜(图片来自网络)

  

  张曜的第五代孙、杭州知名音乐人张博

  文/片  大众网记者 张娜

  1886年,张曜调任山东任巡抚。在其任职期间,山东各地正遭受着严重的水旱灾害,民不聊生。身为该地的最高长官,他一面积极组织救灾,一面捐出自己的俸禄,并带动其他官员捐俸助赈,救活了不少灾民,百姓称其为黄河“大王”,并在大明湖北岸修建张公祠以纪念。

  2016年,张曜第五代孙张博从杭州来济南,为济南的文化圈人士上了一堂生动的音乐课。曾获得2014亚洲维多利亚杯双金奖的张博是杭州知名的音乐人,谈起高祖张曜,他很是骄傲。就在前段时间,远在杭州的张博还收到了济南市民送来的“万民伞”。

  张公祠并入曾公祠 张公柳曾遍布泺口

  今年2月,张博作为杭州知名音乐人,被济南文化圈邀请来讲课。讲课间隙,他游览大明湖南丰祠,因为这里曾经有他高祖——山东巡抚张曜的足迹。

  南丰祠位于大明湖北岸,又称曾公祠,是为纪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曾巩所修建。往昔的曾公祠在上个世纪50年代坍塌,在其重修过程中,合并了附近的晏公台和张(曜)公祠,并将张公祠的原建筑改为曾公祠的祠堂,整个院落也随之改称为南丰祠。

  根据史载,张曜是晚清时期赫赫有名的能臣干吏。光绪十二年(1886),张曜调升为山东巡抚,并最终卒于任所。张曜在任职山东巡抚期间,逢山东各地遭受严重水旱灾害。为此,他一面积极组织救灾,一面拿出自己的俸金,并动员其他官员也捐俸助赈,黄河决口他都亲临现场,指挥抢修堤防,深受民众爱戴。

  张曜还积极施行植树造林,在黄河大坝和泺口到济南老城的道路两旁,遍植柳树,形成了柳树风景带,因而,这些柳树被人们称之为“张公柳”。张曜死后,济南民众感念其恩德,尊他为黄河“大王”,并在大明湖畔为他修建了祠堂。

  张曜后人定居杭州 至今仍收到济南“万民伞”

  作为张曜的第五代孙,张博谈起自己的高祖依然骄傲。如今,张曜后人多定居杭州,前段时间张博还收到了济南市民送来的“万民伞”,以此感谢张曜当年治水之德。

  民间关于张曜的故事相当有传奇色彩。

  张曜祖籍绍兴上虞,生于1832年,他从小父母双亡、无人管教,但是他天生就有一副好体魄、力大如牛,人称“阿牛”。阿牛自幼家贫,到了二十岁头上仍然目不识丁。然而他生性好打抱不平,为此惹出了一条人命,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逃到河南,投奔远房表舅蒯贺荪。 

  起初,蒯贺荪对这位穷亲戚十分厌恶,后因张曜在一场农民起义中的英勇表现遂对他改变了看法,张曜也因此得钦差大臣的赏识,平步青云。但是不识字给他带来了诸多不便,在被监察御史刘楠弹劾由文改武的情况下,张曜痛下决心拜夫人为师,终成学问。

  1886年,张曜调任山东任巡抚。次年夏,黄河发大水,河北、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均受水灾,在张曜的主持下,其手下一名得力干将盛宣怀向各省发电动员绅商捐款赈灾。二人在多次赈灾中对山东的水利摸索出了规律,遂有后来的合作治理小清河之举。

  除治水赈灾外,张曜在任期间的另一大贡献就是设立拯济局,抢救遇险船只。1887年山东荣城县村民乘危捞抢失事轮船事件发生后,张曜重申保护遇险船只章程六条,并设立了轮船拯济局。他自掏腰包广置舢筏,并派能冒险之人,购募善泅夫役组成突救队。而当时,拯济局在保护遇险船只和人民生命财产方面起了不小作用。

  1891年7月,张曜正在黄河上监工,忽然背疾复发,被人护送回济南后不久便不治身亡。

  张曜战功累累,曾与左宗堂是莫逆之交

  大学士左宗棠对张曜十分赏识,两人一直是莫逆之交。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内忧外患,新疆的库车、伊犁等地相继爆发了反清叛乱事件,天山南北先后建了五个封建割据政权。清政府在左宗棠的坚持下,终于采纳了收复新疆的意见。

  据《清史稿》记载,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赴泾州,命张曜从古城西进为后路,军次兰扇,迅速破敌于察漠绰尔,又败之红柳树。张曜一腔热血,身先士卒,策应前敌,及时善后,成为左宗棠的一位得力大将,在收复新疆、巩固并建设西北边陲的阶段,立下了功勋。左宗棠委任他统带豫军,称嵩武军为“速进之师”。

  同治十年(1871年),白彦虎在英国和沙俄撑腰下占据肃州,左宗棠命徐占彪部出击,可是久攻不下,左帅下令张曜率嵩武军增援,一举击败白彦虎,白出奔嘉裕关,据有乌鲁木齐,哈密城周边叛军投奔白彦虎。张曜带兵出关,一反往常速战速决的习惯,决定步步为营,徐图进取。当时关外缺乏水草,方圆2000里荒无人烟,粮草装备运输困难重重。于是张曜议立屯田,兴修水利,垦荒二万余亩,每年收获粮食三四万石,军队解除了后顾之忧。有了粮草,左宗棠于光绪二年(1876年)抵达肃州,建立了大本营,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接下来,清军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

    光绪二年3月,攻克乌鲁木齐,9月攻克玛纳斯南城,次年3月攻下达坂,收复了吐鲁番。阿古柏走投无路,服毒自杀;白彦虎一败再败,最后逃出新疆流窜到喀什噶尔。

  光绪四年(1878年),沙俄提出了通商、划分国界和索要赔款三项要挟,清廷大员崇厚屈辱地与沙俄签下了条约,朝野为之震惊。左宗棠誓死反对,他的慷慨陈词,大长了朝廷的志气,光绪下令逮捕崇厚,命曾纪泽出使俄国,更改前约。左氏亲自出兵哈密,策划收复伊犁。他命令张曜的嵩武军作为中路,沿特克斯河主攻;金顺和刘锦棠分东西两路协同作战。光绪七年(1881年),随着战场上的步步成功,沙俄军队慑于清军的威武,沙皇也担心事态发展会引发严重后果,不得不作出让步,正式签署了《中俄归还伊犁条约》,中国收复了伊犁绝大部分的领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