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在路上:梁山“老织坊”搭上电商顺风车 机杼声声奏出致富乐章

2016-09-27 08:54:00来源:大众网济宁频道作者:朱仙娉

  编者按:2015年10月,济宁市精准扶贫攻坚动员会议召开,打响了精准扶贫攻坚战。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已全面展开,全市7.3万名驻村联户干部深入扶贫阵地,45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整合资源、协同作战、科学实策、构建了多元化脱贫路径。此外,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扶贫形式正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朝着2017年在山东全省率先完成精准脱贫任务的目标迈进。攻坚扶贫,我们在路上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扶贫成效,讲述扶贫故事。

  大众网济宁9月27日讯记者 朱仙娉)一次走访时,梁山县郭楼村第一书记杨恒与村民聊天得知村里还保留了织粗布的老传统,于是便开始着手发展手工纺织项目。“农村扶贫除了养殖就是种植,但在郭楼村这些方式似乎都不适合。”杨恒发现,村里留守的妇女大部分都还会织布,市场上真正的手工老粗布已经很少见到,村民家里的手工织布机就派上了用场。

  2015年10月, “老织坊”创立。这个村里传统的手工业项目对于村民来说都不陌生,它既能带动贫困户脱贫,又可以解决村里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还可以让村民把传统的纯手工工艺老粗布重新发展起来,一举多得。

  粗布难寻,30台织布机开创扶贫新路子

     

  贫困户李春香在“老织坊”织布打工,十年生活渐渐有了转机和希望

  在梁山县寿张集镇郭楼村,记者实地探访了繁忙的“老织坊”。走进织布车间,记者看到30余台织布机正在留守妇女们的手下有节奏地运作,这个利用省级扶贫资金30万元建设的郭楼老织坊项目,不仅解决村内留守妇女40多人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为贫困户12人带来了稳定收入。

  郭楼村村主任郭新占告诉记者,“老织坊”建成后,村委会组织优先从村内贫困户中选取织布能手在村委会建设的厂房中进行生产,并对无织布技能的贫困户优先录用到工厂做保洁等日常用工。针对少数行动不便或者年老的贫困户织布能手,村委会将统一采购的原材料分发她们家中进行加工生产,加工完成后需保质保量的将产品交付公司,由公司统一向他们支付加工费。

  “现在市场上真正的手工老粗布几乎很难找到,而这正是我们最大的卖点,就目前的贫困户来说,每人每天平均织布5-7米,每米7元,基本可以保证每人每月至少100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至少会有1万多元的收入。”郭新占说。

  老工艺新模式,淘宝带着粗布“飞”

   

  

  老织坊”的粗布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远销

  “老粗布加工工艺虽然老,但销售模式却很新,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开展电子商务来推广纯手工老粗布文化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好。”说起“老织坊”粗布的市场销售,杨恒开心地告诉记者,目前所产的粗布作为旅游商品或者礼品等已远销济南、北京、西安、新加坡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赫然张贴着“电商服务室”的字样的屋子是“老织坊”的第一间办公室的,而“老织坊”的粗布花布都是从这里远销外地的。

  今年32岁的郭小燕是村里的贫困户,参加过电商培训的她很快就熟悉了淘宝销售的流程。杨恒告诉记者,郭小燕工资构成为基本工资加件数绩效,她每月都能固定得到至少1500元的收入。

  家传老手艺助脱贫,“老织坊”织出五彩未来

  在“老织坊”的织布车间里,伴随着有节奏的声声机杼,老式织布机在村民手中织出五颜六色的老粗布。

  坐在角落里的徐春香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丈夫在几年前因病去世了。“当时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全家的生活都成了问题。”谈起家中的困难之徐春香有些难过,她告诉记者,小儿子今年刚上七年级,当初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欠下不少钱,丈夫去世后,一家三口要靠亲戚好友的帮助才能生活。

  2015年10月14日,梁山老织坊手工纺织有限公司成立,郭楼“老织坊”开工,徐春香是第一批来到这里织布打工的村民。从小就会织布的她有着一手家传好手艺,勤勤恳恳工作的她每月稳定收益在1000元左右,加之自家土地被优先流转,一年的收入也稳定了下来。

  目前,在老织坊做工的贫困户共有12人,每月稳定收益在1000元左右。杨恒根据开业至今的产量与销量进行了估算,预计全年产量约有1000套,年销售额将达30万元,利润可达6万元。

  “在2016年的7月份,利用老织坊产生的利润已经对6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了分红,每户500元,对贫困户实实在在的效益已经产生。”对于“老织坊”的发展规划,杨恒告诉记者,村里力争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把“郭楼老织坊”纯手工老粗布文化项目做强做大, 五年内打造网络销售示范村,并带动周边村庄走上致富的快车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司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