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大众人物
站内搜索:
黄遵宪:一生都献给这个"天下第一"
2006-05-22 10:38:42 作者: 大众网—大众日报


  眼前忽明忽暗,蒙太奇般的画面剪影中,山东省最本土、最古老的剧种柳子戏艺术兴衰史上的一幕幕,或清晰或迷惑地呈现在眼前。而不管光辉灿烂还是阴晦昏惑,总有一个飒爽英姿赫然矗立,他就是一生都与柳子戏捆绑在一起、见证了半个多世纪山东柳子戏兴衰的黄遵宪老人。

  临近5月的一个上午,我们走进了位列“天下第一团”之一的山东省柳子剧团,走近柳子名家黄遵宪,透过这位七旬老人娓娓道来的讲述,我们也走进了古老的柳子戏。
  高兴:终于成立了“天下第一团”
  黄遵宪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十分随和爱笑的老人,采访中时不时爆发出的大笑让整个采访充满了轻松和快乐。而据黄老透露,这段时间最让他快乐的是,柳子戏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子戏走到今天不容易啊,尽管再也看不到当初我学戏时的盛况了,但能够申遗成功我仍旧开心激动得不得了。”黄遵宪老人感慨地说。据老人讲,在他小的时候,他所在的村子就是柳子戏最活跃的地方之一,整个村里,吹拉弹唱,会什么的都有,正是那种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得他对柳子戏产生了最初的兴趣。
  “我年纪不大就去学戏了,那时候我爷爷就会唱,但是当时自己对于他们唱的是什么一点概念都没有,就是觉得好听有意思。”说起自己当初开始学戏的场景,黄老的脸上是满满的童真,“到了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日本投降了,也没有动荡了,晚上没事,就走上三五里去学学戏,而且当时学得还挺好,老师很喜欢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几个学了几年柳子戏的朋友就想,现在环境这么好,如果能够合法地外出演出就好了。”于是黄遵宪就连同郑兰亭、李永秀、王玉鸿、侯敬福等多位艺人,来到县文化馆申请成立了郓城县工农剧社,而这个工农剧社也就成了后来位居“天下第一团”之列的山东省柳子剧团。
  郓城县工农剧社成立后,周遭地区演唱柳子戏的就有了一个“据点”,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多,工农剧社的力量不断壮大,演员阵容也变得十分强大,没几年就突破了“四生”、“四旦”、“四花脸”的局限,不久又被列为了重点辅导的剧团之一。“当时剧社在一些老师傅的指导下,绝大部分传统剧目都能上演,演出水平更是大大提高。经过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黄桑店》、《三盗芭蕉扇》等剧参加了1954年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结果柳子戏一经演出,便引起了戏曲界知名人士的关注。”时隔这么多年,黄遵宪老人提起当时“创业”时的成就还是禁不住一种骄傲情绪涌上心头。
  那次汇演之后,他们又被省里推荐去了上海参加华中戏曲汇演,而在那次汇演上,柳子戏竟拿了一个华东区大奖,“这在柳子戏的历史上是没有的啊!当时把我们都乐坏了,从上海回来后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柳子戏得奖了,不得了啊!”提起往事,昔日的光环和喜悦至今还荡漾在黄遵宪老人的脸上。
  自豪:柳子戏历史堪与昆曲媲美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上了年纪的人都像是一本活字典,而黄老这本“字典”可以说是一本柳子戏大全,因为其中镌刻的典故都和柳子戏有关。“其实柳子戏可不是组团那个时候才出名的,作为古老戏曲的一枝,其历史悠久都能和最古老的戏曲昆曲相媲美了。”黄遵宪老人带我们翻开了“字典”的第一页,“在清代乾隆年间,京城是没有大戏的,而那个时候流行京城的‘东柳、西梆、南昆、北弋’四大剧种中,‘东柳’指的就是当时流行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弦索声腔,而里面就包含着柳子戏,由于柳子戏在当时影响最大,于是就把弦索声腔以‘东柳’代指”。
  而京剧兴起之后,这四大剧种也逐渐销声匿迹了,闯荡京城曾经一度辉煌的柳子戏却是在几百年后的1960年左右才迎来了它的第二个辉煌时期,而黄遵宪正是这个辉煌时期的见证人:“我们郓城县工农剧社红火起来后,柳子戏才被当作重点戏曲看待。1958年,文化厅把柳子剧团调到省里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从那以后,我们开始翻箱倒柜地整理老曲目,演老节目。那时有一出老戏叫《三上本》很受欢迎,省里就派了一些专家帮着整理排演这个剧,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孙安动本》。”《孙安动本》在当时一唱就火了,而在省里几次汇演受到肯定后,他们也被组成“山东省柳子剧团、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派往北京进行汇报演出。在北京期间,柳子剧团曾三进国务院,表演给许多国家领导人看,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梅兰芳、阿甲、马少波等艺术界的专家还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对剧团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们回来后就去了其他地方演出,在1961年上半年,走了大半个中国,走到哪里欢迎到哪里。一般是到一个地方演三场,有时还要加演,那个时候太火了。”说到柳子剧团从北京回来后的情景,黄遵宪老人难掩激动。
  无奈:古老剧种在逐渐沉寂
  在黄遵宪老人看来,有两件事情对柳子戏的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是三进国务院,另一件事就是“文革”。如果说第一件事情推动了柳子戏的发展,那么第二件事情则是给予了柳子戏致命的一击。1966年“文革”开始后,《孙安动本》也被定为了“大毒草”。而那个时候,文艺界的人更是抬不起头来,全国的院团都萧条了,只能排样板戏。“我们剧团也排了好几个样板戏,《杜鹃山》、《沙家浜》等,天天就是那一套,根本谈不上什么柳子戏的艺术了,就这样柳子戏有了很多年的空白期。”
  而到了文革中后期,对柳子剧团更大的打击来了,1970年,剧团被限期迁出济南下放到了菏泽,虽然在1974年又返回了济南,但是这样一上一下人心浮动,先后有20多个演员离开,并且其中不乏剧团的业务骨干,剧团因此也就元气大伤。谈到这里,黄遵宪老人至今还很痛心,“其实当时真有一批很不错的演员,但是因为下放就挫伤了一部分演员的积极性,走的走,转行的转行,从菏泽回来以后,大家却再也找不到过去的热情了,此后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当然剧团渐趋落寞也是有着别的原因的,但‘文革’却是其转折点。”
  “文革”以后,《孙安动本》得到了平反,剧团也恢复了古装戏的演出,算是迎来了第二个高潮。黄遵宪老人很认真地说:“一个剧团的根本和招牌就是它的剧目,但是光有旧剧目大家迟早也会看腻的。在‘文革’之后,我们剧团便开始尝试着创作一些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像现代戏《王昭君》、《桃花扇》等,到地方上去演出观众也挺欢迎的,毕竟原来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家对柳子剧团的印象还是当年三进国务院的那个剧团。但是要想再回到上世纪50年代时期的繁荣已经不可能了。”
  欣慰:“柳子”开始返青了
  有着400余年发展历史的柳子戏从曾经的红极一时,到后来的起起伏伏,发展到今天,山东省柳子剧团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团”,因为除了它之外,再也没有别家柳子剧团存活。
  “从1985年到1990年,新剧目也没出多少,演员也在一批批地流失,直到1992年的‘天下第一团汇演’,才稍稍有所转机。2000年之后,我们团里相继排了几出新戏,像《风雨帝王家》等,社会反响还不错。这不,刚刚我们又获知了柳子戏已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才稍稍找到一点安慰。”在谈到柳子戏近年来的一些变化时,黄遵宪老人还是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因为这些变化毕竟意味着这个曾经一度陷入生存尴尬境地的古老剧种有了继续生存下去,并再度辉煌的希望。
  对于柳子戏面临的窘状,黄遵宪老人坚定地认为,必须拼尽全力穿越低谷。“柳子戏之所以会滑坡,与缺少好剧目、好演员和好导演有关,为什么一些经典剧目历经四五十年的磨炼还能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问题就在于此。”同时,黄遵宪老人也谈到,现今戏剧不景气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人们的情趣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要想再把人们的兴趣培养出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短时期内就能解决的事情。“成立一个专门小组,把柳子戏好好地研究研究,使剧本、唱腔等贴近观众需求,这是很有必要的。”
  本报记者 秦娟 实习生 王僖 摄影 陈文进

编辑: admin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