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大众人物
站内搜索:
余秋雨:山东之旅让人激动
2006-09-08 14:31:00 作者:本报记者 魏东 逄春阶 贾瑞君 大众网 大众日报

  9月2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参加了2006垦利黄河口文化旅游节高层论坛,并被聘为东营市和垦利县政府文化顾问。聘任仪式结束后,余秋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余秋雨在垦利黄河口文化旅游节高层论坛上。摄影/魏东

  山东有可能成为华人“朝拜”的重点

  风度翩翩的余秋雨身着笔挺的西装,在垦利黄河口文化旅游节高层论坛上谈黄河、谈文化、谈旅游,兴致很高,在没有文字稿的情况下,旁征博引地站着干讲了90多分钟。这次余秋雨先生对记者的采访很配合。当听说我们是大众日报社记者时,他笑了,说:“《大众日报》历史很长啊,是山东省委的机关报,我愿意回答你们的问题。”
  谈到对山东的印象时,余秋雨先生说,孔子对中华民族来说很重要,他和老子都是为中华文明建立基础文本的人。孔子和老子的时代,是一个很惊人的时代,因为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中国、希腊、印度和古波斯文明的许多大师一齐涌现出来了!老子比佛祖释迦牟尼略早,孔子死后不久,苏格拉底又降生了。有这么多伟人居然活在同一个时代里面,而后来的人——包括今天的我们——只能去注释他们,真让人感慨自己的渺小啊!“山东作为孔子的故乡,目前在中华文化受到全世界瞩目的时候,就冲这一点,它就有可能成为全世界华人朝拜的重点,而且也是其他国家到中国进行文化旅游的一个重点。恰好山东又有好山又有好水,人又朴实敦厚,那么这个文化旅游资源就非常丰富了。我知道现在由于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全世界的中文热,世界各地也都在创办孔子学院,这个事情实际上影响很大,而且办得也非常顺利。你想想看,全世界已经创办了几十所孔子学院,我听说很快就会达到100所了,这令人鼓舞。这些孔子学院的洋学生们,他们迟早都会到山东来看看孔子的家乡,看看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啊,孔子学院学生的朋友、家人也可能会来,所以我们不用讲其他原因,就看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创办这个事实,山东就会成为文化旅游的一个新的热点。我想我们山东的民众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以孔子的后代、以主人的身份来接待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

  黄河口是我学习的课堂

  说到黄河,余秋雨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一路流淌,一直到山东才扑向大海,山东的垦利县,成为伟大母亲河的一个归结处。这具有文化上的象征意义。“我在好多地方都讲过,我们中华文化是一种大河文化,我们中华文化都有大河文明的性格,具体说来,就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大河文明的性格。大河文明就是身在水边,聚族而居,按照现代一位华人历史学家的说法,叫精耕细作,聚族而居。而这种文明一定与大海文明的性格不一样,与游牧文明的性格也不一样。长城画出了我们主体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接线,据有关专家考察,400毫米降雨量的线,基本上与长城不谋而合。降雨量少于400毫米的,当然是游牧民族的文明,不适合耕种。中华民族对海洋比较陌生,对沙漠也比较陌生,特定的地域环境造就了我们集体的文化环境。而对中华文明集体性格造就最重要的就是黄河……我们的祖先,开口就是天下,开口就是三山五岳,虽然有些空洞性,但是它气魄宏伟,绝不是琐琐碎碎、小沟小渠给我们的文化定位,小文明只能带来一种文化上的局限性,中华民族即使在封闭的时候,气魄也很宏伟。我做过一个统计,全部的古文明的发祥地加在一起也不及黄河流域的五分之一,他们的好多地方是没有文明信号的,而黄河的文明信号密集而连贯。黄河给予我们气势浩大的性格。黄河口是黄河入海的地方,是河海交汇处,是大河文明与大海文明的交界,它是我学习的课堂。”
  “人生的好多地方去了会激动,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地方让我激动,山东,你们说的一山一水一圣人,这确是个让我激动的地方。”余秋雨说。

  延续只能在喜爱中实现

  山东吕剧就诞生在黄河岸边。余秋雨先生是戏剧文化方面的专家,《东营日报》记者就请余先生为振兴吕剧支招。余秋雨说:“其实我对吕剧不是非常了解,我看过一两出戏,所以没有对这个剧种的具体的发言权,但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讲评当中,我就反复讲到,民间文化在新的时代,还要强调创新,这是第一。第二个就是要接受观众的选择,在观众的选择过程当中来完成创新。因为戏曲在过去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如果离开了创新,不顾及观众的选择的话,那么这个剧种可能就会萎缩。”余秋雨认为,传统剧种能不能引起当代人的喜爱,艺术上能不能在世界上流传,靠的是当代的观众。一切剧种的延续都只能在喜爱中实现。传统剧种,一开始,就是原生的,“原生态”艺术可喜也可悲的规律在于:当它们具有理论规范之后,其艺术生命力也就逐渐没有了。所以我们应当保持“原生态”艺术的创造形态,保持它们和大地的关系,保持它们在广袤空间自由驰骋的生命力。

  空间距离决定生命的质量

  此次山东之行,余秋雨最爱讲的话题是旅游,开口闭口是生态旅游。余秋雨明确地告诉记者,生态保护比较完整的是云南,到丽江等地去看看,能产生很多人生感悟。“有人说我是走得最远的文人,这我承认。我喜欢走来走去。我喜欢的文人也老在路上走来走去。当然,苏轼到处走有被动的成分存在,他被贬黜了。”余秋雨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局限的,时间变化其实很小,人生不过百年嘛,但空间度量是很大的,可以说,空间距离决定你生命的质量,只有对空间有了足够的了解,你才能摆脱了卑微的状态。”余秋雨认为,从人性的原则来看,休闲度假期间,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使一个案牍劳形的人,成为一个自然人。他笑着说:“我们旅游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西方人工作是为了旅游。在西方旅游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许多朋友问起我当时写《文化苦旅》的时候,为什么这本书当时引起了海内外好多读者的共鸣?我想是这样,我在书本里找,自然界里找,在人群里找,其实是在寻找我自己。我们在寻找作为中国人的文化信号,寻找我们生命的根源,我们失落生命的根源时间其实很长。我们苦苦寻找,最终慢慢地我们找到了生命的本源,而且发现生命的本源很伟大。这样也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提升了。”
  从旅游,谈到了年龄。余秋雨说,老年有什么可怕的?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而旅游的资金和资格都积累好了,到了该享受的时候了,该消费的时候了。“把自己的生命和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到了这个年龄段,走遍我心中想去的地方,印证我心中想印证的地方。”

  我不接受“学术明星”称呼

  对于有些媒体称呼余秋雨是“学术明星”,余秋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于我是不是学术明星的问题,我觉得我不是,我不知道咱们中国定义明星的标准是什么,但是我一般不接受这种称呼。虽然这种称呼很善意,作为明星来讲应该有很灿烂的光辉。我是个学者,我研究中国戏剧,研究中国的文化现象,已经很长时间了,当时在学术界已经都知道我了。而我觉得明星应该是突然很亮的。”
  我们问余秋雨先生对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最近在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引起争论的现象怎么看?余秋雨认为,像易中天先生这样通过一种新的媒介来进行文化的普及,也是蛮好的,但很遗憾他还没有认真听过。现在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了,很多朋友也觉得应该有像易先生这样的学者出来。我们问,如果余秋雨先生跟易中天先生有一比的话,比如搞个对话,会是个什么样子?余秋雨说:“文化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传达,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那么你说要所有的人都来同意他的方法和观点,那是不可能的。你如果不同意的话,最起码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再来阐述,让中国人有更多的能够接受多元文化的可能性。我觉得不要单纯地搞谁和谁比,这个不好,这个也是中国文化不太好的一个毛病。我觉得易中天先生的行为是多元文化的一个现象,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出来向我们的民众传达更丰富的文化信号。”

余秋雨到每个地方,都会受到热爱他的读者的追捧。

  ■相关链接

  众人评说余秋雨

  本报记者在余秋雨演讲和接受采访完后,随意问了几个听众,对余秋雨的印象反应不一。
  ▲余秋雨懂得的知识真多,简直是口若悬河,一点不像60岁的男人,而且他很有风度,台下的听众都穿着短衫,而他穿着黑西服。他这个南方人,也不怕热。怪不得人家是大师呢?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一中年女士
  ▲余秋雨拼凑句子的能力特别强,什么“深刻的游客”啊,“温暖的笑意”啊,爱用“伟大”啊“博大”等大词语,让人觉得不扎实,空洞无力。
  ——一位老记者
  ▲没见他之前,我很讨厌他,特别是他在“青歌赛”上的点评,他那种卖弄,那种做作,让我倒胃口,但这次亲眼看见了他,听到他在台上讲,感觉他还不是那么讨厌了,他确实思维敏捷,他对一些文明古国的了解程度让我吃惊。
  ——一位文化局的干部
  ▲余秋雨当然不是一般人物,但听完他的讲演,没有让我产生心灵上的震撼,感觉他还是在浅层次上思考,他讲的东西好多是他在书本上自己重复了多少遍的东西,思维的痕迹已经被他一遍遍的讲述磨平了。
  ——一位中年文化工作者
  ▲余秋雨先生这次到山东没有骂像余杰、古远清、萧夏林等那些跟他捣乱的“文化小人”,是没有空,还是修养提高了呢?
  ——一个青年人
  ▲余秋雨老师在演讲中说:“欧洲最富的国家第一收入未必是旅游,但最稳定的收入是旅游。这些给我们的启发是,原来被中国人看来是游山玩水的旅游,是有极大意义的……我希望中国的旅游业重新起步,当旅游业成为今后中国庞大的产业和庞大的生态文化时,我们这里不缺席。当然我们提前一步在这里举行旅游文化节就证明我们已经思考到这一步了。联合国已经公布,今后几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终点地。外国人也想到中国旅游,当然我们还有些障碍,自己的国内旅游更是庞大的队伍。我们正在逐步走向正规,这时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就会被提升起来。到时会有一批人,为了寻找生命的根源,会沿黄河旅游,沿长江旅游,一定会有这么一批深刻的旅行者,他们既学到了地理、地质方面的好多知识,又学到了人类在文化学上的本原。如果沿黄河旅游,它的非常美丽的终结点应该是这里。这里不让他们失望,这是我们带有预见性的召开黄河口文化旅游节高层论坛的一个重大意义。”这是我记录的一段话,我很赞同他的观点。我也为居住在黄河口而自豪。
  ——一名志愿者
  ▲记忆中,余老师是在文化苦旅中,登上“文化孤岛”的最早的一些人之一。然而,长期在孤岛上生活,不仅衣衫会褴褛化,精神也会崩溃化的。所以,余老师还是经常会从孤岛上下来看看,换换衣服、当当评委,出来走走,比如常到山东来,常到黄河边来……
  ——一位中学教师

编辑: 陈凤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