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大众人物
站内搜索:
李振声:山东老乡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2007-02-28 08:39:00 作者: SRC-5352

      在麦田里工作

      在论坛上演讲

      与夫人李继云合影

      指导学生做试验

  他出生在淄博,家境贫寒;他曾辍学来济南谋生;他为能解决食宿报考山东农学院;他从来不在外表上显示对女儿的爱;他深知农民种田不容易,所以从不浪费粮食;1956年,李振声从北京中科院来到陕西杨凌的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走上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研究之路,一走就是50年……


    只身求学:学农是为了“有饭吃”


  山农大部分师生回忆说,2006年李振声回母校山农大参加百年校庆,在回答“当初为什么选择农学院”时很坦诚——那时的想法就是,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何乐而不为?
  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先私塾,后学堂。他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愈发艰难。在哥哥的资助下,他读到高中二年级,便再也无力支撑。
  辍学后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想托人找个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广告,上面的“提供食宿”四个字吸引了李振声。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了,没想到考上了。本报记者 王振国 通讯员 刘观浦


    惠及乡里:乡亲们都来换种子


  当时山东农学院农学系的系主任是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沈教授关于小麦育种的课程讲得形象生动,李振声听得津津有味,深深迷恋上了小麦育种研究。
  另外,学校农场繁殖了当时山东推广的几个优良品种,他将这些优良品种引回家中,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看到乡亲们认可和赞许的目光,当时的李振声感到由衷的喜悦和兴奋。这次亲身实践使李振声认识到科学技术确实对提高粮食产量有重要作用。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产生了将来一定要争取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本报记者 王振国 通讯员 刘观浦


    贡献山东:向禹城中低产田要粮


  1985年至1987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徘徊,与1984年相比,三年累计减产965亿斤,而同期人口累计增长4895万人。1987年已经在西北工作了31年的李振声被调回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面对当时的困难,刚刚上任没多久的他提出了在黄淮海地区进行中低产田治理的建议。
  山东片的工作是以禹城试验区为重点展开的,禹城试验区包括14万亩盐碱地治理和北丘洼、沙河洼、辛店洼的治理,总称为“一片三洼”。1987年11月李振声考察禹城试验区后,认为“一片三洼”代表黄淮海平原主要低产类型,创造的经验特别宝贵。
  中国科学院在黄淮海平原围绕治理低产田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联合攻关,在短短几年内取得显著成效。本报记者 王振国 通讯员 刘观浦


    博鳌振声:推翻布朗“中国饥饿论”


  1995年,美国人莱斯特·布朗曾写了一本名叫《谁来养活中国?》的畅销书,称将世界市场上销售的粮食买光也不够满足中国的需要,中国将成为粮食“无底洞”,让世界挨饿。对此,李振声汇集我国近15年的有关数据,与莱斯特·布朗预测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这三个推论都不正确,都不符合中国实际。
  他在2005年4月博鳌论坛上驳斥了布朗的观点。第一,人口增长速度比他预计的慢了1/3,布朗预计后40年人口年平均增长1200万,而2003年我国人口实际增长只有761万;第二,人均耕地减少的速度不像布朗预计的那样严重,因为通过遥感测定我国耕地面积比原来公布的传统数字多出了36.9%;第三,我国粮食15年合计进出口基本持平,净进口量只有879.4亿斤,相当于总消费量0.6%,微不足道。“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任民)


    父女情深:他从不在外表显示爱


  “父亲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做人,他经历过很多‘运动’,告诉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在女儿李滨眼中,李振声既是一个平易简朴的父亲,也是一个慈爱严谨的父亲。“他自己非常正直。工作上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生活上非常朴素,从不挑食,绝不浪费粮食。”
  李滨是李振声的二女儿,在陕西长大,1987年才回到北京,当年29岁,一直在李振声课题组工作,一家三口也一直和李振声住在一起。“父亲对我非常关心,但他从来不在外表上显示对你的爱,可能是父亲山东人性格的缘故。”
  “父亲今年76岁了,已经从中科院副院长的职位上卸任,他不会玩牌、不会打麻将,就是看看电视,散散步,常常爱去小麦育种基地走走。”记者问到李先生的爱好时,李滨毫不犹豫地说:“毛笔字,一有时间就写。”(据新华社电)


    弟弟骄傲:哥哥是我们村的自豪


  27日,记者驱车赶往周村经济开发区南谢村李振声的弟弟李永渚的家里。
  他们一家人是中午看新闻时听到哥哥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消息的。从那一刻起,一家人一直不停地在给远在北京的李振声打电话祝贺,但电话一直处于占线状态。“高兴、骄傲,他是我们村里的自豪啊!”得知哥哥获奖,李永渚一家人一天来心情一直非常激动,家里的小院落挤满了来来往往拜访、祝贺的人,欢声笑语一天未断。
  “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学习很用功。”父亲早逝,母亲拉扯了他们兄妹四个,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李永渚老人说:“哥哥高中没毕业就考入山东农业学院农学系研究农业,他是解放后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本报记者 王恒


    人物简介


  李振声,男,汉族,1931年2月25日生,山东省淄博市人,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著名遗传学家。
  1951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遗传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91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92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兼任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编辑: 肖辉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