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调查 > 特别关注

在家打官司离我们有多远——全国首家“网上法院”样本调查

2010-11-17 15:40:47 作者:吴允波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浏览字号:

为了减少当事人的诉累,11月10日,济南市市中区法院在全国率先开通了“网上法院”,当事人在家就可以进行大部分诉讼活动。在家打官司真能实现吗?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 本报记者 吴允波  本报通讯员 梁  伟

    立案、拿传票、证据交换、开庭等等,打官司是一件既劳心又劳力的事情。为了减少当事人的诉累,11月10日,济南市市中区法院在全国率先开通了“网上法院”,当事人在家就可以进行大部分诉讼活动。在家打官司真能实现吗?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立案在家可预约

    在市中区法院立案庭,记者看到,11月14日刚刚有一起预约立案申请:辖区一家物资公司对行政机关的处罚不服,准备对行政机关提起诉讼。通过网上立案系统,该公司提交了诉状,两份证据图片。

    该院院长助理、立案庭庭长邵兴波以这个预约申请为例,给记者介绍说,只要能上网登录我们的网站就可以预约立案。像这个立案申请,我们的法官仔细审查相关材料后,可以给予当事人能否立案的准确答复。不能立案的,给当事人说明原因,省得当事人白跑一趟法院。经审核符合立案条件的,法院会详细告知需要准备的材料,当事人可打印案件申请凭条在5 天内到法院直接立案。

    记者浏览预约立案的记录看到,每天都有几起预约立案的记录。一些当事人甚至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准备相关资料后在网上预约立案。

    法律文书网上送

    赵某起诉某排水公司索要工资一案进入了诉讼程序,该给赵某送个传票了。11月15日,书记员吕娜通过“网上法院”系统,给赵某发了一个邮件,几秒钟时间,就完成了送达。记者在市中区法院看到,通过“网上送达”系统,法院工作人员将案件的相关送达材料上传至网上,当事人凭立案时被授予的账号密码登录该系统,点击查阅并签收后即视为送达。

    为了确保当事人收到网上送达的信息,法院在立案时先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并从不影响当事人实体权利的通知或告知做起。当事人习惯了网上签收法律文书后,再网上送达重要的法律文书。

    证据交换、调查、调解或告知当事人合议庭成员、转换适用程序的通知等等,都在网上进行,方便了当事人,也方便了法院。

    案件进度网上查

    11月15日,当事人陈安给办理其案件的张法官打来了催促电话:“我的案子已经立了三天,还没有给对方送达,请及时送达。”

    足不出户即可查阅自己案件的电子卷宗,动态了解和监督审理、执行的进程,当事人陈安高兴地说:“ 我们当事人觉得法院十分神秘,去趟法院也不知道该找谁。现在谁也不用找,在家就可以即时查看案件的进展情况,真是省心。”

    和当事人的感受不同,市中区法院院长解雅洁对“网上法院”有更深的体会。她说:“有了‘网上法院’,对办案法官也是个监督制约,法官拖沓办案就会随时受到当事人的投诉,审判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法院服务变快捷

    11月15日,在“网上法院”值班的邵兴波发现有人提问,一位自称李军的人咨询说:因为继承问题,法院判决叔叔支付我58000元,判决生效后,叔叔一直没有把钱给我,我该怎么办呢?

    邵兴波立即通过QQ 给予了答复:这属于执行问题。对于法院生效判决,当事人可以自动履行。也就是说,你叔叔可以直接把钱给你,也可以将钱交到法院由法院转交给你。如果逾期不履行的话,你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为了给当事人和法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市中区“网上法院”还设置了在线互动板块,该院每一名工作人员的QQ 号都在网上予以公布,市民可随时与法官进行沟通交流。该院还设置了负责在线值班的法官,进行24 小时网络值守,与社会公众或当事人进行“点对点”互动。

    一个可期待的趋势

    无需多次往返于法院,只需打开电脑,当事人就可以在自己家中通过网络进行预立案,接受法院送达,查询自己案件的卷宗,并与法官实现在线交流……通过调查记者发现,这种带有未来元素的诉讼模式,使“在家打官司”成为现实。

    “网上法院”并非全能。邵兴波认为,对于城郊或者农村网络不普及的地方,或者还不习惯网上交流的当事人,“网上法院”还无法得到应用,因此这一模式并不是普遍适用的。但是从长远来开,网络越来越普及,网上交流的快速便捷肯定会得到更多当事人的信任。

编辑:王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山东门户网站

站内搜索: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