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晚清山东乡试百人难取其一

  • 2007-06-07 10:14:49
  • 作者:文/本报记者 雍坚 片/本报记者 王晓明
  • 来源:SRC-5380
  • 新闻论坛
  • 我要评论

  编者按:今天是6月7日,济南市有近4万考生进入高考考场。你是否知道,在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全省只有一所公立高中,每年毕业生仅七八百人,其中有经济条件参加高考的仅500来人。而在100多年前的清末,乡试每3年举行一次,全省万余考生中能有幸中举者仅80多人。考试,是一种人才遴选措施,更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尺。今天,本报特推出四个版的《老济南·百年考事》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6月5日,一位行人在济南贡院墙根街骑车而过,他的旁边就是状元墙。


  2006年,山东省高考考生总数为77.7万,录取人数逾50万,录取率达到64.4%;在刚恢复高考的1977年,山东高考报名人数80万人,总录取人数1万人,录取率1:80。
  时光倒退100多年,在清朝末年的科举考试中,你知道当时的录取比例是多少吗?
  乡试3年一次,每次中举者不足百人
  “天色已近发榜日黎明,主考亲自捧榜放置于特备的黄绸采亭内,鼓乐、仪仗前导,兵丁护送,出贡院到榜棚张挂。此刻,院西大街(泉城路)、布政司街(省府前街)、榜棚街一带,已万头攒动,等待看榜。榜上有名者,顿若飘飘登仙。绝大多数是落榜者,看榜后则神色猝变。”——这是已故文史专家张昆河对清代济南府乡试发榜场景的一段描写。
  文中所提到的榜棚街就是今天省府前街南面那条小街。从明朝开始,这里便是张挂榜文的处所,故名榜棚街。明清两朝,山东的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在济南贡院举行。九月发榜公布考中举人名单,因时值桂花盛开,又称“桂榜”。
  形色匆匆的现代人恐怕很难联想到,就是在当年的榜棚街上,明代大才子李攀龙的名字在26岁时登上桂榜第二名,清代名诗人王渔洋在18岁时就名列桂榜第六名。而旧时的文人并非都如此幸运,19岁便考上秀才的蒲松龄一生到这里来看榜不下十次,直到50多岁了仍未中举。
  史料显示,清朝山东每次乡试的定取举人名额是69人,外加副榜12人,同治以后,增额2人。当时有多少人参加乡试呢?据记载,清道光五年,济南贡院有号舍9000余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号舍增至14500多个。由此推断,晚清每3年一次的乡试,每次中举者百里难挑一。
  参加乡试的秀才,要在狭窄号舍中答题
  清代科举考试由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组成。童试前称童生,过关后称生员、庠生或秀才,然后到省城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举人,可进京参加会试;会试中试者称贡士,再经殿试,而成进士。晚清,举人和进士可通过不同的程序进入仕途。因此,乡试是科考中最关键的一关。
  明清两朝的济南贡院就位于今天省府大院的东区。晚清,政府先后两次垫平大明湖向北扩建贡院号舍,今天的省图书馆老馆等地当时都纳入贡院。在这么广大的区域内,一排排、一间间密布的多是贡院号舍。每个号舍高6尺,宽3尺,深4尺,仅容一考生平坐答卷或蜷卧休眠。乡试分为三场,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各一场,考生携带笔墨、卧具、餐食进入号房后,吃饭、睡觉、答题都不能离开。
  因处在酷暑,考生在狭窄号舍中挥汗答题,十分艰苦。故有“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之说。
  清代济南唯一的文状元陈冕,未在家门口乡试
  在省府大院东侧,有一条南北向街道,明代称云路街,自清代至今,人们管它叫贡院墙根街。
  一堵长达24米的八字照壁是老街上的一景。与照壁正对的,过去是贡院的东门。或许是出于对乡试的美好期待,老济南人管这面照壁叫“状元墙”。在贡院建筑消失后的今天,状元墙成为见证山东乡试的最后物证。
  1901年,山东潍县人王寿彭在此考中举人。1903年,慈禧太后庆贺七十大寿,进京参加殿试的王寿彭因名字寓意“王者寿如彭祖”,被点为状元。清代共产生了114位文科状元,像王寿彭这样的山东籍状元仅有6人。
  遗憾的是,6人中没有一位出自济南府。清光绪九年(1883年),家住济南府鞭指巷的陈冕虽考中状元,可他却是寄籍在顺天府宛平(今属北京)参加的科举考试。如今尚存的陈冕故宅距贡院只有二三百米远,为什么他要选择寄籍科考呢?据陈冕后人陈建绳先生讲,清代各地乡试、会试的录取率相差悬殊,在顺天府参加乡试的秀才中,每二十几人就能产生一位举人,比济南容易得多。所以,寄籍科考在清末十分流行(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异地高考)。陈冕16岁中举,24岁中状元,在清代科举中堪称奇才。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科考分文武两科。武科还诞生了109位武状元,其中山东人13人。13人中,出自济南府的有2人,他们是章丘人郭士衡和历城人韩金甲。按规定,山东的武科乡试也是在济南举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
  带小抄入场,罚戴枷示众一个月
  在济南市档案馆,记者看到一份清末山东乡试试卷,这是一份长约三尺、高约一尺的答卷,首页写着历城县考生谭祜庆及三代先人的姓名。据介绍,为防止舞弊,清代乡试以上的考试,写有考生个人信息的卷首页是要密封的,阅卷前,答题内容要经誊录官重抄。
  对作弊考生本人的惩处,则更为严格。对于怀夹舞弊者,“先于场前枷号一个月,问罪发落”。枷号,即戴枷示众。即使这样,仍旧有考生铤而走险。省图书馆至今保存着一件清代科考作弊专用的“夹带”。在3米多长、0.2米多宽的黄绢上,密密麻麻写有五六万字的小字,内容都是应试论文。这件“夹带”是被官方收缴后流传下来的,还是考生作弊成功后留作纪念的,今天已不得而知。
  (本文参考《山东通史·近代卷》、《济南地名漫话》等书)

栾晓磊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