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钥匙孔”取代大“三开”

海报新闻 · 2023-01-21 13:05 · 原创报道 记者: 董昊骞 编辑: 马洪震

几个“钥匙孔”取代大“三开”,他在25厘米的“主战场”奋斗数十年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董昊骞 张一帆济南报道

  长度约25厘米的食道,上接咽部,下连胃贲门,是饮食入胃的必经通道,周围有诸多重要器官、组织,也是人体消化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按照传统的手术方式,食管癌的治疗需要开胸、开腹、开颈,属于胸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也是外科创伤最大的手术之一。

  罹患中晚期食管癌的老刘,不幸,却也幸运。不幸的是,幸福的晚年生活刚刚开始,他就被查出了癌症;幸运的是,一台微创手术,让他免于遭受开胸、开腹、开颈这“三开”的重大“劫难”,食管上那颗直径约六七厘米的肿瘤就被成功切除。

  助他完成这一切的,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食管外科主任张林及其团队。

张林手术团队为老刘进行食管癌微创手术

  通过几个“钥匙孔”完成原本“三开”才能完成的手术

  2022年11月3日上午,省立医院手术室内,身穿手术衣的张林站在无影灯下,那根长度约25厘米的食道就是他已然奋斗了几十年的“主战场”。

  得益于微创手术的开展,张林只需在患者身上通过4个左右、长度为5毫米—1厘米的“钥匙孔”,便能完成原本传统手术下开胸、开腹、开颈这“三开”才能完成的手术。

  医生先借助胸腔镜游离食管,将食管肿瘤切除,完成附近淋巴结清扫;手术团队然后借助腹腔镜游离胃,制作管状胃;最后开始颈部手术,将管状胃与颈部食管吻合……

  由于老刘的肿瘤直径原本将近7厘米,即便前期经过了化疗使肿瘤稍有减小,但过程仍然艰难。“肿瘤的外侵还是比较严重的,因为发现时已经是T4期(在癌症的TNM分期中属于晚期类型)了,它和主动脉、肺动脉都长在了一起,手术确实冒了很大风险。”整个过程中,所有医护人员都如履薄冰。

  “肿瘤被成功切除!”

  “胸腹两野的区域淋巴结被系统性清扫成功!”

  ……

  最终,老刘的肿瘤被成功切除,且淋巴结清扫多达27枚,远高于国际规定的19枚。

  由于涉及的部位较多,即便是通过微创的方式,整个手术过程也用了将近5个小时。

张林介绍老刘的病情

  13年成就的镜下视觉与思维

  “我父亲在术后第一天就能下床走走了!没想到他能恢复得这么快,而且恢复的过程一直很平顺,没有出现其他问题。”2022年11月11日7:40,即将带着父亲出院的刘先生坦言,他原以为父亲得再从医院住一段时间,没想到术后仅一周就达到了出院标准。

  张林表示,这与微创的手术方式不无关系,同时也得益于集团军作战的“攻坚战术”。

  “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避免了传统外科‘三开’手术的缺点,创伤明显变小,患者疼痛少、恢复快,术后下床早、住院天数短,更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要求和影响降低,让更多患者获得手术机会。”他说,由于腔镜有放大作用,术中医生手术视野更清晰,术中操作更精准,对肿瘤的切除和淋巴结的清扫更为彻底,手术副损伤和出血也更少。

  的确,传统开放手术使用的柳叶刀如今正逐渐被器械代替。但不得不承认,胸腹腔镜手术在触觉反馈方面比不上传统开放手术,因此镜下的视觉和思维,需要时间来成就。

  张林用了13年。

  早在2009年,张林就带领团队率先将胸腹腔镜联合的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应用到了临床。截至目前,他们已完成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术1500余例,质、量均居国内前列。

  但是,在张林看来,手术没有最高境界。精益求精的他们,并没有止步于这项术式的成功开展,而是在一例又一例实践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张林和团队成员探讨患者情况

  难做,但得有人来做

  值得一提的是,食管因特殊的生理位置、构造及其承载的功能,往往让患者备受折磨,让治疗举步维艰。

  也因此,食管外科在我国是一个“即老又新”的领域:“老”,说的是食管类疾病在我国总发病率始终不低,食管外科几乎是随着现代胸外科同步发展而来的,属于我国最早出现的现代外科学科之一;“新”,说的是医学的发展脚步不曾停歇,需要医生不断追求新方式、新理念、新疗效。长期以来因治疗棘手、对学科和医生要求高等因素,食管外科的治疗技术采用的是传统“三开”方式,发展较为缓慢,也因此该学科更需要微创等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微创取代‘三开’,患者的创伤减小、恢复速度加快,淋巴结清扫的规范性反而增加,加之多学科诊疗等一系列新方式,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大大提高,我们何乐而不为?”张林坦言,越是老病种,越是需要新理念、新方式、新疗效。

  的确,用一名医学专家的话说,“食管外科太难做了”。

  “难做的食管外科,总得有人来做。”近年来,张林深耕食管外科领域,同时将目光聚焦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由于切除食管肿瘤需要切除部分食管,传统手术采用胸腔胃替代食管,让食物直接经过胃进入到十二指肠里。但是,胃与肺组织相互压迫,使得患者经常出现胸闷、返流甚至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张林团队通过改进“管状胃”、再造人工胃底技术,让这个新“食管”更符合人体正常生理,大大减少了食管癌手术后的相关并发症。

  “近年来,我们先后主办了山东省首届食管癌微创技艺论坛、全国第一届胃食管交界癌胸腹腔镜微创治疗学习班等,通过技术规范化培训,推广微创理念和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技术,让更多患者获益。”张林说,在食管外科医生办公室内,悬挂有两幅题字,一曰“精诚仁和”,一曰“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作为医生,特别是医院评选的“省医工匠”,他的所为要对得起这几个字。

责编: 马洪震 审核: 辛然
“钥匙孔”取代大“三开”系列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