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新闻 >国内新闻

“水下殷墟”:“南海Ⅰ号”见证中国水下考古发展

2020

/ 05/23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邓瑞璇、黄垚

手机查看

  新华社广州5月22日电  题:“水下殷墟”:“南海Ⅰ号”见证中国水下考古发展

  新华社记者邓瑞璇、黄垚

  位于广东阳江的海陵岛已经显露夏日的气息,不少游客来到这个海岛享受阳光沙滩和碧波无垠的南海。在海滩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游客必选的“打卡点”。博物馆内,静静陈列的“南海Ⅰ号”近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5月初揭晓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入选。

  这是一艘在考古业内鼎鼎有名的古船。1987年,这艘沉睡了800余年、满载货物的沉船进入人们视野。彼时中国水下考古刚刚起步,面对“南海Ⅰ号”,考古人并无十足的把握。此后,经过多年的水下考古培训与项目经验积累,专家最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整体打捞。

  2007年,经过被业内认为是“前无古人”的整体打捞和迁移式保护之后,“南海Ⅰ号”被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内,进行保护、发掘、展示一体的考古工作。此后,考古发掘项目组先后开展两次试发掘,最终确定以“饱水发掘方法”实施考古发掘。

  2019年,“南海Ⅰ号”船舱内货物清理完毕,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套),包括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崔勇介绍,由于“南海Ⅰ号”采用的是前所未有的整体打捞方式,对船体的考古发掘过程也是在验证这一打捞是否成功。2019年对船舱内部清理完成,发现了完整的船底,没有因为整体打捞受到破坏,因此才可以确定整体打捞从方案到实施是成功的。

  “若以后再有保存较好的沉船,‘南海Ⅰ号’的模式是可以借鉴的。但具体方法不是最重要的,目的还是最大限度提取信息。”崔勇说。

  “‘南海Ⅰ号’对中国水下考古的开创性意义,或可与殷墟对于中国陆地考古的开创性意义相媲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说。业内专家评价,“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和保护发掘工作伴随我国水下考古30余年发展历程,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堪称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之作。

  目前“南海Ⅰ号”考古发掘进入最后阶段,文物清理从船体内侧转向外侧,预计将于2021年正式完成考古发掘。

  “再过两年我就要退休了,有幸能看到这艘船发掘完成。而这个项目的保护、研究完成,还需要未来几代水下考古工作者、文物保护工作者继续接力。”崔勇说。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所副所长、“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保护组组长李乃胜介绍,由于古船历经800余年海水侵蚀,加上大量铁器凝结物的锈蚀污染,船体构件较为脆弱。“‘南海Ⅰ号’船体是所有文物中价值最大、也是保护难度最大的。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保护起来极具挑战性,但值得去做。”

  李乃胜说,现阶段的船体保护工作主要以保湿加固、适时防腐、防虫、喷淋系统的升级建设为主,动态监测船体病害分布情况,其中喷淋系统的设计建设研究至关重要,这是今后船体各保护阶段能够顺利开展的硬件保障。依托喷淋系统,未来将对船体进行清洗去污、脱盐脱硫、填充加固、船体修复等长期保护。

  目前,6人组成的保护团队长期驻守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在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同时,他们也在培训一支文物保护修复工程队,争分夺秒地进行文物保护工作。

  在被称为“水晶宫”的考古现场,“南海Ⅰ号”的保护、发掘和展示在同步进行。考古、保护、测绘等工作细致烦琐却有条不紊,文物被仔细码好摆在周围。透过四面和顶部的玻璃,古船、沉箱以及考古现场被完完整整地展示出来,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好奇地探望。

  面朝南海,“南海Ⅰ号”这艘沉睡了800余年的古船正在逐渐苏醒。它被形容为一颗“时间胶囊”,封存了800余年前一段鲜活的历史。船要去向何方?为何沉没?船上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船员会有哪些故事?随着考古披露出更多信息,业界学界的研究正在积极推进,“南海Ⅰ号”隐藏的秘密或将一一被揭开。

责任编辑:刘旋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