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新闻>国内新闻

陈国栋:我来啃脱贫最硬的“骨头”

2020

/ 10/16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

手机查看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 何洌 通讯员 李京桧)清晨,广西苗岭中的融水县潘里村飘着细雨,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陈国栋正帮65岁的梁伯挑着一担花生种子,扁担的重力使他肩背微驼,泥泞的山路上留下两行深深的脚印。送到梁伯家时,他身上的衣服混着雨水和汗水,已经湿透了。

  陈国栋挑着担子走在山路上。黄舞杰摄

  从2018年3月份算起,陈国栋驻村已有近1000天了。作为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留给他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把村里最后7户贫困户的贫困帽子给摘了。

  “扶贫是一场持久战,只要潘里村有一户没有脱贫,我就绝不离开。”陈国栋没有退缩,暗暗给自己定下目标。

  住得要踏实,盖起新房子

  潘里村地处西南山区,房子多为木质或泥砖结构。几户贫困户家中的房子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

  当陈国栋走进贫困户邓生光昏暗的黑木房里,他才知道潘里村脱贫任务之艰难,远远超出预想。

  邓生光一家父子俩因为没文化、没技术,平日里只能在家干点农活和零工,收入微薄。家里居住的木房子已经有三、四十年房龄了,严重倾斜,全靠屋里两根木头柱子勉强撑着。

  连住的地方都不踏实,怎么有心气把日子给过好?

  当晚,陈国栋找来工作组员连夜与村委商议,给邓生光父子建间新房子。很快,旧屋门前的空地上就砌起了一间红砖灰瓦的新房子,房子封顶的时候,邓生光父子俩高兴地硬拉着陈国栋到新家里连喝了三碗油茶。

  陈国栋正在帮村民修建新房子。黄舞杰摄

  和邓生光有相同情况的,还有89岁高龄的贾玉英与她63岁的儿子一家。相依为命的母子二人住在烟熏得黑漆漆的木结构老屋里,老屋早已破败不堪,每逢刮风下雨,屋里又漏风又漏雨。

  其实早在陈国栋来之前,村里已与贾玉英沟通过帮她改造房子的事,可不知为什么,贾玉英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了村里的好意。改造房子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为什么贾玉英会如此抗拒?

  为了了解老人内心的真实想法,那段日子,陈国栋隔三岔五就去贾玉英的旧屋,帮老人砍砍柴、煮煮饭、做做家务,一待就是大半天。经不住陈国栋软磨硬泡,老人对他说出拒绝缘由。原来,按政策规定,危房改造要自己先出钱,改造完后再向政府申请报销补贴。贾玉英一家一来没钱垫付这笔费用,二来就算出了钱,她也不相信这些钱还能补贴回来。

  陈国栋走在村民家访的路上。黄舞杰摄

  回到村委后,陈国栋反复回想着老人的话,分析出症结所在:贫困户大多文化水平低,讲大道理、讲政策对他们来说可能行不通。他们不是不信任村委,而是几十年来的贫穷让他们穷怕了,口袋里的这点积蓄,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指望。

  此路不通,那就另谋出路。陈国栋想办法联系上了政府相关部门,把贾玉英一家的情况作了说明,然后申请到了先由第三方建筑队伍对房子进行改造,最后再由政府与建筑公司对接维修款项。

  最终,老人旧屋四周的木头墙被改成了红砖墙,用树皮和小瓦片盖起来的房顶也变成了严密结实的石棉瓦,风不透,水不进。现在每次陈国栋去看望母子二人,贾玉英都会激动地握住他的手,一个劲地说感谢。

  收入有来源,生活有奔头

  住的问题解决了,接下去就是要帮村民解决收入问题。

  潘里村大部分村民依靠外出务工谋生,但从村里到市区有170多公里,开车需要3个小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为了让村民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陈国栋多次与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对接,及时将社会上各类企业的招聘信息打印出来,粘贴到村里的显眼位置,方便村民找工作。

  陈国栋在向村民了解今年收入情况。黄舞杰摄

  经过陈国栋的“死磕硬碰”,潘里村最后7家贫困户现已脱贫6户。村里仅剩的一户贫困户潘志学患有冠心病,小儿子潘学亮在六年前被诊断出了白血病。哥哥为了赚钱养家,给弟弟和父亲治病,没日没夜地在外打工,甚至不敢结婚,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

  潘家的事情让陈国栋揪心不已。他刚到潘里村的时候,就与工作队成员为潘家父子发起了水滴筹捐款,前后共筹得一万多元。同时,他还为潘家联系办理了政府全额医保以及每人每月 250元的低保,让他们看病和生活有基本保障。后来,陈国栋又针对他们身体虚弱、不能外出务工、没有经济来源的特殊情况,为两人在村里安排了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还帮助潘学亮加入了农村产业合作社,让他们有定期分红。这样一来,他们既不用外出务工,又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赚钱,潘家人又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奔头。

  “陈书记,这批土鸡准备出栏了,卖出去有好几千咧!”今年,潘学亮在合作社学到技术后,在家养了30多只土鸡,如今,他家的年收入从不足万元增长到了近三万元。“无论生活有多困难,我都会努力过下去,不辜负你们的帮助。”看到陈国栋又来探望自己,他忍不住红了眼眶。

  开荒种作物,脱贫有指望

  潘里村地处山区,土壤和气候都十分适合种养殖。但以前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各管各家,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陈国栋在向村民介绍村里的发展规划。黄舞杰摄

  经过充分的调查后,陈国栋与村干部商讨提出了“村干+党员+公司+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争取到产业扶持资金后,他们不断扩大种养殖基地,动员组织村民积极参与。目前潘里村种植钩藤面积达650亩,养殖土鸡7000只,这些项目让留守在家的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陈国栋还充分利用电商,提升村里“潘里小子”山茶油的品牌效应,仅半年时间就在线下卖出茶油近10万桶,线上销售180万元。

  今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很多原本打算外出务工的村民都滞留在家,收入骤减。正当大家苦恼之际,陈国栋拿出了一个“法宝”:“第一书记”的5万元帮扶经费,他把这笔钱拿出来让闲置在家的村民把一块已经荒废了8年的地,开垦整理成一片片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样既保证村民增加了收入,又让荒地得以翻新,土地所有者受益;等到种植农作物有了收成,村集体又增加了收入,一举多得。

  陈国栋与村民一起开垦荒地。黄舞杰摄

  那段期间,荒地上每天都能看见潘里村村民在挥锄劳作。不久后,那几十亩地上全部种上了玉米。等到丰收的时候,潘里村村民鼓囊囊的钱袋子,就是大伙脱贫的最好证明。

  陈国栋正在查看潘里村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彭婉云摄

  从山上望向山脚的潘里村,成片绿油油的农田与新修的马路阡陌纵横,村道上安装的117盏太阳能路灯,映射出了两旁新房子的青砖瓦黛。

  陈国栋那辆新买一年就开了三万公里的汽车,与他一同见证了潘里村走向春天的历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