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新闻 >国内新闻

今年北方多省遭遇极端强降雨 “N年一遇”的暴雨为何年年遇?

2021

/ 10/14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俞春红

手机查看

  2021年7月中旬,一场罕见的极端天气影响我国河南,导致河南全省出现暴雨、大暴雨,郑州单日降雨量更是突破自1951年建立气象站以来的历史记录,引发全国关注。在本月初,我国山西、陕西等北方多省再次遭遇60小时以上的连续强降水,山西全省有59个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同期历史极值。“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说法频频出现在公众视线中。

  时间往前,去年我国东北迎来“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雪,西南地区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旱,南方多地迎来“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媒体甚至报道我国多条河流最高洪峰“千年一遇”……

  人们不禁感慨,今年为何又是一个“N年一遇”之年?有生之年已经历了多个“N年一遇”;也有很多网友抱怨,“N年一遇”频繁出现,这样频繁的灾害,还能称为是“百年一遇”吗?

  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公众对气象概念的普遍误解,常见于媒体的“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到底是什么概念?又该怎么理解?

  “百年一遇”不是一百年才发生一次

  专家表示,对于“百年一遇”“千年一遇”,首先要明确一点,这是科学概念,不是主观感受。水文上,“N年一遇”有个更科学的名称叫“重现期”。所谓重现期,是指在一定年代的记录资料统计期内,大于或等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简单地说,“百年一遇”就是每年发生的几率是1% ,而不是百年里只发生一次,或每隔百年才发生一次,它可能在百年内发生多次。

  值得注意的是,重现期并非周期,它所能描述的是某事件的强度和罕见性,而非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总之,“N年一遇”的说法,只能代表了某一事件在当地发生的罕见程度,而不是N年才发生一次。

  我们为什么容易误解“百年一遇”

  百年一遇、千年一遇描述的是概率问题,目的是用一种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述暴雨、洪水量级或者防洪工程的防御能力。假如我们把百年一遇的降水表述为这是一场概率为1%的降水,似乎更不容易让人明白,而表述为百年一遇起码让人有了一个直观认识:这是一场很严重的降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场降雨历史上平均一百年才发生一次。

  因此,“百年一遇”这个常被用于工程风险评估的词汇,用来描述极端灾害事件时,常常会使人望文生义产生误解,专家建议,大家在使用“N年一遇”时需要谨慎,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不能随意放大以免引起误导。

  各地的“N年一遇”,标准不同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水文条件不一。某个量级的降水,在各地出现的概率也不同,干旱少水地区一次百年一遇的降水,在常年降水充沛的地区,可能就会变成五年一遇。也正是因为各地的某一量级降水发生概率不同、水文土壤条件不一,其应对极端降水的经验、客观因素也就有了差异。如果气候变化让一个干旱地方的雨水逐年增多,过去概率为1%的洪水就会慢慢变成2%,也就是“五十年一遇”。

  此外,“N年一遇”的说法还与极端指数的选取有关,比如一次强雷暴过境,半小时内降水强度可能会达到“百年一遇”事件的标准,但一小时内降水强度很可能只能达到“50年一遇”事件的标准。连续发生的两次“N年一遇”暴雨事件,可能一个选取的指数是月最大单日降水,另一个选取的指数是月最大连续5日降水。正如我们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一样,今后大家再看到“N年一遇”极端事件时,一定得了解它所选取的指数和定义的时间段。

  “N年一遇”的说法由何而来?

  专家表示,“N年一遇”需要历史统计资料作为支撑,需要足够多的样本数,N比资料年限小的时候才可靠。比如,只有一百年水文记录的河流,计算它“五十年一遇”的洪水量级就已经非常勉强,更别说“百年一遇”“千年一遇”……

  我国水文历史记录久远,有的地区洪水和干旱的历史记录达到上千年,然而气象灾害的降水、风速、温度等要素在现代观测仪器发明以前却很难获得。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才全面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气象观测网络。在极端天气的气象专业报道中,“1951年以来的历史极值”“降水量(温度)达到1951年来最高(低)值”,是一种常见且普遍的说法,但在日常传播中,一传二传就演变成为“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

气候模式模拟的逐日降水变化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升高3°C,绝大多数陆地区域将会遭受更多的极端暴雨(图片来源:Nature)

  全球变暖让“百年一遇”愈发频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使得突破“N年一遇”极端事件阈值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全球变暖背景下,“N年一遇”也不再仅是一个统计学问题。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低概率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今年以来,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事件甚至引起了联合国的强烈反应。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新的研究报告指出,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在未来数十年间发生的次数将越来越频繁。

  一个由牛津大学、中国气象局等各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表明,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事件、极端天气增多,原来千年一次的热浪,以后可能每5年至10年就会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极端高温天气发生的概率在高速增加,按这个速度,几十年后将就会变成常态。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消融

  抵挡“百年一遇”,人类的共同目标

  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只是一种统计学上的说法。但灾难带给人们的损失,不是一句“百年一遇”便能简单概括。

  今年7月,欧洲多国遭遇破纪录的暴雨袭击导致河流决堤,欧洲广泛地区受到毁灭性影响。据联合国报告,如果气温继续上升1.5度,每年约有500万欧洲人会遭遇到洪水的“威胁”,但在过去,同一地区约每100年才会发生一次洪水,如今将会变成“每年一遇”。今年8月5日,英国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一项环境学研究称,未来全球将有超过一百个国家受到更严重的洪水威胁,预计到2030年,或将有7.58亿人遭受洪水影响。

  此外,2011年至2020年还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世界范围内正在出现新的气温记录,今年6月,美国西北部地区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热浪,美国各州近十年(1991-2020年)的平均气温均高于20世纪,但此前西北部地区也从未出现过如此极端天气。

  今年8月9日,全球234位科学家合力完成的第六份IPCC报告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人类需要为气候变化负全部责任,并且首次发布了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关联的研究报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呼吁,如果立刻、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是可以阻止和减弱灾害事件发生的。对你我来说,随手关灯、自备购物袋、垃圾分类等,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长期来看也能对减少“百年一遇”事件的频繁发生产生影响。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俞春红 综合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技日报、观察者网、人民网等)

责任编辑:杨凯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