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新闻 >时政新闻

海报观潮丨历史不能忘不敢忘 爱国化于心践于行

2023

/ 09/18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手机查看

  历史不能忘不敢忘 爱国化于心践于行

  ——写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之际

  于洪良

  今天是9月18日,距离1931年9月18日夜晚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沈阳蓄意制造事端(史称“九一八事变”),进而侵占东北全境,并发动了侵华战争,已经过去了整整92年!92年前的这一天,被称之为“中国国耻日”。

  国耻,痛彻骨髓;抗争,同仇敌忾。

  之后的14年间,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凭借顽强意志和血肉身躯筑成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最终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艰苦卓绝的胜利,不仅是山河的光复,更是人心的洗礼,精神的重塑。1945年的9月3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从“国耻日”到“胜利纪念日”,四万万空前觉醒、空前团结的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了14年,以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保家卫国的伟大篇章。

  硝烟已散,精神永存。92年过去了,苦难历史虽已终结,但无论是“九一八事变”还是“9.18”这一天,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永远都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沉重日子。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铭记历史、尊崇英烈的氛围愈加浓厚。从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到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充分展现了一个国家对牺牲者的怀念、对英雄人物的尊崇、对先进典型的礼赞,必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勠力同心的凝聚力、众志成城的战斗力。

  然而,就在9月12日,某网络平台的一位年轻主播在直播间和粉丝互动的时候,竟然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我是在去年)9月18日上播的是不是?唉呀,918这个数字太吉利了吧:就、要、发呀!”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全程带着笑容,非常的开心……很显然,他对于92年前的“九一八事变”是无知的是脑残的,可悲可怜!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只要接受过义务教育,都知道“9.18”意味着什么,因为它意味着中华民族的灾难,是国耻。

  无独有偶,此前也出现过一些类似的“杂音”“噪音”。比如,有的大学生身着日本鬼子的军服、头戴日军军帽,画上“小胡子”庆生取乐;还有的质疑“黄继光堵枪眼的故事是不是为了鼓舞士气虚构出来的?”英烈们若是地下有知,该是何等的心寒彻骨?更有甚者,一些粗制滥造的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和读物,常常为了观赏性、可读性而曲解史实,有的则“戏说”“恶搞”,甚至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的历史观,丧失了历史严肃性和真实性。这些都给青少年历史素养的培育带来严峻挑战。

  凡此种种,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扰乱了人们对英雄形象的认知,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招致了“过街喊打”。这些虽属个别现象,但为我们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四史”教育(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提了个醒,敲响了警钟!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当下。

  历史容不得忘却,更不能曲解和“戏说”。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曾说,“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深深地沉思往事的意义,我们才能发现未来的意义”。我们之所以勿忘“九一八”,就是不忘战争带来的苦难,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更要知耻而后勇,砥砺前行。

  “忘史必危,忘战必亡。”忘记历史意味著背叛,“九一八”这段历史我们不该忘、不会忘、不能忘,也不敢忘。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今日之中国再不是1931年的中国;今日之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踏上了新的伟大征程。居安仍要思危,盛世更需警钟——这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让爱国情怀渗透到青少年的血液中,把爱国种子埋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对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最好的传承就是学深悟透、内化转化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堂“大课”,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航向,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落实到行动上。

  学校是主导,正面教育要多引导少说教。精神的弘扬,离不开记忆的传承。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讲深讲透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驻地的革命旧址、战场遗址、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墓等红色资源,组织去英雄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英雄身边的战友和亲人,追寻历史的细节,以参与体验提升历史感;通过品读英雄的光辉事迹,感悟他们的境界,也是思想净化、精神补钙的过程,通过“看—说—做—行”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开展“接地气”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日常课堂内外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度融合。要深入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开学典礼等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参与感,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让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沉浸式”校园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网络是重点,要多走进多贴近青少年所思所想所盼。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达1.8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31亿,其中使用过短视频的青少年群体占比65.6%,活跃用户达20%。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群体已成为短视频使用的重要用户群体。青少年由于社会阅历不够,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还不成熟。从上述实际出发,要立足青少年兴趣点和接受习惯,用好互联网平台,大力运用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动漫、短视频等作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积极创新传播手段,突出议题引领、立体传播、柔性推介,依托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通过丰富优质的融媒体产品和可视化、互动式体验,潜移默化地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在网络上打造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空间,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头脑、入心灵、见行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引导更多“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协同是关键,构建“全环境育人”大格局齐发力。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综合施策。要围绕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统筹推进、协同联动,有效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探索构建全方位、常态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协同机制,形成同向同行、有机衔接、效果叠加的整体效应。拓展实践载体,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深度开发融教育性、知识性、文化性、体验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品,引导青少年以寓学于游的方式重温红色记忆,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深入挖掘重大纪念日、重要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主题演讲、快闪等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的活动,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鼓舞青少年向上向善,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曾经的硝烟已散,但别忘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先烈浴血守卫的山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愿新时代的广大青少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爱国主义成为青春底色,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让“个人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涵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志气,铸就做中华民族之脊梁的骨气,让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延续、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源远流长。这种奔跑在青春赛道的磅礴力量,历久弥坚,势不可挡!

  (作者系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编:

审核:巩小龙

责编:巩小龙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