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3年内,哪些IT技术将主宰产业乃至人类的未来?
2003年12月17日,由《计算机世界》发起组织的“影响未来的10大IT技术”评选结果在北京隆重揭晓。历时数月,100多位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业界专家,经过仔细斟酌权衡,
经过投票,从53项候选技术中评选出10项被认为足以影响未来的IT技术。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影响未来的10大IT技术”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感知未来的提示。
2003年12月17日,计算机世界在北京隆重举行了“2003年中国IT产品与技术年会暨中国CTO俱乐部成立大会”,500多位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研究院及用户单位的技术专家到会。中国科学院张效祥院士宣布了由专家投票选出的影响未来的10大IT技术,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为“中国CTO俱乐部”揭牌,中国电信研究院蒋林涛总工程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孙伟院长做了主题演讲。
这次评选历时四个月,计算机世界邀请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20位专家提出53项候选技术,经过100位专家投票,选出了影响未来2~3年的10大IT技术。
为什么是这十项?
因为少了一些企业利益的干扰,这次评选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公开公正,100多位中国IT专家的评选结果说明了趋势、也凸现了一些问题。
高票获得“10大”技术榜首的是数字电视/高清晰度数字电视(DTV/HDTV)技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络多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黄铁军说:“向前回顾50年,从模拟计算机到数字计算机,从冲洗照片到数码照片,各种媒体形式相继走上数字化道路,DTV/HDTV也步其后尘成为这个潮流的追逐者。
“向前回顾10年,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的开发正式启动了数字电视的历程,从1997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数字电视一直处于渐进式增长状态中。
“向后看10年,世界各国开播数字电视、停播模拟电视的工作将相继完成,我国也将在2015年前完成这项工作,电视这一概念的内涵将脱胎换骨,电子制造业、节目内容制作业、媒体运营业将获得巨大产业机会。”
荣获“10大”技术榜眼的是Wlan技术,朗通环球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周贞宏博士说:“全球用户终端装有Wi-Fi功能的移 动PC超过了1000万台,而且随着Intel支持移 动通信功能的迅驰处理器推出后,预计有Wi-Fi通信需求的用户端数量将以每年上千万个,甚至上亿个的速度增长。Wi-Fi功能已经成为PC的标准配置。”
“10大”技术的探花是3G,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陈如明认为3G及3G标准化工作的主要贡献是:在无线通信领域第一次较全面地规划了全球广域漫游与运行的核心频段和附加扩展频段,为多标准、多频段、多模式运行与进一步演进和融合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业务类别,由语音业务真正拓展到数据及多媒体业务;以后向兼容的思路,在引导2G/2.5G系统向消息类业务SMS/PMS/EMS/MMS以及包括流媒体在内的初级多媒体业务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SoC获得了“10大”技术第四名。SoC即片上系统,从狭义上讲,是将系统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从广义上讲,它是一个微系统,如果说集成电路是大脑,那么SoC就是包括大脑、眼睛和手的系统。中科院张效祥院士说:“我估计SoC将来发展前景非常大,将对嵌入式计算设备产生很大影响。”毋庸置疑,随着嵌入式设备大行其道,SoC也将风靡技术界,其影响虽然间接,但将深远。
荣登“10大”的技术从第五名到第十名依次为Linux等开放源码技术、网格计算技术、万兆以太网、90/65/45纳米半导体工艺技术、基于XML的Web服务技术、生物识别技术。这些技术分别来自数码消费、企业计算、网络通信等三大IT领域,或者是两个甚至三个领域融合而来的“边际技术”。
十大技术三大特点
2003年“影响未来的10大IT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理论到技术都很成熟,如3G、片上系统(SoC)、Linux开放源码等技术都已经有了具体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万事俱备”,只待市场的东风启动了。
第二,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影响力:用户接受度高,资本青睐性强。如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生物识别技术等,这些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产生巨大的投资回报。
第三,由不同技术领域融合而来的“边际技术”占了一半以上,如数字电视/高清晰度数字电视、WLAN、3G、生物识别等技术渗透进了消费电子、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等三大领域,网格计算、基于XML的Web服务等技术包容了通信与IT两大领域。
关于入选的“10大”技术,中科院院士张效祥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第一,“网格计算”这个说法不全面,不足以概括这种网络与IT的融合,所以建议改为“网格应用”。这次当选的“10大”技术中,网格应用和基于XML的Web服务,都是计算机与网络融合的结果。
第二,“开放源代码”不能说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思想观念,与封闭的源代码针锋相对。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开放源代码是一种非常好的网络资源。
张效祥院士的建议,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技术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产品与技术的界限、技术与应用的区别正在越来越模糊,单纯脱离应用的技术,或没有产品载体的技术都将越来越少。
实用主义占了上风
“影响未来的10大IT技术”代表了企业计算、网络通信、数码消费等三大IT领域最“亮点”的技术,但并不表明它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足够的创新性,不少专家就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有些从技术角度来讲比较旧了,如当选的‘基于XML的Web服务技术’,XML本身比较陈旧,现在这方面较新的技术是OWL,即面向本体化的语言。”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史忠植说。
“这些技术在理论上都比较成熟,这和选择技术的标准有关,因为标准之一是对未来2~3年内有影响的技术,而每一项技术从产生到应用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酝酿过程,理论与技术大概有10~20年的培育期。”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陈晓鸥说,“以互联网技术为例,许多人认为互联网技术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萌发的,其实,之前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因此,要选出未来2~3年内有具体影响的技术,它们在理论上必须相对成熟。”
陈晓鸥的观点虽然没有史忠植的直白,但正好证明了史忠植的“当选的10大IT技术有些较陈旧”的观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市场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市场需要成熟有用的技术,而许多创新技术则往往在短期内无法兑现其市场预期。
中科院数学所研究员周龙骧把技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长期的基础研究,第二类是近期的、十年内能产生效应和影响的技术,第三类是企业所关心的三五年甚至两三年就能产生效益的技术。
在此次“10大”技术评选中,第三类技术较多,这些技术都是从第二类甚至第一类发展过来的,难免“陈旧”问题。不过,这也反映了一个市场现实:技术越来越务实,越来越贴近用户大众,也从侧面验证着一个几乎铁定的预言:IT与消费正在走向不可逆转的融合。
未中选的“10大”技术
“如果我来推荐,我会选择Mobile Agent技术,即移 动代理,它将使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周龙骧说,“现代人比较忙,对手机的要求更多,使用移 动代理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用手机购物、缴费等,即使出差在外,手机仍然能在网上搜索需要购买的东西并自动交费。”
史忠植说:“53项候选技术中,我比较看好面向Agent的软件技术和IPv6技术。”他说,面向Agent的软件技术非常先进。
面向Agent的软件技术是相对于面向对象技术而言的。面向对象技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80年代完善直到今天,已有30多年历史,30年的技术已经太陈旧了,尤其是在IT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目前的发展趋势是Agent和中间件结合在一起,该技术已趋向成熟,这将是Internet发展的一次飞跃。”史忠植说。
无独有偶,史忠植和陈晓鸥同时认为IPv6有资格成为“10大”技术。
“IPv6是一项非常好的技术,目前的IPv4因为只有32位地址,造成资源紧张,使宽带发展非常缓慢。而128位的IPv6技术,将在未来使IT技术和Internet走进千家万户。目前的IPv6技术已趋于成熟,即将应用。”史忠植说。
“这10大技术是在‘对未来2~3年产生影响’的前提下评选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定语,我会选择IPv6。”陈晓鸥说,“信息产业部搞了一个实验网,全部基于IPv6。IPv6能够使现在的IPv4有很大提升,比如:视频传送需要多播和主播,而IPv4不能支持,现在的做法是在IPv4上加了一个接收多播和主播的装置。IPv6可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如果IPv6被广泛采用的话,网上视频传输速度将会大大加快。也许,将来人们都习惯了上网看视频文件,那时候就很难说是数字电视还是IP电视的天下了。”
此外,RFID、数字模拟混合芯片、全光网络、64位桌面计算等技术也被部分专家认为“应该入选”。
创新像条龙不要学叶公
IT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但很多很好的技术由于市场化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普及和应用,仅仅从事科学研究并不能取得成功。12月17日成立的CTO俱乐部就有一个目的:吸纳来自企业的CTO进入中国IT专家群,通过这些少壮派的影响力,加快中国IT专家群体的知识更新速度,提升IT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IT的原动力。中科院院士张效祥说:“创新这东西就像一条龙。在叶公好龙的寓言中,叶公特别喜欢龙,结果天上的真龙来找时他却吓跑了。因为龙是非常可怕的,创新亦如此,既令人向往又充满风险。”
他还说:国内IT技术原创的东西太少,大多跟在别的国家后面,像操作系统、中间件等。要自主开发技术,如Wi-Fi刚刚兴起,我们就要抓紧研制出自己的技术。
同时,创新并不是做表面文章,这值得中国所有喜欢追求时髦的IT企业警醒。
史忠植批评说:“目前企业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就是刚出现一个新的技术名词就拿过来给自己的产品贴上标签,比如说此次当选的网格技术。网格技术的真正核心是要做到自主的资源共享与协调,但很多人认为把计算机联起来就是网格了,有些企业也这么提,根本不管在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上做了何种改进。”
当然,在技术创新面前,我们更有必要警惕伪科学和技术虚无主义。还以网格为例,不同的专家就提出不同的观点,周龙骧的观点是比较有特点的一个,他说:“目前的网格应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格应用,真正的网格应用是分布式的,每一个节点都是自治的,这要求在全世界范围内统一调度,要求硬件环境、芯片、存储设备等变得更小,功能却更强大。而目前的网格应用则是集中式的、调度的。”
现在回头看一看,2003年简直是“网格年”。关于网格的狂热和浮躁,几乎可与曾经被家电厂商炒作得火热的纳米技术相“媲美”。华而不实的纳米技术甚至伪纳米技术,并不能给企业和用户带来好处,“玩网格的企业”也需要谨慎对待网格本身。
在12月17日“2003年中国IT产品与技术年会”的主题演讲中,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刘汝林副司长说:“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已经初步确定了我国信息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把我国从信息产业大国变为信息产业强国。”
近20年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部门,在全世界信息产业中排名第三。我国信息产业虽然有较大的总量,在很多产品上甚至居世界前列,但我们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还有很多差距。拥有足够多的核心技术是做强的关键之关键。
“为达到这个目标,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今天这个大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为我们制定‘十一五’信息产业规划做前期准备。”刘汝林说。
记者手记
技术从来都是沉寂的
“2003年中国IT产品与技术年会”是一场技术总监和技术专家的盛宴,尤其在最近IT技术重新活跃以来。在这热闹中,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陈晓鸥却说“技术从来都是沉寂的”。
他告诉记者,“任何技术在成为一项成熟的应用之前,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酝酿期,我们今天选出的这十大技术,几乎每个都有几十年的酝酿期。”
陈晓鸥认为所谓的技术重新活跃现象,只是缘于人们对于“.com”时期的认识:“互联网技术的爆热,是资本炒作的结果,不能作为正常现象来解释,其实,技术从来都是沉寂的。”
“桥梁效应”
记者在会场中发现,研究机构中的科研人员和企业中的IT主管一直处于相互寻觅的状态中。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周龙骧研究员告诉记者,他们虽然拥有大量的技术资源,却并不了解社会上迫切需要的、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而另一位IT主管也向记者大吐苦水:“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虽然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但科研能力有限,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机会溜走。”
于是,在下午的分论坛上,几位专家级的演讲嘉宾成为IT主管们的追逐对象。从技术和市场结合的角度来看,CTO俱乐部的确为两者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评论
技术不需要救世主
让人牵肠挂肚近三年的电影《黑客帝国》(Matrix)终于走向大结局,救世主尼欧(Neo)以生命代价换回了人机之间的暂时和平。但故事并没有完全结束,当死而复生的小女孩问先知(Oracle)是否还能见到尼欧时,连先知都不敢肯定未来究竟会怎样,她的回答是:也许。
在《黑客帝国》的机器世界里,一切都是“程序”,但还是不可避免会发生某些不听话的“程序”发动“机器革命”,就连先知都无法预测革命的结果。在人类社会中,IT技术革命也正面临着同样无法预测的命运。
IT技术革命肇始于IT技术的网络化和社会化,它给我们提出一个难以回答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谁将主宰“未来网”?未来网不是互联网,不是电信网,不是其他现有的网,它将像《黑客帝国》中的Matrix一样,无处不在。
我们无法通过自己有限的知识去寻找“未来网”的救世主,只能通过分析这个问题的提出过
程,来发现我们在IT技术革命爆发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