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新闻>即时新闻

立言彰精义 承教沐春风

2020

/ 05/03
来源:

羊城晚报

作者:

手机查看

  □戴伟华

  壹

  得知罗宗强先生去世的消息,我很难受。自去年开始先生越来越虚弱,我本想寒假去天津看他,但由于疫情影响,未能成行。没想到这竟成了永远的遗憾。

  2010年中国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会前去罗府拜望先生,在闲谈中先生问起我近况。我坦言虽在广州多年,还不能听和讲粤语;罗先生亦笑言,出去多年,努力讲普通话,现在人老了,不知不觉又说回一口家乡话。乡音也许是惦念故乡的最好印记,如今先生仙逝,但他的话依然回响在耳畔,如同他的人格与学养,温润而深情。

  心绪不宁,只是想着和先生交往的点滴。因傅璇琮先生的关系,我能较早向罗先生请教,受益很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傅璇琮、罗宗强先生既是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又为引导学术健康发展殚精竭虑,像唐代文学研究能有后来的领先地位,应归功于他们的示范和努力。

  傅、罗二位先生是学术上的好友,傅璇琮先生在罗先生《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的序中提到:“宗强兄是我的畏友。我说这话,一是指他的学识,一是指他的人品。”罗先生在后记中亦云:“我十分庆幸在短短的十年的学术生活中,能够结识几位像傅先生这样真诚相待、学问人品皆我师的朋友。在艰难的学术之旅中,有这样的朋友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傅先生也多次向罗先生介绍我。从两位先生那里,我获得过很多无私的帮助。我非常敬重罗先生,他有过一段艰辛的时候,但不改学者本色,“青灯摊书,实在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这同样是我向往的读书境界。

  贰

  其实我和罗先生在一起,就像和傅先生在一起的感觉,敬重而又随意。1990年罗先生收到我的《唐代幕府与文学》,给以鼓励,并说:“也可以做唐代政治与文学,不过牵扯面太广,一时不易写好。”罗先生晚年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其实他一直在思考文士的生存状态,政治和文学的关系。

  罗先生对后学的关心,也体现在对学术推进的期待上。2000年世纪之交时,我曾写过一篇题为《交叉学科中的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章,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上。我当时觉得古代文学的本体研究似乎到了一个瓶颈,学界的研究视野多局限于作品分析、作家研究,重复较多,鲜有新意,这至今仍是一个问题。我受傅璇琮先生文史交叉研究的影响比较多,于是撰文谈了对古代文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看法,倡导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推进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后来罗先生看到了我的这篇文章以及康保成、蒋寅先生二文,有感而发,在《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上发表了《目的、态度、方法——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点感想》一文,结合我们三篇文章中的观点,对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目的、态度、方法”三方面谈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罗先生在文章中既肯定了我文章中的观点,同时也十分深刻地指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如果没有用来说明文学现象,那就又可能离开文学这一学科,成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提出古代文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应有文学本位的立脚点。

  叁

  昨日我发朋友圈,并拟挽联哀悼罗先生。联曰:

  承教如沐春风,垂范有雕龙李杜明心史;

  立言每彰精义,退隐约书艺丹青写夕阳。

  罗宗强先生是揭阳市榕城区人,学术成就卓著,其《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李杜论略》《唐诗小史》《明代文学思想史》等都以学养深厚、开拓创新而被学界视为典范。傅先生说:“他的著作的问世,总会使人感觉到是在整个研究的进程中划出一道线,明显地标志出研究层次的提高。”挽联中只能择取其一二。

  2009年元旦收到罗先生寄来的新年贺卡。当时在知识分子中间还不时兴自己印制贺卡,罗先生却赶了个时髦,寄来的卡片上印的是自己的画。我向来喜欢学者的书法、绘画作品,欣赏其中的文人气息和韵致。罗先生的画很有意味,我一见为之倾倒,便“斗胆”去信索画。我告诉先生,未曾想您在“青灯摊书”之余,还有如此雅好,期望能够收藏先生大作,挂在客厅时时欣赏。本以为先生已八十高龄,而且还在著述不辍的阶段,不会这么快有回应,谁知3月16日就收到了先生的回信和这幅画,画中题诗:“一叶何尝又入秋,韶光有意为淹留。仿佛蝶舞风飞日,望里轻风过梢头。”老人心底透露出阳光。

  回信中罗先生十分谦虚地称自己的画为涂鸦,并且顺带提及了自己的学画经历与师承,信中说:“弟十三岁时,曾从其时大画家陈文希、黄独峰学画,十八岁之后弃之如敝屣。至近年忽重发痴想,重执画笔,意在引起对于童年之难忘忆念,给失落寂寞之人生以一点小小慰藉,如斯而已。”

  罗先生的老家揭阳本就是岭南绘画的重镇,黄独峰少年随邝碧波习任伯年花鸟,后入春睡画院从高剑父学艺;而陈文希则先后在上海美专及新华艺专学习,师从潘天寿。因此,罗先生的绘画兼有岭南画派和海派的因子,又不拘于形貌,自有逸气与拙趣。

  罗先生是中国学术的代表人物,我在岭南工作已经整整二十年,为岭南有罗先生而骄傲。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