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新闻 >即时新闻

北大光华度小满大模型公开课 | 孙茂松:人工智能会取代部分低端智力劳动者,但不可能发现牛顿定律

2024

/ 05/24
来源:

网络

作者:

朱萍

手机查看


5月23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孙茂松在

北大光华度小满大模型公开课中,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基本定位是启发、辅助人类,不会取代人类,但会取代相当部分低端智力劳动者。

公开课上,孙茂松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背后的计算机制——大模型,也叫语言的生成模型。这个模型驱动它的机理实际上非常简单,叫“下一个词预测”。“比如当你说‘我今天早上喝了’, GPT就会让计算机猜下一个词应该是什么词。如果说‘喝了汤、喝了粥’这是合适的,‘喝了桌子’就不太行,它就靠这么一个简单的策略来驱动它这个模型的学习“。

在讨论大模型对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影响时,孙茂松认为,大模型技术将开启人类全新的创造模式。他以让大模型写诗为例,阐述了大模型如何通过学习人类创作的规律来自动生成诗歌,大模型技术将改变人类的创作、生产方式,人类需要有判断和鉴赏能力,去挑选人工智能写的诗哪个是好的,并有能力去改写大模型生成的诗。“大模型就像是‘副驾驶’,它不太可能取代人类成为‘主驾驶’,但因为它的水平比较高,所以会挑选‘主驾驶’。如果‘主驾驶’水平不够,驾驭不住它,它就会取代相当部分的低端的智力劳动者“。

孙茂松认为,大模型具备类比的创造能力,但是对那种0到1的创造不一定行。例如它不能发现牛顿定律,不能发现爱因斯坦的能量方程,但大模型可以从人类已有的数据去发现里面隐藏了某种模式,根据这个模式把新的东西产生出来。

因此,大模型技术在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以新材料发现、蛋白质结构预测以及天气预报等领域为例,大模型技术已经展现出其变革性的能力。他预测,未来三年内,大模型将在通用性和垂直领域应用上取得显著进展。例如在金融领域,度小满自研的垂类大模型“轩辕”就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因为金融领域有大量的图表,一般语言模型处理图表的会受到限制,另外金融领域数字特别重要,一般模型碰到数字问题会产生幻觉,而自研模型会针对金融领域的特殊问题进行特殊设计,这也决定了垂类大模型需要有一支比较高水平的研发队伍才能做好。

孙茂松预测,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成熟,将会出现新的商业模式。他鼓励企业和研究者探索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他认为,大模型将深刻影响教育模式,包括教育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构建、智能辅助教学软件开发等。同时,孙茂松教授也提醒观众,大模型技术可能带来的“幻觉现象”需要被认真对待和防范。

“北大光华度小满大模型公开课”由度小满联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新金融中心联合推出,公开课邀请了国内多位大模型、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为AI技术从业者、大学生、科技爱好者等群体科普大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应用,并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对教育、就业等领域的影响。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责编:

审核:陈良强

责编:陈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