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新闻专题>环球论坛>最新报道
站内搜索:
中国“和谐周边”的“示范区”
2008-06-30 14:25:00 作者:翟崑诧 大众网--大众日报

  ■环球论坛
  中国与次区域五国的关系在互利共赢中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推进“和谐周边”建设的“示范区”。今后,中国参与次区域合作开发仍需更上一层楼,以全球视野统筹各方利益关系,以全球治理实现各方共赢。
  3月31日,温家宝总理出席第三次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领导人会议。自1992年亚行(ADB)启动GMS机制后,区内五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日渐走上稳定发展、脱贫致富的轨道。期间,中国积极参与,并将其与大西南地区开发结合,推动上下游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赢。
  首先,次地区经济合作有利于次地区的全面发展。
  大湄公河上起我国澜沧江,下为湄公河,一路南下经六国,形成亚欧大陆向南自然延伸的广阔流域,流域面积达256.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亿。流域内土壤肥沃、森林密布,资源富饶,保存着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堪称亚洲地区为数不多的资源宝库。
  冷战结束后,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曾掀起两波高潮,一是上世纪90年代初,柬埔寨问题解决后,亚行于1992年推出以扶贫为宗旨的GMS机制,首次推行涵盖流域内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开发,形成“大湄公河次区域”概念。二是1997年金融危机后,东盟(ASEAN)引导的地区合作浪潮兴起,中国积极参与次区域开发,次区域逐渐走上国家和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道路。
  随着泛亚铁路的建设,曼谷、河内、胡志明、仰光、金边、万象等中心城市陆续开辟对外航线,以及多个港口的建设,次地区正在形成连结海陆空的“泛亚交通网”",被称为“新的亚洲生命线”。在GMS等诸多机制下,重点实施了交通走廊、电信骨干网、电力联网与投资、贸易、旅游、农业等多个重点领域的合作。尤其是两条高速公路“南北走廊”和“东西走廊”工程相继竣工,支撑区内物流网络的十字形交通动脉形成。
  流域内各国不断打破区内地理和制度限制,加大开放力度,与亚洲和全球的交流深化。次区域利用开发项目,强化吸引外资政策,经济增速加快,地缘优势开始显现。次区域人均收入从1992年的630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100美元。
  其次,次区域的发展也加大了区外国家的投入力度。
  美国与次区域关系总体改善,尤其是与越南关系迅速推进,2007年越南国家主席阮明哲作为国家元首在越战结束32年后首次访美。日本也从小泉时代加强“湄公河外交”,福田首相更是将2008年定为“日本·湄公河交流年”,已于1月召开“日本·湄公河五国外长会议”。目前,一些美日的大跨国公司也纷纷将次区域视为规避中国和印度风险的最佳投资地。
  次区域西向连结印度次大陆,东南跨海延伸至澳大利亚,占据辐射两洋的重要地缘位置。因此,印度将次区域视为“东向政策”的关键跳板,将湄公河与恒河的连结视为“前进东方的天然纽带”。澳大利亚则在2007年9月发表《2007-2011年推动大湄公河合作与融合战略报告》,称次区域关乎澳经济、政治、安全和环境利益,加大战略投资与机制化建设,决定未来10年每年向该区提供5000万澳元援助,扩大影响力。
  同时,鉴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本地区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一些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加强了对次地区的关注和活动力度。
  由此可见,次地区正在形成多方利益汇聚交融的新局面。因此,区域外国家加强合作与协调,理顺关系,实现共赢,是大势所趋。目前,各方可共同合作的领域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尤其是跨国水资源的联合研究和合作开发。二是加强次地区较为突出的传染疾病的防治,如禽流感、艾滋病、乙脑等。三是加强防范东南亚恐怖主义网络“伊斯兰团”(JI)由海上东盟国家向次地区渗透。四是加强多种开发机制的协调,降低重复开发,缓解人才不足矛盾。五是逐渐改善次区域五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与次区域五国的关系在互利共赢中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推进“和谐周边”建设的“示范区”。3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由中国发改委、外交部、财政部联合发表的《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家报告》,详细阐述了中国与GMS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参与GMS合作的新进展,云南和广西参与GMS合作情况,以及参与下一阶段GMS合作的设想。应该说,这是一份十分得当、具体和具可操作性的国家报告。今后,中国参与次区域合作开发,仍需在国家报告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以全球视野统筹各方利益关系,以全球治理实现各方共赢。
编辑: 栾晓磊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