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新闻专题>环球论坛>最新报道
站内搜索:
构建亚洲地区合作型防灾减灾体系
2008-06-30 15:01:00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刘军红 大众网--大众日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刘军红
  近日,面对中国的汶川地震和缅甸的热带风暴灾害,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日本经济新闻》社主办的“亚洲的未来”晚餐会上,建议构建亚洲地区灾情信息网络,引起各国积极关注。
  亚洲地域广阔,海陆相接,涵盖了多种气候带和复杂的地理地貌,是全球自然灾害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近十余年,这里地壳板块进入活跃期,地震、海啸频发;洪水、干旱、冻雨等极端现象频繁;与此同时,传染病、流行病瘟疫不断。自然灾害已成为侵蚀亚洲繁荣与稳定的新威胁。构建地区合作型防灾体系具有刻不容缓的必要性。
  自然灾害从来就不以国界为限,更不为社会制度、民族、宗教、意识形态所左右。但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国际防灾减灾合作,多以双边援助方式展开。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都曾积极组织、协调、参与国际灾害的紧急救援活动,但依然不能说形成了广泛覆盖型的国际防灾体系。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联合国的倡导下,国际防灾合作才走上体系化的构建道路。
  1994年,“联合国世界防灾会议”在日本横滨召开。会议发表了主张灾前预防、灾后构建强有力社会的“横滨战略”,标志着国际防灾减灾开始走向体系化构建方向。2005年1月18日,印尼海啸灾情和阪神地震10周年纪念之际,第二次“联合国世界防灾会议”在日本神户召开,168个国家的近4000名代表与会。会议提出了包涵国际防灾理念的“兵库宣言”,并制定了国际防灾合作10年规划的“兵库行动计划”。
  值得提及的是,在会议期间,日本政府与联合国共同倡议成立旨在长期支援灾后复兴重建的“国际防灾机构”构想,与1995年阪神地震后日本促成的“世界卫生组织神户中心”一道,扮演“灾区主导的”国际合作防灾基地。新的“国际防灾机构”将通过吸引国际专家就地展开采集灾情数据,进行实地科学研究的方式,为未来制定长期有效的国际防灾减灾措施,构建世界性防灾减灾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事实上,中国在构建国际防灾减灾体系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8月,第三次“联合国世界防灾会议”在中国东北的哈尔滨市召开。中国水利部等机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了会议。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国际救援技术成果和设备展览会,为加强国际防灾减灾合作提供了交流的场所。此次会议进一步贯彻了国际合作防灾理念,具体落实了2005年神户会议的防灾战略,促进了国际合作型防灾体系的建设。
  无庸讳言,国际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过程,始终伴随着“国际政治学”的阴影。事实上,回顾2004年底印尼海啸后的国际赈灾活动,不难看出,当时大国利用赈灾援助,暗施影响,“私谋空间”,甚至一度将“海啸援助”演变为相关国家争取入常的竞选舞台。如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竞相提高援助金额,展开承诺大比拼。而美国更是极力构建“美日澳联合援助体制”,瓦解联合国主导的防灾减灾体制,争夺海上控制权。围绕在印度洋构建海啸监控网络,大国间也是展开了异常激烈的争夺。对此,《日本经济新闻》曾专门发表社论,呼吁回归联合国主导的国际援助体制。
  日前,围绕缅甸热带风暴灾害的国际援助,东盟紧急外长会议也提出了构建有条件开放的东盟援助体制设想,为地区防灾减灾体制的建设提出了新思路。
  在亚洲地区,日本既是地震、火山、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又是地区内少有的发达国家,长期的防灾、减灾经历,蓄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了亚洲地区共同的防灾财富。汶川地震后,日本地震厅的新监测中心积极传递监测信息,确认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日本政府迅速派遣专业救助队和卫生援助队支援救灾;亚洲各国纷纷提供人道支援。这预示着亚洲构建涵盖地区的、以互助合作为基本方式的防灾减灾体系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早在2005年印尼海啸援助首脑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就曾向日本提议,加强中日在地区范围内的防灾减灾合作。当时的日本首相小泉表示支持。如今,“战略互惠”成为中日关系的主题。在地区经济、环境合作基础上,构建地区灾情灾报体系、灾害紧急救援以及灾后复兴合作体系,无疑符合亚洲地区的共同利益。
编辑: 栾晓磊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