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新闻>新闻专题>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诸葛亮文学
站内搜索:
《武侯春秋》第四集:南方森林中的迷雾(探索·发现2005-202)
2007-05-24 10:10:00 作者: 央视国际

  “七擒孟获”是人们熟知的三国故事,它集中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并为后世的人们处理民族问题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范例。

  但是,翻遍《三国志》这本权威的历史著作,也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过孟获、更没有关于“七擒孟获”的记载。另外,史学家们也认为,对于一个叛乱领袖,抓住七次又放掉七次,既不符合诸葛亮谨慎小心的性格,也不符合战争的常规。

  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孟获其人,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孟获”呢?让我们来探索这桩神秘的历史悬案。

  刘备东征失败后,蜀国元气大伤。东吴和魏国结成战略同盟在边境上虎视眈眈。在这种形势下,蜀国的南方各地纷纷叛乱,并与东吴相互勾结,准备里应外合将新生的蜀汉政权一举推翻。此时,诸葛亮首次执掌政权,加上刘备刚刚去世,不宜兴师动众。所以一时间,南方各地的叛乱浪潮更加猖獗,蜀国局势动荡,风雨飘摇。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在益州南部设立了四个郡:四川南部的越巂郡、云南中部的益州郡、云南西部的永昌郡和贵州西部的牂柯郡。这些地方统称益州的南中地区。在当时,这里是一块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尚待开发的蛮荒之地。

  刘备占领益州后,一直忙于和曹操、孙权争夺地盘,无暇顾及新占领的南中地区,致使蜀汉政权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十分有限。所以在刘备东征失败,蜀国元气大伤的时候。越巂郡少数民族首领高定就乘机发动叛乱,并自称为王。益州郡的豪强地主雍闿也随之叛乱,他杀了益州太守之后,又在东吴的唆使下攻打永昌郡,但是遭到坚决抵抗。随着越巂郡和益州郡的反叛,牂柯郡太守朱褒也趁机反叛。这些叛乱势力相互勾结,使蜀国的除永昌郡以外的其他三个郡几乎全部脱离了中央政府的控制。

  公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下平定叛乱。

  平叛大军分为三路一起进发。

  东路由马忠率领,由今天四川的宜宾出发进攻贵州西部牂柯郡的朱褒。东路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打败朱褒,大获全胜。


云南保山的武侯祠

  中路军由李恢率领,进攻云南中部的益州郡。中路军在进军到今天云南宜良县一带的时候,被当地军队团团包围。李恢用诈兵之计使对方稍有放松的时候突然进攻,反败为胜,直抵今天昆明的滇池湖畔。

  西路军由诸葛亮亲自率领,他要对付的是越巂郡的少数民族首领高定和从益州郡前来增援的豪强地主雍闿这两人的联军部队。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关他平定南中的记载出奇地少,总共12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另外,《三国志》在其他章节中也有关于南征的零星记载,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所有这些记载中都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名字。这令后世的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大为伤神。

  有人就此认为,历史上可能根本就没有“孟获”其人,如果历史上真有“七擒孟获”这种战争史上罕见的成功战例的话,《三国志》上怎么会毫无记载呢?

  然而,史学界对《三国志》也有一个公认的看法,认为这本史书记载过于简略,漏掉过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另外,与《三国志》几乎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不仅提到了“孟获”,还说诸葛亮对“孟获”是“七擒七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七擒孟获”。

  同时,写作时间稍晚一点点的著名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所以,史学界大多倾向于认为,“孟获”这个人历史上应该是有的。

  史书记载,诸葛亮的西路军从成都出发后,沿岷江水路到达今天四川的宜宾,然后在沿长江逆流而上,在今天四川西昌一带与叛军激战。战斗中,高定被杀,雍闿被高定的部下杀死。剩下来的叛军部队归另外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指挥。孟获孤掌难鸣,只好率领军队向南逃窜。

  据《三迤随笔》记载,诸葛亮当时率领的西路军从成都出发后,沿岷江到今天四川的乐山之后没有去宜宾,而是逆大渡河而上,经过峨边,然后大致沿着今天成昆铁路的线路攻打到西昌、也就是当时的越巂郡。在这里打败高定和雍闿之后,继续南下,经今天四川的德昌、盐源,在这里诸葛亮与孟获初次大战擒住孟获,然后又放了他。接着,诸葛亮又追到今天云南的永胜县,抓住孟获后又放掉他。后来,诸葛亮在永胜县的金江镇渡过金沙江,在今天云南大理地区的赤石崖、佛光寨、点苍山、洱海等地多次捉住孟获又放掉他,总计“七擒七纵”。

  或许,写作于明代的这本书其历史真实性值得怀疑,但与《三国志》同时代的史书《汉晋春秋》也记载,诸葛亮在整个战争中对孟获“七擒七纵”,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说法“七擒孟获”,最终令他彻底折服,并表示永远不再与朝廷为敌。从此以后,南中在蜀汉时期一直没有再次反叛。


云南保山武侯祠中的诸葛亮塑像

  对此,史学界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

  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七擒孟获”呢?让我们对历史作一番大胆的推测吧!

  首先,“七擒孟获”有一个前提,就是诸葛亮可以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中多次打败孟获的少数民族军队。那么蜀军究竟有没有这个能力呢?

  在当时,与南中落后的少数民族军队相比,蜀军不仅有一套先进的战略战术理论,还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方式。蜀军拥有铁制的短兵器,如:刀、剑、长矛等等,还有弩这种远程杀伤武器。而孟获的少数民族军队呢?他们以青铜武器为主,与铁制兵器相比,青铜武器不够锋利,也容易折断。另外,他们还使用着竹子制作的长矛。在远程武器方面,他们虽然大量地使用弓箭,但威力远远不如蜀军的弩。

  所以,在野战中,孟获的军队处于绝对的劣势。

  另外,诸葛亮在战争中可能还使用了一些步兵阵法。这里是云南鹤庆县的一处岩溶山区,这里怪石林立,地形复杂,当地人称之为“小石林”。传说,当年诸葛亮利用这里的地形布下迷魂阵,诱使孟获深入其中、迷失方向最终被诸葛亮活捉。而这一地点正好就在《三迤随笔》中提到诸葛亮进军的路线上。

  与此同时,蜀军在攻防战中也掌握着主动。他们有攻城用的云梯、冲车等装备,还掌握着了当时刚刚发明不久的抛石机等威力巨大的攻城武器技术。《三迤随笔》中记载的蜀军从西昌一直攻打到大理、先后七次抓住孟获又放掉他的所谓“七擒七纵”,至少可以这样理解: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一开始就轻松地攻下了孟获的城寨,孟获往南后撤到另一处城寨,又被蜀军攻克,孟获再次南撤,蜀军再次攻克,如此这般,蜀军先后攻下他七处城寨,一直达到今天的大理附近,逼使他走徒无路而最终投降。

  那么诸葛亮为何非要采取“攻心”战略呢?毕竟,多次的捉与放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必定会有更大的伤亡作为代价。

  史书记载,诸葛亮当年只率领大约两三万军队南下平定叛乱,而不是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有五十万军队。在那个时代,即使是在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由于后勤运输和后勤保障方面的时代局限性,出动五十万大军也极其困难。更不用说蜀国的南方地势险峻,江河纵横,往来交通极为不便。在那种道路上,要保障两三万军队的后勤供应也十分困难,更不用说五十万大军。

  实际上,“攻心”战略既是诸葛亮的既定政策,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诸葛亮“五月渡泸”的渡口

  因为蜀军尽管在野战和攻坚战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并占据了主要的城寨。但是,诸葛亮一定会发现,即使蜀军打垮孟获的主力,甚至杀了他,但是南中的叛乱不会因此而结束,孟获死后一定会有新的叛乱首领出现,所以蜀军必须留在当地继续征讨,而如果这样的话,他们必将陷入无休无止的游击战之中。

  与此同时,身处南中腹地的蜀军还面临着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比如说诸葛亮渡过泸水的时候,小说中写道:士兵渡河途中纷纷倒下,吐血而死。诸葛亮赶紧请教当地人,原来:白天天气炎热,河面上毒气聚集,此时渡河必定中毒。要渡河必须等到晚上水凉的时候才行。这种描写曾经令中原一带的读者大为震惊,更加觉得云南的确是恐怖蛮荒之地。

  《三国演义》中还说南中地区有一种哑泉,人喝了之后就不能说话。后来诸葛亮请教当地人,喝了一种名叫“安乐泉”的水,哑巴了的士兵才重新能够说话。后来,诸葛亮又在当地人的指导下,采摘了一种名叫“薤叶芸香”的草药,服了这种草药之后,士兵们就能抵御各种疾病。这些描写不仅令普通的读者感到很神奇,也引发了一些学者的研究。

  我们在拍摄本片时,在云南保山一带发现了一处所谓的哑泉。可惜它现在已被附近的公路截断了泉脉,不再有泉水流出。镜头中的泉水只是下雨之后从山上流下来的雨水。

  不过,据当地人讲,过去确实有人喝了这里的泉水之后成了哑巴的。所以就有了这块警示碑。

  总之,蜀军的确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顺利地攻下孟获多出战略要地,但随后就陷入了游击战的泥潭之中,进退两难。而南中茫茫的大森林也令他们水土不服,难以长久地驻扎下去。这令人联想起美军在越南的遭遇。

  所以,诸葛亮必须想办法尽快结束这种可怕的游击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军事打击的同时通过安抚的方式迫使孟获彻底臣服,然后利用他的号召力来结束南中各地的游击战。

  这就是诸葛亮“攻心”战略很现实的历史背景。

  或许,此时的孟获也面临着同样的考虑。蜀军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照此下去,孟获别说继续维持在南中的统治,可能连最后的地盘也会丢失。所以,要想继续在南中为王,就必须与蜀军讲和。


诸葛亮与孟获会盟的铁柱山

  这样,妥协的时机就成熟了,南中就此可能出现了和平的曙光。

  总之,军事打击是“攻心”战略的基础和前提,不向孟获展示蜀军的强大威力不足以让他彻底臣服。但“攻心”战略是保持南中长治久安最有效的办法。另外,诸葛亮在平叛途中,应该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这对赢得当地人的好感可能会有很大的作用。今天,西南各少数民族大量流传的、诸如“诸葛亮爱民如子、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的动人传说就是一个明证。

  公元225年秋天,南征的三路大军在今天昆明的滇池一带会师,班师回朝。整个平叛行动只用了半年时间。

  由于史书上关于诸葛亮南征的记载过于简略,这位蜀国丞相南征时最远到过一些什么地方就成为了历史悬案。如果按照“滇东说”的说法,他最远就到过今天的昆明一带。如果按照“滇西说”的说法,诸葛亮最远应该到过今天的大理一带。但如果按照各地的诸葛亮遗址来看,他当年最远应该到达了今天云南的怒江一带。因为这里有传说中的诸葛营寨和哑泉。当然,还有一种更离奇的说法,说诸葛亮最远曾抵达今天缅甸的中部城市曼德勒一带。

  据说在蜀军班师回朝渡过泸水的时候,依照惯例,他们必须用一些被称为蛮夷的当地人的首级来祭奠阵亡的将士,但是诸葛亮不忍心再开杀戒。于是,就用面粉做成人头的样子,来祭奠亡灵。后来,这些面粉作成的蛮夷人头就叫做“馒头”。诸葛亮这种慈悲为怀的做法赢得了汉人和少数民族的广泛尊重。这个传说被记载在一本名叫《事物纪原》的宋代著作中。

  然而,诸葛亮的“攻心”战略并没有就此结束。

  学者:孟获投降后,诸葛亮任命他新的官职,后来又把他调到朝廷里任职,官至御史中丞,专门负责对各地官员的检查与监督,使孟获为朝廷所用。同时,诸葛亮还把很多参加叛乱的豪强地主势力迁往成都居住,而对支持政府平定叛乱的地方政治势力加以扶持,使他们成为稳定南中的重要力量。

  尽管如此,诸葛亮认为,平定叛乱和由此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想长治久安,他还必须帮助南中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

  诸葛亮治理南中的经验为后世的政治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一位清代的官员曾经这样总结道:对待民族问题,如果能够像诸葛亮那样“攻心为上”,那么一切烦恼尽可自行消除,战争从来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对于国家出现的动乱,政治家一定要保持清醒,就像诸葛亮对待南中各派势力一样,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导致局面失控。今后治理四川应当以此为借鉴。这段话被那位官员写成了一幅著名的对联。上联写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写着: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CCTV《探索·发现》供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 栾晓磊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