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十六届五中全会 > 回眸十五

科学规划使江苏逐步走出“千城一面”

2006-08-31 10:59:45 SRC-132
   
 
  新华网南京10月2日电(新华社记者 包永辉)记者最近带朋友到南京外秦淮河边赏景,但见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与明城墙和谐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层水、一层堤、一层林、一层城墙、一层山、一层城”的美丽景象。

  面对这等美景,有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的水质还是劣五类,河两岸到处是私搭乱建的棚户房,就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石头城”景观,都被垃圾包围、被杂树掩盖,以至于东岸老城与河西新城都有背河发展的趋向。

  为了使秦淮河重现昔日美丽姿容,南京市2002年7月专门制定了《外秦淮河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明确了以明城墙为主线、依托山林、串联人文景观、形成“环城绿带”的整治目标,使秦淮河重新成为一条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华的河、文化的河。

  外秦淮河的变迁,是南京城市面貌改变的缩影,也是整个江苏城市面貌改变的缩影。“十五”期间,江苏人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的,就是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在科学规划的引导下,“十五”期间,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崛起于江苏大地,初步改变了江苏“千城一面”的状况。

  城市的现代化首先是规划的现代化,江苏各地把做好规划提上首要位置。2001年,南京市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了“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的具体方案,由此真正跳出了明代城墙圈,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现代化建设重心和历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老城区多年重叠的局面。

  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周岚说,规划上的调整在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难怪美国规划协会秘书长杰夫·苏这样评价道:“南京是中国少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又保持了其城市品质的大城市,这得益于城市规划坚持不懈的引导和管理。”

  大广场、宽马路、高楼大厦,是可以复制的,而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内涵和品位,却是难以或不能复制的。要打造个性化的魅力城市,就必须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将其“找出来、保下来、亮起来、打造出来”,这已成为江苏许多城市的共识。

  100多年前,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开风气之先,在南通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并由中国人按照近代理念全面规划建设城市。今天,南通人将经济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南通纺织业已壮大成为“母亲工业”,是名副其实的纺织之乡;这里还享有“教育之乡”“长寿之乡”“世界冠军摇篮”的美誉。

  南通还花大力气对濠河进行整治,使其成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如今,濠河夜游已经成为热门的旅游产品。人们在这条流光溢彩的河上,既可以欣赏城市的美景,又可以远眺张謇百年前留下的特色鲜明的建筑,感受南通人百年来的拼搏与成就。如今,南通正在规划、开发、建设沿濠河博物馆群,赋予南通更深的文化内涵,使南通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以前,有些地方将不够文物保护标准的一些历史文化遗迹视作“鸡肋”,甚至认为它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随着科学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其当成了“宝贝”。

  城市规划关系到千家万户,但过去它只是管理部门的事,许多规划文件都标注有“机密”“秘密”字样。由于透明度不高,社会的监督机制远未形成,因此就难免出现“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领导换,规划改”的情况。“十五”以来,江苏各地在城市规划上注意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自2000年以来,南京市规划局对编制的重要规划和重要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都要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并形成了一种制度。

  城市的科学规划,不仅为江苏人提供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而且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南京、苏州、无锡等历史文化名城,也因其更具独特、鲜明的个性魅力,被当地人引以为骄傲。(完)

  编辑: 李辉
 
 相关新闻
· 我国“十五”科技发展综述:可圈可点 成就辉煌
· 我国“十五”科技发展综述:可圈可点 成就辉煌
· “十五”以来山东经济持续向好助鲁商崛起
· 开发性金融:山东省激情跨越“十五”
· “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率年均为8.8%
· “十五”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 我国非公经济迎来发展时期
· 中国经济社会十大亮点
· “十五”改革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