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建议》: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十六届五中全会 > 要闻聚焦

解读《建议》: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006-08-31 10:59:50
   
 
 

  解读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 人才培养工程

  以自主创新为主线
  《建议》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自主创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战略基点,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迫切需求,是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其核心是全面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支撑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要面向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以自主创新为主线,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科技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体制和机制性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制约着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重点加以解决。《建议》明确提出,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要以明确定位、优化结构、完善机制、提升能力作为重点,加强科技宏观管理与协调,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协调互动,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为促进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特别是要以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的建设。要在深化改革中形成一批公益研究、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国家科研基地。
  深化地方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力量和产业力量的有机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统一认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建立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大资助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学生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到2007年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健全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的法规体系,建立多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和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07年,农村小学教学点都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农村小学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领导。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以服务为宗旨,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组织实施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开展进城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的转变。
  加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带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继续实施“985工程”,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带动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全面提高。继续实施“211工程”,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使一批重点学科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即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继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保持硕士研究生的较快发展,控制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类别结构,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以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人才是永不枯竭的第一资源
  《建议》提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必须通过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地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先的观念,进一步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开创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局面,促进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建议》指出,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学科带头人、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党政人才是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重要力量,肩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使命。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继续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大幅度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文化人才资源是国家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提高。
  要培养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
  识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优秀企业家是当前经济竞争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围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
  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熟悉国际金融、具有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的银行家队伍。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家成长,着力提高他们的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专业化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要围绕提升我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水平,实施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一支技艺精湛、掌握现代制造和新技术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解读十一:切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社会保障新领域 收入分配差距 看病难看病贵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进入了各类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冲突加剧的矛盾凸显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或正在出现一些新特点新趋势,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突出。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经济社会协调任务更艰巨;二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趋于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地区间、行业间、部门间和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出现了差别,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难以得到满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三是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四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趋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些都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影响。
  扩大就业新举措
  《建议》把扩大就业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强调指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引导就业的作用,积极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引导和促进多种形式就业。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在市场信息、能力培训、就业渠道、服务手段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采取实质性措施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针对一部分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提高广大求职者的就业能力。三是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促进就业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措施,继续鼓励各类企业多吸纳劳动力就业,形成鼓励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机制。四是完善企业裁员机制。近年来,不少企业在改革改制过程中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安置富余人员,既深化了改革,又保持了稳定。要认真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要尽可能通过辅业改制等途径安置富余人员,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五是要进一步消除影响和阻碍就业的体制障碍。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六是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群众的救助制度。对一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群众,要及时提供职业培训、信息服务等,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合适的岗位。
  社会保障方式多样化
  第一,正确把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地区间、城乡间发展很不平衡。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只能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标准和水平只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步调整。社会保障的方式应是多样的,国家法定的基本保障解决广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高层次的保障需求,应通过发展补充保险、商业保险来解决。
  第二,完善已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着重抓好两点:一点是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另一点是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目前由于统筹层次低,省际甚至省内资金调度难,存在依赖中央的倾向,不利于人员流动和促进就业。要逐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并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全国统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首先要做到合理确定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其次要做好扩大覆盖面工作,最后要结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此外,通过政策优惠引导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建立大额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探索除货币以外的其他救助方式,如贫困家庭的住房、医疗及其子女教育等问题的具体措施。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此外,还必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第三,探索社会保障体系的新领域。一是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要充分考虑其流动性,制度设计要有利于积累的社会保障权益随流动而转移;社会保障项目设置应是最关注的,避免项目过多、费率过高而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二是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要借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把新制度建设和处理旧制度遗留问题分开,妥善制定新旧制度转轨的过渡方式。三是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在地方财力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四是认真研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充分估计老龄人口高峰到来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提出适应国情国力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加快公共财政改革步伐,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二是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三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并提高征缴率。四是逐步健全社会保障法规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法律意识,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和企业实行强制性保险。
  调整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分配领域正在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处于扩大的趋势,农村和城镇低收入者比重有所上升,分配秩序比较混乱;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也在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由于垄断行业和特殊职业者收入分配秩序混乱,导致收入差距过于悬殊和分配严重不合理。一方面,我们要客观、辩证、历史地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阶段,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防止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预期抬得过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收入差距悬殊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而且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总体思路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基本要求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主要任务和措施:一是在个人收入分配上,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目前看,就业机会的公平在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中尤为重要,就业机会公平了,参与分配的机会也就有了公平保障。二是要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征管,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设施投入,通过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在全社会形成以慈善、捐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扶助制度,特别是倡导在全社会形成互助友爱、先富帮未富的和谐氛围,真正体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富足。三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医疗和子女上学问题。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提高,是合理调节分配关系的重要着眼点。四是规范分配秩序。重点是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逐步使其更加统一规范;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特别要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完善监管的基础条件。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积极弘扬先进文化,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建议》对“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点部署。
  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转变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加强文化行业组织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和自律功能,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
  二是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开拓新兴文化领域,开发高科技文化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应用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传媒手段,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
  三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它们在文化领域的主导作用。同时,在加强引导、监督、管理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包括外资在内的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并为其健康发展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形成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市场环境。
  五是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鼓励文化领域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拓展民间国际文化交往,主动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
  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针对当前社会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问题,《建议》明确提出,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动秩序,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首先,必须认真分析研究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七个方面: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全国医疗服务资源80%集中在城市,只有20%在农村。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群众患病在基层难以有效救治,要到城市、大医院或外地诊疗,不仅造成城市大医院拥挤不堪,群众就医难,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二是政府卫生投入不足。2004年,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4.5%。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56%是居民个人承担。
  三是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小。据2003年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目前有44.8%的城市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医疗保障,基本靠自费看病。
  四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有所淡化。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占全国医疗资源的95%以上,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基本采取市场化运作,以药补医,造成群众看一次小病要花很多药费。一些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鼓励医务人员创收,加剧了群众看病贵问题。
  五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存在混乱现象。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企业多、规模小,缺乏有效监管。现行医院的药品收入加成机制、医院补偿机制及内部分配机制诱导医院和医生买卖贵重药品、开大处方、滥检查等过度服务。现行药品定价机制不够完善,国家多次降低药价,但医院和企业可以用同类新药代替降价药品,使群众感受不到国家降价的好处。
  六是对医疗机构监管不严。各级卫生部门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现象,缺乏对医疗机构监管的手段。医疗机构条块分割,也是造成监管不力的原因。医疗服务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医疗机构无序竞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推动了医疗费用上涨,加重了群众负担。
  七是群众看病的要求提高。有些疑难病或顽症的治疗成本提高,要使用技术含量高的先进设备、材料和进口药品,对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相当多医院采取高价门诊和普通门诊双轨制,低收入者想获得较好的诊治服务就要去高价门诊,必然会感受到看病贵的明显压力。
  针对目前比较突出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应坚持政府主导和机制相结合,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不能变;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道路不能变。
  “十一五”期间,既要明确卫生领域改革的思路与目标,又要切实解决群众迫切要求而且可能解决的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认真研究解决医药不分问题,切实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二是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医疗管理体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三是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选择一两所综合性医院,收费低廉,财政保证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公益性质。四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严格大型医疗设备购置,防止医疗机构以此乱收费。五是开展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六是加快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设,提高群众抵御疾病风险能力。七是加强政府监管,改进药品、医疗器材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
  《建议》提出,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这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的重要任务,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的非阶级对抗性矛盾,在现阶段经济发展进程中也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要正视当前存在的各类矛盾,深刻分析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形成和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找到解决和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其次,建立完善的解决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体制机制。必须畅通群众各类利益矛盾的诉求渠道,强化信访等工作制度,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最后,要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一方面按照民主、公开、透明的要求,完善社会公共政策决策机制,消除由此引发的矛盾隐患。另一方面,完善矛盾处理后的跟踪调查,彻底消除各种“后遗症”现象。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社会和谐、弘扬正义的社会舆论环境。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公平正义是核心。要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切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解读十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关键词:执政能力 惩治和预防腐败 依法行政

  《建议》明确指出:“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
  换句话说,党的领导,是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的根本政治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
  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建议》从保证“十一五”规划实现、保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要求出发,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必须重点加以落实的要求。
  第一,要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一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基本保证。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第二,要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工作。三是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监督是关键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搞好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建议》从保障经济社会平衡较快发展的角度指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200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刻阐明了建立健全这一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原则和基本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关键是要按照这个纲要提出的要求,把有关各项工作抓紧抓实。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要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明确地讲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一切决定了各方面的改革都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证和强大动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适应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抓紧建设。
  二是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三者中,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只有坚持三者并重和相互促进,才能形成严密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就要求,必须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带头廉洁自律;继续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发挥法规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继续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规范权力的正确行使;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从根本上防治腐败;正确处理预防和惩治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建议》指出:“坚持求真务实,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要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弘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这一光荣传统。
  我们要深刻认识求真务实的重大意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脚踏实地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抓好厉行节约,努力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必须有健全的法制提供保障。《建议》提出,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并主要从制度建设、依法行政、司法改革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既是我国市场取向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证,又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建议》提出,要重点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议》提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按照体现最广大人民意志和意愿的法律、法规、规章管理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有效履行职责,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
  坚持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合法行政。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定依据,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决定。二是合理行政。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当事人,正当行使自由裁量权,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三是程序正当。行政管理活动除涉及保密的外,均应当公开;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四是高效便民。严格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当事人。五是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真实;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六是权责统一。行政执法手段实行法定原则;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三,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改革和完善诉讼制度,包括死刑复核制度、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等;二是改革和完善诉讼收费制度;三是改革和完善检察监督体制;四是将现行的劳动教养制度逐步改为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制度;五是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六是改革司法鉴定体制;七是改革和完善司法机关经费保障机制;八是改革有关部门和企业管理“公检法”的体制。

  编辑: 李辉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